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沧浪区实验小学 薛莉萍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无论对什么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审题,可以说,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而就目前学生整体的审题能力状况来看,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以下特举几个案例: 案例一: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乘法”一课中,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书上的插图,问学生: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蓝蓝的天、洁白的云、青青的草地、弯弯的小溪七、八个学生下来,老师急了: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呢? 案例二:在二年级上册练习二的第十题练习中,一位教师随手点了一位学生来说说题意,学生照书朗读如下:我们每次抬2个,12个南瓜,我们每次抬3个,12个南瓜,你知道谁抬的次数少吗?女同学共抬了多少次?男同学呢? 案例三:在一次苏州市某中学初中入学综合调研卷数学试题的最后一道出了这样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上坡路占 ,平坦路占 ,其余的是下坡路。一辆汽车在甲乙两地往返一次,共行下坡路42千米。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结果落马学生十有八九。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学生的审题能力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又该如何去改变这种状况呢?下面就从这两方面来谈谈。 一、通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从主客观角度来讲,大致有教材、教师、学生这几方面的原因。 1、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行的教材,特别是国标本数学教材,非常重视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供学生学习。在素材选择上,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题材涉及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这些固然从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探索、交流提供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但从另一方面也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现行国标本教材,特别是低年级段,题目的呈现大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对教师把握、呈现教材的能力、技巧提出了考验。如前所述案例二,从学生的题意叙述中可以看出,学生没有理解提供的文字信息间的逻辑关系,只是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规矩在念句子,而教师对题目的呈现方式也缺乏层次感,非但没有借助题材所传递的信息来训练学生的思维,相反混乱、模糊了学生思路,失去了该题所蕴含的教学价值。 2、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合理担当好这一角色,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审题能力。但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的教师在完成这一角色时,在审题这一环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态度。因重视程度的不同,教师教学中在审题能力培养上所下的力度是不一样的。在思想上重视的教师,在教学中就会时时做个有心人。曾不止一次听到一些高年级教师抱怨:怎么都到了高年级了,学生好像越来越不会看题了,怎么学的?其实这里应把“怎么学的”改为“怎么教的”更恰当,也许这位教师抱怨的现象只出现在一部分学生的身上,但确实也反应出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训练不够,以致一些学生到了高年级“积劳成疾”,审题能力跟不上学习内容的变化和要求的提高,增加了师生教学上的难度,阻碍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方法。有句话叫“事半功倍”,同样,在审题能力培养上,即使两个教师的重视程度是一样的,但有时学生反应出的情况也有差异,这往往是教师训练方法的不同引起的。曾有两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二年级上册练习三 第1题(数数下面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照样子写在图形上,再填表)时,做出了不同的处理。一位教师这样处理:她一字一句地读了题,末了还不放心,指着书上作样子的图形问学生:这是个几边形?得到正确回答后还不忘提示这么一句:不要忘了要归到六边形里哦。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题,其余学生认真听,听读得对不对,然后学生动手完成书上练习,完成后请一位学生汇报答案,并特意要求学生说说六边形为什么是2个而不是1个。虽然仅仅是一些细节上的差别,但明显后一位教师的处理方法不但重视了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而且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反思的机会。 能力。能力与大脑的机能有关,它主要侧重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即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人依靠自我的智力和知识、技能等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心身能量。由于教师个体的差异,反映出每个教师的能力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能力、对教材的组织呈现能力、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学的决策能力、教学机智等,这些无一不在影响着学生审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就拿教师的语言来说,一个语言上富有感染力、逻辑性,能及时准确抓住关键、适时提问点拨的教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进入预设情境中,去感受、体验、领悟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正确理解题意,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生。 在教学中,学生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人,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审题能力的培养也受学生自身特点的制约。 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形形色色的生活现象时时刻刻地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成为他们的生活经验,而生活经验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儿童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在丰富、拓宽着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丰富了尽管是好事,但有时生活经验并不一定完全从正面影响学生学习。如学生刚接触“小红今年15岁,比小明大3岁,小明今年多少岁?”这类应用题时,由于生活中表达的习惯使然,往往发生理解上的错误,需经过一定的练习训练后,方能正确理解、解答。另外,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时也不一定完全正确,而且对学生来说,生活经验不管对错,一经形成,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这对于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是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认识特点。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段学生,在学习中形象思维占主体,事物的表面形象往往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但对于事物存在的一定内在联系往往会忽视或敏感度不高,前面所举案例一中就有这种成份在里面。我们知道,数学审题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审清题目中蕴含的数量关系,而对这种具有抽象性关系的解读,恰恰并不是小学生认识特点中所擅长的,这为学生正确审题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小学各年级段中,必须跟随学生认识特点的变化,不过份超越,也不过度迁就地对学生进行必要、必需、适时的审题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及时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语言是思维的窗口,语言能力的掌握,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能否准确地表词达意或理解文字传递的信息,这是准确审题的关键。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入学之前可以说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完全有接受学习的基础,但在对语言的深刻理解和使用技巧上,却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年级越低的学生,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相对较弱,这就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对题意的正确理解。如前面所述案例二,由于对图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很好地进行组织,因此也就根本不能对这些信息材料进行积极、主动的加工,对信息作出解释,正确地解决问题。现行教材,特别是国标本教材,在对学生语言能力这一环上,提出的要求是较高的,这也是学生学习中遇到的一个困难。 二、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作为教师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充分了解,准确把握。 这里所指的充分了解指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这些都是准确审题的前提条件。如前所述案例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的事物所吸引,如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因此,教师在一开始的提问语中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避免将学生的注意导向一些无关的信息。如案例一可以设计成这样的导入方式:小朋友,这幅画美吗?(学生从画面上已能感受到美感)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都有哪些小动物呢?(直接把学生注意引向需要的信息,以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二是对教材的充分了解。一道题目从设计到解答,知识之间的前后承接是要注意的一点。当把一道题目出示在学生面前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这道题中到底蕴含了哪些知识点,学生解答该题是否已具备必要的知识点来支撑,这就需要教师对整个学段教材,最起码对某个年级段教材内容要有了解。现在小学阶段多种版本共存的现象较多,如国标本三年级下学期的分数知识,难度就不下于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的分数内容。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并没有低、中、高年级之分,花时间了解各年级段的教材内容是一项必修功课,否则自己在把握教材时心中无底,掌握不了“度”,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呢。另外在做好了解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尺度。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可以听到对某位教师出题水平作如此概括:某某教师出手很低,某某教师出手很高。想来无非是由于教师个人对题目的度的把握不同引起的。其实,题目的采用、设计,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太过超越,学生难以理解,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太过迁就,不具挑战性,学生容易产生轻敌心理,这两种心态,都不利于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外加学生个人的情况还不尽相同,因此,下功夫设计好题目,充分发挥题目的思维价值,也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一条途径。一些富有水平和经验的教师,往往一堂课的备课就是一组组精心设计的题目,学生的审题能力,就在对这一组组题目的观察、分析、思考中日渐提升。 2、突现层次,合理呈现。 我们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是有一个过程的。在一堂课上,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有经验的教师是会事先加以权衡的,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层次感。那么对于一道题的出示,我们也应讲究些层次感。如对初学二步计算应用题的学生来说,教师在给出例题之前,可以通过对与之相应的两问应用题的解答来帮助学生体会、理解“中间问题”,并通过对比,加深对二步计算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掌握。又如,前面所述案例二,一古脑儿将题目呈现出来,由于学生能力上的不足,读题的、听题的都是一头雾水,审题从何谈起,如果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该题分层处理,效果就大不相同了。这里并不想评判到底是“开门见山式”好,还是“犹抱琵琶式”好,只是认为教师在呈现题目时要尽量考虑“合理”两字。 3、创设情境,生动再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教中创设情境。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征,教师在题目解答的全过程中,要尽量创设一种解题氛围、解题情境,这方面很多教师都有过不错的尝试,他们在引导学生审题时,往往通过一些游戏、故事、角色活动、现实生活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认识、丰富经验、理解题意,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有些教师在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前、后,常安排一些如帮家里买米、买菜等活动,进行铺垫或实际的应用练习,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体验运用中,逐步体会、理解数量关系,这为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打下了现实的基础。 学中创设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谈到创设情境来帮助审题,决不能看作只是教师的事,学生自我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审应用题时,就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是题中的小明、小红或小兔、小猫或甲、乙,走进题意所述的情境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内心深处去靠近题目,而不是一个游离于题目之外的观者,这一点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审题的好办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座将审题与生活联系起来的桥梁。 4、言语训练,加深理解 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言语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