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这两句诗吗?老师说上句,大家接下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谁的诗?他的哪两首诗?这两首诗分别是杜甫早期和中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他后期的一首作品。齐读诗题并解题:“为所”是古文中的被动结构,读二声。“歌”是什么呢?请同学介绍。二、 歌行体诗简介 “歌”是能唱的诗,歌行体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体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三、 出示目标“歌”是一首能唱的诗,学习这首歌行体诗我们应该把握什么?出示学习目标。四、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相信同学们已经把字音突破了。怒 号 ho 挂 罥 jun 长 林 梢 chng 庇 护b 突兀w 布衾 qn 三 重 茅 chng 沉塘坳o 飘 转zhun 俄 顷 qng 丧 乱 sng 广 厦sh 见 此屋xin 五、 听读,把握节奏歌行体诗有五言、七言、杂言,这是一首几言?(杂言。)杂言,又以七言为主,七言律诗我们应该按照什么节奏读呢?(二二三)下面同学们认真听录音朗读,把握好这首歌行体诗的节奏,并且注意录音中一处读音有误的地方,请找出来。哪个读音不对?“秋天漠漠向昏黑”读h。为什么?押韵。同学们自由读一遍。找同学读一遍,生点评,有待改进的句子再读。六、再读,感知内容要求:同位合作,一个读,一个描述诗歌描绘的画面。然后给1-3段加一个四字小标题。 “秋风破屋”(“破”换成“吹”好不好?为什么)“群童抱茅”“秋宵屋漏”(答案不一,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即可。)七、赏读,品味语言仿照示例,结合修辞、关键词语等,说说你的发现。 示例:我觉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很精彩,描绘了杜甫住的只是一间茅屋,而且茅屋极不牢固,大风一吹,房顶就被掀掉,居所如此简陋、破败,可见杜甫已经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其中,“怒号”采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迅猛,无情,声响宏大。更衬托了诗人的窘迫。(参考句式:“我觉得很精彩,因为它写出了”)画面一:预设:“卷” “洒”“挂”写出了风的大、凶猛,茅草四处飞散的惨状。如果你是杜甫,看到自己屋上茅草漫天飞舞会是什么心情?(焦虑、忧愁、悲伤)请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语气、语调将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卷、飞重读一下再试试)全体男生一起感受一下。小结:在这一幅画面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焦虑、忧愁,那其他两幅画面呢?画面二:预设:“焦”“燥”无可奈何,喊不动了。“倚仗”年老、追不动。作者当年49岁,为什么说欺我老无力,和倚仗自叹息呢?“老无力”仅仅体现的是身体上的老吗?更多的是内心的一种苍老、未老先衰、心力交瘁。“盗贼”是在愤怒之中责骂这些孩子是“盗贼”吗?连孩童都知道茅草的珍贵,很多人都穷,吹飞的可能不仅仅是杜甫一家的茅草,孩童家可能也被吹飞了。“愤怒”中更多的是对当时社会的愤懑之情。“叹息”中叹息的不仅是自己的命运,而是天下百姓的命运,还有连绵不断的战乱,以及最直接的天气的恶劣。同学们赏析出了多种情感,试着用自己的语气语调读出情感。女同学一起读。画面三:直接写的是天气的变,间接写的是诗人的心情以景衬情。“铁”换成“冰”好不好?“铁”写出了被子的冷、硬、脏、旧。“布衾多年冷似铁”写出了生活条件的恶劣、无奈、痛苦,对孩子的心疼。“雨脚如麻”“麻”形象地写出了雨点密集、密密麻麻。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长乱”指安史之乱。“长夜”漫漫长夜,下雨了屋子里没有干的地方,如何挨到天亮。“长夜”仅仅是指这个漫漫雨夜吗?还指什么?社会的黑暗,社会的动荡。安史之乱什么时候结束呢?老百姓痛苦的生活什么时候结束呢?这眼前的漫漫雨夜什么时候结束呢?小结:这一节写出了对孩子挨冻的心疼,对战乱不断社会不安定,人民生活困苦的痛苦、凄楚。找同学试读。齐读。茅草飞了,屋子漏雨,诗人就如此痛苦吗?要想理解诗人的心情我们还应该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配乐找一朗读好的同学朗读背景)(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茅草屋,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761八月,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接着又下了一整夜雨,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当时,正值唐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此情此景,诗人感慨万千,他由自己的遭遇,不禁想起了战乱中的广大人民,深深地为他们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焦虑不安。于是挥笔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于是,我们终于能够理解他面对顽童所动的肝火,实则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年迈无力,生活无依,对国家无用。我们也更能理解他愤怒后的陈静、哀婉的叹息、他叹息自己的命运,天下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我们也更能明白,这动荡不安的社会如同眼前漫漫雨夜一样,怎不叫人彻夜难眠啊!所以,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焦虑、无奈、痛楚齐读前三节。同学们,换作是你们经历这样困苦的生活、连绵的战乱,会是什么心情?可是诗人没有一直叹息下去,他从沉思中走出来,发出了怎样的呼喊?齐读最后一段。这一段是怎样体现诗人胸怀的?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啊?他由自己想到了天下贫寒之士,一个“俱”字写出的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怀,如果能够温暖天下寒士,我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一个“独”字,体现的是一种舍己为人的胸怀,读到这里,我们体会到的应该不仅仅是一种悲情,更多是一种豪情吧。让我们带着这种豪情再读一遍!所以,在当时安史之乱的背景下,茅屋为秋风所破“破”的不仅仅是茅屋,还有山河的破碎。总结:(拓展延伸诗句)同学们,这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这就是他沉郁顿挫的诗风。其实还不仅是杜甫,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的屈原,“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的陆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他们一直秉承着这样一种传统,诗人的草堂经过修缮,如今已经升级为豪华版的草堂,诗人当时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在如今社会也已经实现,如果杜甫在天有灵的话,也会感到欣慰。这就是“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下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诗前已接触过不少古诗词,掌握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如知人论世、诵读、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学生还学过杜甫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对杜甫其人、其诗风格有所了解。特别是他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给学生留下过深刻的印象。本诗语言质朴,字词的理解结合课下注解可以完成。因此,学习本诗,只要教师遵循诗教的一般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正确引导、适时点拨,便能比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估计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会出现字音、节奏、语气、语调、感情的把握不够好,通过老师逐步指导并作示范朗读,方能达到诵读要求;在归纳前三节文意时,需要充分的讨论和引导;品味语言时,老师的示例很重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效果分析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初读,把握节奏;再读,感知内容;赏读,品味语言;品读,升华情感。采用听读,学生齐读,个读,互读等不同方式朗读品味,诵读又带动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提高了阅读能力,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写的一首著名歌行体诗。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茅草屋,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761八月,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接着又下了一整夜雨,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当时,正值唐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此情此景,诗人感慨万千,他由自己的遭遇,不禁想起了战乱中的广大人民,深深地为他们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焦虑不安。于是挥笔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人们常以“沉郁顿挫”四字来形容杜甫诗作,一般来说,“沉郁”主要指其诗的意境思想,而“顿挫”则是用来形容其创作手法。具体来说,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而在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恰好能够体现他的这一特点。在这首诗中,涵盖了诗人自身生活的穷困,所遭遇的人情凉薄,而这一切又都被他放在了国家丧乱的大背景中,因此就有了更加深广的意义,更加沉痛的思索,恰恰表现了“沉郁”的特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解词:(12分)见: 庇: 丧乱:安得:突兀:何由彻:_2根据要求用原文填空:(12分)体现作者崇高理想的句子是_,_.表现杜甫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_.写风声宏大,读者如闻秋风咆哮的短语是_.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一句是_.“倚杖”与“_”相照应.3.此诗选自,题目中的“_”字代表了诗的体裁,诗中流露了作者_的思想.(6分)4.群童抱茅单是“欺我老无力”吗?这一情节对后文有何作用?(6分)答:_5诗一开始就单刀直入地具体描写_的情状,既显示_之大,又描绘出茅飞之状,更见诗人的_之情。结尾诗人由自己的困苦推及“_”,表示宁愿“_”受冻至死,也要使天下人得到安乐,体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10分)6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