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忆党史 | 铸军魂 | 扬国威,2014年10月30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当中强调,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执行革命的政治工作,保证了我军始终是党的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为我军战胜强大敌人和艰难险阻提供了不竭力量,使我军始终保持了人民军队的本色和作风。 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对实行革命的政治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PREFACE,前言,DIRECTORY,目录,朱毛红军的由来 与红四军出击赣南闽西,朱毛红军的由来与红四军出击赣南闽西,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朱毛红军”,是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称谓,由毛泽东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保留下来的部队会合组成。 1928年两支部队会师后,“朱毛”两个名字总是连在一起。“朱毛”二字,就是指“朱毛红军,朱毛红军称谓的由来,朱毛红军的由来与红四军出击赣南闽西,红四军出击赣南闽西,1929年1月1日,国民政府调动湘赣两省三万兵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并对井冈山实行严密封锁,红军难以进行物资供给。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召开会议,经讨论,决定采取“攻势的防御”方针,其中就包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主力出击赣南,以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的战略方法,攻势的防御,关于临时军委的不同意见 与中共红四军七大,关于临时军委的不同意见与中共红四军七大,1929年5月底,转战闽西的红四军在小镇湖雷召开了一次前敌委员会(简称前委)会议。 会议上,毛泽东和朱德之间,爆发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红四军要不要设立军事委员会,关于临时军委的不同意见与中共红四军七大,朱、毛会师井冈山,红四军成立之时就成立了军事委员会,作为部队的领导和指挥机构。前敌委员会是红军初创时期中共中央在军队里的代表机构,在红四军内部,前敌委员会直接领导军事委员会的工作,1928年4月,红四军前委成立,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兼任党代表,成为红四军最高领导人。前委委员朱德兼任红四军军长、军委书记。这个体制确立后不久,红四军撤离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部队要应对的敌情瞬息万变,前委和军委“并存”,不利于迅速果断的指挥。所以,朱毛红军决定暂时取消军委,全军行动归前委直接指挥,1928年11月,关于临时军委的不同意见与中共红四军七大,此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不过七年多,党领导人们仍处于对前路的探索阶段,面临一系列的思想、原则问题,分歧和争论在所难免。但争论的实质和意义正在于两人都在探索和求证着正确的方向和原则。在红四军井冈山割据时期以及四军出发赣南等问题上,四军内部对这一时期毛泽东主持的前委工作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认识,为统一 红四军党内的思想,关于临时军委的不同意见与中共红四军七大,这次大会充分肯定了1928年5月以来毛泽东主持的前委工作。 特别是明确肯定了前委在井冈山时期创造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政策、以及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原则,红四军第七次党的代表大会的意义,中央9月来信” 与古田会议的召开,中央9月来信”与古田会议的召开,1929年9月28日 中共中央发出由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致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该信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确认中国革命是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 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 明确规定红军由前委指挥,并将党代表改为政治委员,其职责是监督军队行政事务、巩固政治领导、部署命令等; 要求红四军官兵维护朱、毛领导,明确毛泽东仍为前委书记,中央9月来信”与古田会议的召开,红军第四军 第九次党代表大会,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 红四军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召开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在于克服红四军出现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会议期间,毛泽东做出报告并讲话,陈毅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大会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总结了红四军建军以来的经验,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思想建设人民军队的原则。会议选举毛泽东、朱德等十一人为中共红四军前委委员,毛泽东重新当选为书记,中央9月来信”与古田会议的召开,古,田,会,议,由不成熟到成熟,再到如今的强大,中国军队的成长壮大历史足以见证,中华民族有目共睹。 忆党史,铸军魂,扬国威,我们一齐出发,CONCLUSION,后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忆党史 | 铸军魂 | 扬国威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