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孔府门前对联,作者-纪昀作者简介:纪昀活动一: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准的字正字音:多媒体出示重点字音2.教师范读:(学生点评)要求: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句子的停顿注意老师读的语调语气多媒体出示:课文句子节奏停顿3.齐读课文活动二:译(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要求:1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2疑难的地方做好标记,全班共同解决。(二)你问我答。请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全班交流。(三)考一考(合作探究,突破难点。重难点词句)师:目前为止,我们读准了字音,了解了词义,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我想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或者两三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孤军奋战如果困难的话,大家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师: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寻找石兽?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师:他们各自寻找的地点和结果是怎样的?寺僧在原地和下游找石兽,结果没找到。(“不可得,无迹”);讲学家在原地沙下找,没找到;河的上游(“果得于数里外”)。师:他们各自寻找的理由是什么?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师:请大家注意:河兵。老河兵!从“老”字中你读懂出什么?经验丰富,知道的多。师:是啊,难怪人家都说“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画一画:把老河兵的这句话转换成图形(简笔画)来演示一下。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教师:看来大家已经把最难的句子理解了。也明白了为什么会在上游找到石兽了。活动三:析老河兵的成功源自于他多年的经验。所以当他听到讲学家的解释时,有什么样的表现?“笑”!文中提到哪些人的几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嘲笑、自以为是的笑 ;胸有成竹、淡定包容的笑) 语言文字是很感性的东西,有什么样的语言就会有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样的情感就必须有什么样的声音。你们能用声音表达对这两种笑的内容的理解吗?小组合作,交流揣摩一下。生朗读交流。活动四:演学生表演课本剧(通过看表演感悟人物形象)活动五:悟同一件事情,寺僧和讲学家他们都只是从自己的主观臆断出发,去判断、去思考。而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道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活动六:背投影:背一背凡河中_,当求之于_。盖石性_,沙性_,水不能冲_,其反激之_,必于石下迎_处啮沙为_,渐_渐_,至石之_,石必倒掷_中,如是再_,石又再_,转转_,遂反溯流逆_矣。求之_,固_;求之_,不更_乎?若有时间再减,再背。凡_,当_之于_。盖_,沙性_,水不能冲_,其_,必于_迎_处_为_,渐_渐_,至石之_,石必_中,如是再_,石又再_,转转_,遂反溯流逆_矣。求之_,固_;求之_,不_乎?课堂小结:河中“寻”石兽-实践出真知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积累一些有关实践的名言警句 课下阅读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最后,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读书明理,多思考明智,多实践明知!板书设计:僧 人:水 讲学家:石 沙 嘲讽 自以为是 河中“寻”石兽 老河兵:水 石 沙 胸有成竹淡定包容 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课堂效果1、过度预设:第一板块“点译、句译”,随着PPT的呈现,看似学生回答得流畅,但是流畅的背后是教师过度预设,这抛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如果让学生借助注释口头翻译,把盲点疑问等标注出来,也许课堂生成地更有效果。“全文理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是用“一段话概括”故事来检测落实,其实这没有真正的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2、资料更近不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个“多”,一个反问句,包含了作者纪昀的情感,对当时社会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浅薄的知识,无法理清阅微草堂笔记撰写的时代、宋代理学家的特点、乾隆年间的故事,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环境,适当的资料更近,有利于学生了解纪昀的情感,“论事”方能全面“知人”。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确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本文作者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涉及到一定的物理常识,文章风格简淡、立意高远,七年级学生较难体会,因此理解老河兵的方法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24、河中石兽导学案纪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基本内容。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学习重、难点 重点: 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让学生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一、导入(略)二、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 ,作者_,字_,_代_、_家。 2、给下字注音v 河干( )圮( )棹( ) 曳( ) 铁钯( ) 木杮( )v 湮 ( ) 啮( ) 溯( ) 臆( ) 欤( ) 坎穴(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山门圮于河 ( ) (2)阅十余岁 ( ) (3)棹数小舟 ( ) (4)曳铁钯 ( )(5)竟不可得( )(6)湮于沙上 ( ) (7)尔辈不能究物理 ( )( ) (8)如是再啮 ( )(7)溯流逆上矣( )但知其一( )(9)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4.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为 众服为确论 (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5.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 今义:并列 古义:_ 今义:一种学科(3)是非木杮 (4)阅十余岁古义:_ 今义:判断词 是 古义:_ 今义:阅读(5)盖石性坚重 (6)但知其一古义:_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古义:_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三.疏通文意,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应掌握的重点句子(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 四、合作探究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3、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三、拓展提高1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河中石兽设计的特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读议析演悟背”的结构模式,从知识能力到情感体验,从文本走向生活。具体有如下收获。1 突出了重点:在诵读中体味、感悟。2突破了难点:巧用图片演示法,让学生理解其中包含的物理常识。3体现了特点:抓住了学科与文体的特点,上出了一定的“文学味”。河中石兽这节课是二课时的内容,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肯定要在内容上有所取舍,所以本节课在文言字词的处理上稍微较少。我把设计重点放在了体悟上,两次“笑”的不同,论“三类人”的做法,七年级学生的知识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识,有一定的落差。课标分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对文言文的选取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的,体现了其一定的原则与价值取向。就其价值取向而言,一方面,文言文是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载体而存在的,其内容的选择往往是基于社会伦理、教化的角度;另一方面,文言文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去阅读更多的文言作品,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又要理解文言文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