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2)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教学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朗读技巧,体会诗歌结构美和音乐美。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名句,请大家把课下搜集到的乡愁诗句大声说出来。(生答)每一个日落的黄昏,每一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1972年的一个深夜,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他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冷雨,陷入了沉思,离开大陆已经23年了,不知何时才能回归故里。此时的余光中泪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了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快步走进书房,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端缓缓流出:小时候(播放乡愁音频)从同学们专注的眼神中老师可以看出,你们被这首诗打动了。好,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乡愁 )学习目标:读乡愁之韵;品乡愁之味;写乡愁之心。二、读乡愁之韵有人说余光中的诗是听觉的诗,是音乐的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大家读得很用情用心,我们先找一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他的朗读成果,(生读)你在读这首诗时,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感受?(预设:无奈惆怅、悲伤凄凉、说不出的痛、深深思念、海外游子的呼唤)好,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大家觉得这首诗应该以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来读?(忧郁深沉、舒缓)那么,重音和节奏应如何处理呢?我们以第一节为例,谁来说一说,重音和节奏该如何划分?(PPT展示第一节)好,我们以第一节为例,根据老师的指导,大家在小组间读一读全诗,一会儿推荐小组代表来读。生读,生评;生读,生评。(节奏、重音、语调语速)大家读得有进步,但是感情还欠缺那么一点点。没事,慢慢来,让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去内化情感。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小节的内容。(课件展示:母子分别,夫妻离别,母子诀别,家国恨别)第一、三小节都是母子之别,诗人这样写是不是重复了?(第1小节是生离,第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这种感情是逐渐加深,逐渐递进的。来,让我们捧起书本,女生读第一小节,男生读第三小节,注意要读出递进感,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一路走来,从来没有放弃对儿子的教育。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如今却已经与他阴阳两隔了,这时候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失落、遗憾、揪心、悲痛)所以我们在读第三节“后来啊”的“啊”字时不能单字读,要连续轻声,这样才能表达出喟叹的感情;在读到“母亲在里头”的时候,要通过轻微的拖长颤音来表现诗人内心的悲痛。好,谁想来试试这一小节?读得入情入味!第一节诗人写幼时外出求学与母亲的分离,第二节诗人写婚后与妻子的分离,第三节写与母亲的死别,第四节诗人写故土不能回的惆怅。我们来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用这几样离别来串联这首小诗呢?顺序能不能变?助读资料:(PPT展示)1928年,生于南京;抗战爆发后,流亡到大后方读书求学,寄宿;1948年,内战加剧,随母逃到上海、厦门、香港,次年到台湾;1956年,退役,与范我存结婚,两年后赴美进修;1972年,离开大陆23年,写下乡愁;1992年,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的思乡梦。诗中的这几样离别,在余光中的不同人生阶段中,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随着时间的递进,情感也不断加深。小时候,离家在外求学,乡愁唯有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思念;长大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外出求学工作,这时,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到后来,母亲去世了,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悲痛越来越浓;而现在,诗人人过中年,叶落归根的愿望更加强烈,故国故乡故园频频入梦来,可这一湾海峡却怎么也涉不过去。好,通过诗人的生平经历,我们对诗歌内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就让我们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一起来齐读诗歌。读得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三、品乡愁之味大家读得很美,老师觉得乡愁的美不止美在它的韵律,诗歌本身写得就很美。今天我们就来竞聘“鉴赏家”,请大家用“乡愁中 写得美,美在 ”的句式,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诗中的美点。预设1: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写得美,美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我们知道,意象是指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形象,乡愁本来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在余光中的诗歌中仿佛触手可及,在诗人的笔下,乡愁化作了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余光中把乡愁寄托在意象上,这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托物寄情)预设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时间名词写得美,美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预设3: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名词写得美,美在空间变化。预设4: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叠词写得美,美在韵律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他发现了这几个叠词,这四个叠词表现了事物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对比朗读屏幕上这些句子,看一看叠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PPT出示:小邮票/小小的邮票男女声分别读)师做动作叠字和第三声的动作:我们的音调就长了,大家看我的手势,一起读这四组词,什么感觉?生:拖长了师:拖长了就绵延了,乡愁也就更加深厚了。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 坟墓矮矮,乡愁“高高” 海峡浅浅,乡愁“深深”预设5:诗歌结构美,美在运用反复的修辞,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大家说得非常好,余光中的诗歌语言的魅力就在于此,那么浅显的文字却写出了最令人动容的感情。诗人借助四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意象,化抽象为具体,把每一份乡愁化作对母亲、妻子和祖国大陆浓浓的思念,可以说,诗中的每一个字符,都是作者对亲人发自心底的深情呼唤!有的同学会有这样的疑问:自古以来,描写思乡之情的诗歌那么多,为何余光中这首乡愁能够经久不衰呢?这首诗仅仅是游子对故乡的恋恋之情嘛?不是,诗歌表现的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乡愁,更是一种民族之愁,家国之愁。余光中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了一起,正是有了最后一节的升华,才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其他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台湾和大陆不可分割,这也是我们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四、写乡愁之心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1992年,余光中终于回到了久别43年的故乡,那么回到故土的余光中,他的乡愁还在吗?生:诗人的乡愁还在,因为大陆和台湾没有整整团圆生:还在,因为母亲不在了,我会思念母亲【视频】故乡已经找不到了,那种感觉已经找不到了,长江黄了,胡同不在了沧桑感也不一样了。师: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写道: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回到故土的余光中,他的乡愁不再是空间的疏离,更有了时间的隔绊,他再也回不到那个故乡、那个岁月了,这回不去的感觉就是乡愁。那么,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母亲依依的挥手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乡愁,它呼唤我们回归,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回到那个永远也不肯老去的地方,最后,老师想请大家全体起立,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一起来诵读乡愁,读出诗人的个人之思、家国之思,读出我们渴盼祖国统一的共同愿望。乡愁学情分析 初中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朗读欣赏技巧,如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了划分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等。学生的句斟字酌能力经过多次训练,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写作中还存在一个最大的不足之处是:语言平淡直白、不生动不严谨,不能充分表现个人情感观点,不能很好地达到中考一类文的“语言有文采”的评价要求。乡愁效果分析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高校课堂的主渠道,必须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主体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参与。三、巧设目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为本,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乡愁教材分析 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致于无所依附,而是投射于具体的对象上。这也是诗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 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乡愁评测练习 一、基础题 1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