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开县教育科学“2013 年度课改专项” 课题“农村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开县中和镇三合中心小学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的背景在我国,分层教学改革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上海率先提出实验的。近十几年来,分层递进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重视。19 世纪末,一些外国学者针对班级授课制不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提出按成绩、能力分班。在欧洲采取的曼格依木教学法就属于这一性质。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编成弱、中、强班,其依据是对学生的观察和考试。这样的编班叫同质分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道尔顿教学法和文内特卡教学法,以及比利时的德可勒利教学法等对个别教学都有探索。更为精制的设计当推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掌握学习法”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 、凯勒的“个别教学法”等。分层教学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有很多专家曾经对此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并对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一定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具体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有效性不高,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还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的措施。现在之所以选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其主要目的就是探索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编写出能鲜明的体现出分层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开展分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探索出实施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的意义目前,开县中小学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课改,倡导“三分”教育。通过对分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研究,不仅能解决课堂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问题,而且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还将构建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编写出能指导不同类别的学校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解决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问题,可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这对减轻教师的过重的备课负担,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为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高效卓越的课堂改革也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理论基础及依据(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 “情境” 、 “协作” 、 “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该理论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这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成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该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如何激发学生去生动探究阅读和为这种探究阅读教师应提供怎样的帮助的研究。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是一个知情合一的人,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情感经验和认知方式行事。教学就是要提供一种人道主义的、令人愉快的环境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他们能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能使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地统一起来,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不以权威、指导者自居,其作用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条件,教师只起到顾问、咨询服务的作用,他应学生的要求参加讨论、探索。该理论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理自由和安全的学习环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伙伴关系。(三)掌握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天赋的高低是学习速度的指数,而不是学习水平的指数,也就是说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时间越少,能力就越强。学生的学习程度是实际学习时间随所需要时间变动的一个函数,只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并且愿意化这么长的时间去学习,就能达到规定的水平。该理论指出,教学的中心任务不是控制学生,而是控制学习。教师的作用是说明将要学习什么,激发学生对规定的内容的学习,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将这些材料的学习控制在适合每位学生的进度上,指导学生的学习进展,判断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对学生取得好成绩予以表扬和鼓励,以及给予复习和练习,以使学生的学习长时期保持下去。(四)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 ,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核心概念界定(一)分层教学在承认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现状的基础上,按照智力结构、情商、智商、学科成绩等综合标准测量,对学生大致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提出不同的要求,实施针对性教育。 “分层教学”就是学校以承认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为前提,教师有区别地对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群体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授方式、确立评估体系,从而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二)有效性指教学的有效性,即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在我国,分层教学改革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上海率先提出实验的。近十几年来,分层递进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重视。19 世纪末,一些外国学者针对班级授课制不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提出按成绩、能力分班。在欧洲采取的曼格依木教学法就属于这一性质。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编成弱、中、强班,其依据是对学生的观察和考试。这样的编班叫同质分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道尔顿教学法和文内特卡教学法,以及比利时的德可勒利教学法等对个别教学都有探索。更为精制的设计当推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掌握学习法”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 、凯勒的“个别教学法”等。分层教学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有很多专家曾经对此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并对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一定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具体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有效性不高,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还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的措施。现在之所以选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其主要目的就是探索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编写出能鲜明的体现出分层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开展分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探索出实施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五、研究目标及内容(一)研究目标1着眼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小主人精神,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促进自主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新方法,探索如何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使我们的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设计、学法指导等环节得到优化,更有针对性,真正体现因材施教,探求大面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上得到既是不同的又是最优化的发展。(二)研究内容1传统统一授课和分层教学的区别和联系;2如何搞好对学生的分层和分组;3如何确立分层教学的分层目标。4教师备课如何分层;5教师的授课如何分层;6课堂练习的设置如何分层,作业布置如何分层;7课后辅导如何分层;8教学评价如何分层。六、研究对象及范围本课题在中心小学 16 年级开展研究,以学期为单位,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七、研究方法及运用(一)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 对有关分层教学的大量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阅读相关学术专著、期刊、论文、电子文献,把握当前国内外分层教学研究的现状和成果,并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相关概念的不同界定、分层教学主要模式等。 2案例分析法 对文献中和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以班级的分层教学为研究载体,发现并总结出当前小学语文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准研究的重点。 3行动研究法 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在现行学制、教材、教时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在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下,遵循教育规律和原则,抓住核心问题对教育思想、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反思。 4经验总结法 对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进而上升为当前“科学分层,共同递进的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方法运用1.实施分层教学优先关注教师差异培养分层教学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理念、实践培训,使他们在具备基本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展扎根研究,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小学一线教师除学历基本均衡外,从个人能力到乐学精神、创造意识等诸多方面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能够兼顾差异进行有效的校本培训,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为此,我们从教师的知识、能力、情感培养入手,通过建构、反思、批判性的培训,造就一批具有科研精神的语文教师,以推动和引领分层教学的普及与深入。2.知识培训,深悟分层教学要义分层教学继承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更着眼于继承之上的发展,对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既有所借鉴,也有所扬弃,更有自己的新理念、新做法,如我国广泛推广的“分层教学”在克服班集体教学一刀切模式、照顾差异的确起了积极作用,但分层教学尤其是校际、班际的分层客观上形成标签效应,有悖于“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而差异教学比分层教学涵盖更广,形成了方法策略体系,虽然其中也有分层分类的策略,但只是方法策略之一,且对分层策略有所改善,倡导动态分层、隐性分层,以减少标签效应。系统学习“分层教学”理论是开展好此项实验的前提。3.能力培训,高度重视集体备课我国现行师范教育中,尚未将分层教学方法指导纳入课程体系,为此以校为本的培训就需补缺。从工作实际出发,我们通过有效进行有主题的集体备课,提高教师应用分层教学理论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集体听课评课,促进知识转化。同课异构也是关注教师差异进行有效培训的重要方式。因为教师的经验、悟性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就一课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与生成;通过反复磨课,灵活应用分层策略。所谓磨课就是教师在不同的班级上同一节课,因为学生不同、差异不同,虽有同样的教学预设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情境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就要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不断调整预设,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这也是一种以教代培的有效方法,通过思维的外显形式分层教学的落实,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4.多角度进行教育测查,全面了解学生对学生分层的测查是实施差异教学策略的前提。在进行教师培训的同时,利用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堂上为存在差异的学生尽可能提供适当教学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为了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良性互动,便于每一个学生获得独立思考、发言、合作交流的机会,要注意小组分配的合理性,既可以同质分组,也可以异质分组,将学生差异作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让水平较好的学生去帮助水平较低的学生,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分组时,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学习成绩;二是智能类型;三是性别差异。弹性分组要求根据学生的需要和他们的发展情况作不断的调整。教师和学生以动态、弹性的观点看待小组学习。4.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为了促进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课题中心组将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坚持开展教师听、评、献课活动,坚持抓好课前精心设计,课堂务求质量,课后深入反思几大环节,并鼓励优秀教师对薄弱学科和教师进行重点指导,帮助他们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5.提炼成果,总结推广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