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口腔临床药物学第一章 概论1、药物:是指引入机体后能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影响病理过程,用以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增强机体及精神功能,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2、GMP:药物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UP:药剂使用管理规范GSP:药物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治疗药物监测1、药物代谢动力学(PK):简称药动学,他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转运及代谢变化的过程和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的科学。从广义上讲,泛指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即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2、 药物体内过程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或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3、首过消除:从胃肠道进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系统之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比较强或经胆汁排泄的量比较大,则进入全身血循环的有效药物量减少,这种效应称为“药物的首过消除” 。4、消除半衰期:指血药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5、峰浓度:药物吸收后,血药浓度的最大值。6、达峰时间:药物吸收后,血药浓度达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7、治疗药物监测(TDM):目的是通过对病人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的测定,研究临床用药过程中,人体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影响,从而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提高疗效,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8、循证医学:就是遵循科学研究证据指导医学实践。即临床医务人员将个人的专业技能和经验、病人的喜好和需求与当前最好的科学依据结合起来制定医疗决策。9、生物利用度: 是指经血管外给药后,测得所给药物达血液循环的速率及程度。10、 论述影响药效的主要原因:1、药物:剂量、剂型和给药方式、纯度、相互作用。2、机体的普通性差异:年龄、性别、种族。3、机体特异性差异:个人身体情况、个人药物敏感性、基础疾病。第 4 章 药物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1、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第五章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1、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在合格药物以正常用量和用法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所发生的意外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不利或有害的反应。2、 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形式 : 副作用 毒性作用 后遗效应 变态反应 继发反应 特异质反应 药物依赖性 致癌作用 致突变作用 致畸作用。第六章 抗微生物药(重点)第一节 抗菌药物概论1、抗菌药物:是指由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生物合成所产生的抗生素及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药物的总称。 2、抗菌谱: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 3、杀菌药:应用普通治疗剂量后在机体血清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具有杀菌效果,MBC:最低杀菌浓度。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多粘菌素类。 4、抑菌药:应用普通治疗剂量后在机体血清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具有抑菌效果,MIC:最低抑菌浓度。 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5、化疗指数:对药物安全性的评价,通常用其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表示,即化疗指数。化疗指数愈大,药物的毒性愈小,疗效愈大。6、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2) 、抑制细胞膜的功能:如制霉菌素、多黏菌素;(3) 、抑制或干扰细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如红霉素、氨基苷类、四环素类;(4) 、抑制 DNA 或 RNA 的合成:如喹诺酮类、磺胺类、利福平。第二节抗生素7、抗生素: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药物。8、 抗生素种类 (一)青霉素类(A)作用机制: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为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 G (1) 、药理作用:口服吸收差,肌肉注射吸收好,不能通过血脑屏障,易入炎症组织。半衰期短,30 分钟。血浆蛋白结合率为 45%65%。(2) 、临床应用:多种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感染:大叶性肺炎、蜂窝织炎、化脓性脑膜炎、淋病、梅毒、破伤风。(3)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发生率高,可致过敏性休克。 毒性反应肌注部位发生周围神经炎;大剂量应用时可引起肌肉痉挛、抽搐、昏 迷。 二重感染耐药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色念珠菌感染。 赫氏反应治疗梅毒时症状加剧,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肉痛、 心跳加速等。 (二) 、头孢菌素类 四代头孢药物的区别(四) 、四环素类 共同特点:抗菌谱广; 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 口服吸收良好;胆汁中药物浓度较高,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主要经肾脏排出;主要用于布氏杆菌病、霍乱、回归热、衣原体感染和立克次体;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及儿童牙齿黄染。第六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9、细菌的耐药性:指细菌在反复接触抗菌药物后,代谢途径改变,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可分为天然(细菌染色体基因)与获得性耐药(反复接触抗菌药)两种情况。 10、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1、按照适应症选药 2、按药动学特点指定给药方案和疗程 3、针对患者的情况合理用药 4、严格控制并尽量避免预防或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5、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发病原因不明者(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 染外) ,不宜用抗菌药。 6、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11、 联合用药的指征:1、病原菌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 2、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 4、长期用药有可能产生耐药者12、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目的 :提高疗效、降低毒性、扩大抗菌谱、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13、 抗菌药物分类 :(1)、繁殖期杀菌药,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内酰胺类等。(2) 、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苷类、多粘菌素等(3) 、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类抗生素等(4) 、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等其中: (1)+(4)提高疗效、 (1)+(3)拮抗、(2)+(3)增强或 相加 (1)+(2)增强或协同。第七章 抗肿瘤药 1、增值细胞群:指不断分裂增值的细胞。2、生长比例(GF):增值细胞所占整个肿瘤细胞的比例。GF 越高,瘤体增长迅速,对化疗敏感性高。3、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1) 、干扰核酸合成; (2) 、直接与 DNA 结合并影响其结构功与功能;(3) 、干扰蛋白质合成; (4) 、改变激素平衡而抑制肿瘤。4、根据其性质和来源分为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肿瘤抗生素类、植物药类、激素及杂类。根据抗肿瘤药物对各期细胞的不同敏感性,分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一次大剂量间隔给药)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小剂量持续给药) 。5、 抗肿瘤药合理用药:(1) 、联合化疗 (2) 、诱导化疗 (3) 、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化疗(4) 、姑息性化疗 (5) 、个体化选择敏有效药物 (6) 、用合理给药方法 4、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 : 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外周神经病变、心脏毒性(蒽环类) 、肾毒性(铂类) 、博来霉素可致肺纤维化。第 8 章 局部麻醉药1、局部麻醉药(local anaesthetics):是指作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暂时性阻滞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递,从而产生神经末梢所在区域感觉麻痹或神经干支配区感觉及运动麻痹而不对神经造成损伤的一类药物,随着其作用消失,外周神经功能也即刻恢复。2、 局部麻醉药的临床应用:(1)表面麻醉(粘膜表层) 、 (2)浸润麻醉(注组织) 、(3)传导麻醉(神经干) 、 (4)硬膜外麻醉(硬脊膜外腔) 、(5)蛛网膜下腔麻醉(腰椎蛛网膜下腔) 。3、常用局麻药:(1)普鲁卡因:A、短效 B、不用于表面麻醉 C、要做皮试!(2)利多卡因:A、中效 B、心脏有问题的要注意 C、不需要皮试(3)丁卡因: A、长效 B、主要用于黏膜表面麻醉 4、局部麻醉药中加入肾上腺素可收缩血管,减缓局部麻醉药吸收,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延长局麻作用,增加神经阻滞强度。5、 局麻药合理用药原则 :1.具有抢救设备,抢救药品 2.询问过敏史,全身疾病史和用药史,向病人解释麻醉药的并发症,知情同意 3.了解局麻药的性能,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必要知识 4.组织内注射给药一定要回抽无血,缓慢注射 5.注射的同时应观察病人,及时发现预兆,及时停药,及时处理6.个体化用药,(浓度、剂量) ,保证局麻效果 7.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能有效的抢救第 9 章 镇痛药1、解热镇痛抗炎药作用机制:抑制体内前列腺素合成,镇痛作用较弱,同时兼有解热抗炎作用。2、 镇痛药物治疗的主要原则: (1) 、口服用药。尽可能避免创伤性的给药途径。(2) 、按时给药。止痛药应该有规律地“按时”给药,而不是只在疼痛时“按需”给药 (3) 、按阶梯给药。止痛药的选择应该由弱到强逐渐增加,用药应个体化,应注意病人的实际疗效,剂量由小到大直至病人疼痛消失为止3、 癌症三阶梯方法 :对癌症的性质和原因作出正确的评估后,根据病人疼痛程度和原因选择镇痛剂: 轻度解热镇痛消炎药(非甾体) 中度弱阿片类(可待因) 重度强阿片类(吗啡)4、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布洛芬(芬必得) (一)乙酰水杨酸:(1) 、药理作用: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2) 、作用机制: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3) 、临床应用:广泛用于头痛、神经痛、关节痛、风湿痛及类风湿痛的治疗,还 用于预防心脑血管阻塞。(4)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常见,多为轻度胃肠道刺激症状。可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还会引起凝血障碍,大剂量引起中毒。小儿可引起致死性脑病(瑞夷综合征) ,呼吸抑制,高热,惊厥,昏迷及至死亡。(二) 、布洛芬(最安全非甾体类镇痛药):(1) 、药理作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2)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牙痛、痛经、术后痛等,适用于中性钝痛治疗。(3)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较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易耐受。6、其他镇痛药: 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也可对抗地高辛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 第 10 章 抗焦虑及镇静催眠药第一节 抗焦虑药1、抗焦虑药临床常用: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甲丙氨酯、羟嗪、氯美扎酮。2、焦虑症: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和紧张且不能自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常表现为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感,与现实中的威胁程度不符合。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运动不安和震颤等躯体症状。3、地西泮:又名安定。 (无麻醉作用) (1)特点:抗焦虑 安全范围大成瘾性低嗜睡(2)药理作用:1、抗焦虑 2、镇静催眠3、抗惊厥、癫痫 4、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5、半衰期大于 40 小时(3)临床应用:治疗焦虑症、焦虑性失眠、抗癫痫和抗惊厥,缓解骨骼肌,亦可用于麻醉前给药作为全身麻醉的辅助药。口腔科常用于沟纹舌,缓解灼口综合征等患者的精神紧张、焦虑症状。控制癫痫持续状态首选缓慢静脉注射地西泮。 (4)用法:定点吃药定点休息,关键是养成一种睡眠习惯。(5)副作用:嗜睡(指用药清醒后还想睡,用药后不可高空作业,驾驶) 、食欲缺乏、头昏、乏力等。大剂量服用可有共济失调、手震颤。过量时解救用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4、艾司唑仑:又名舒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