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领域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1.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2. 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3. 掌握一门外国语。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2.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具体学习、考核及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关于研究生课程学习管理规定。3. 工程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完成实践后须作一次实践教学报告并填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考核表,记3学分。4.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第一导师为校内导师,另一位导师为校外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5.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5年。三、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1. 课程设置特点及要求(1)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结合校内相关学科工学硕士和在职工程硕士课程要求并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来设置。(2)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27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3学分,培养环节4学分。2.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附表)四、学位论文1.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2.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3. 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4.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五、论文评阅与答辩1. 论文评阅应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2.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符合我校发表学术论文的相关规定,方可申请论文答辩。3. 论文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4. 论文评阅及答辩的具体工作参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位授予暂行实施细则执行。六、毕业与学位授予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要求,通过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其本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七、适用范围本培养方案自修订之日起正式实施,仅适用于2010年9月以后入校的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附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学位必修课程/环节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性质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备注学位必修课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硕)603必选英语一外(硕免)02必选一门英语一外A(硕)602英语一外B(硕)1202日语一外(硕)1202俄语一外(硕)1202管理类专题课181必选人文类专题课181必选学科必修课校级基础课数值分析A543必选一门数值分析B543矩阵理论A543矩阵理论B543数理统计A543数理统计B543泛函分析643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543数学物理方程543专业课随机过程理论5233学分数字信号处理523高等电磁场理论483电磁兼容理论与应用483现代微电子学543集成电路与系统分析设计方法483现代空中交通管理483现代光电子学()483高等光学()48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原理483微波工程基础483天线理论与工程483现代光电信息技术483现代数字通信483现代雷达系统理论483电子系统技术基础483智能交通系统483专业技术课信号完整性分析方法483至少选1门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483射频集成电路EDA483现代通信系统483航空电子综合483星基航空监视网络483微波遥感理论与技术483航空与卫星导航技术181光通信理论基础483现代光电测试技术483实验课通信与信息技术专业系列实验3623学分通信与信息技术开放实验181专业类实验课程培养环节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必选工程实践3必选学分要求总学分27。其中:学位必修课学分21(公共必修课=7,学科必修课14)。一外非英语者必须选修英语二外。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集成电路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领域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1.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2. 掌握集成电路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3. 掌握一门外国语。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2.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具体学习、考核及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关于研究生课程学习管理规定。3. 工程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完成实践后须作一次实践教学报告并填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考核表,记3学分。4.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第一导师为校内导师,另一位导师为校外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5.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5年。三、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1. 课程设置特点及要求(1)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结合校内相关学科工学硕士和在职工程硕士课程要求并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来设置。(2)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27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3学分,培养环节4学分。2.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附表)四、学位论文1. 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2.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3. 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4.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五、论文评阅与答辩1. 论文评阅应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2.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符合我校发表学术论文的相关规定,方可申请论文答辩。3. 论文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4. 论文评阅及答辩的具体工作参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位授予暂行实施细则执行。六、毕业与学位授予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要求,通过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其本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七、适用范围本培养方案自修订之日起正式实施,仅适用于2010年9月以后入校的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附表: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学位必修课程/环节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性质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备注学位必修课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硕)603必选英语一外(硕免)02必选一门英语一外A(硕)602英语一外B(硕)1202日语一外(硕)1202俄语一外(硕)1202管理类专题课181必选人文类专题课181必选学科必修课校级基础课数值分析A543必选一门数值分析B543矩阵理论A543矩阵理论B543数理统计A543数理统计B543泛函分析643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543数学物理方程543专业课随机过程理论5233学分数字信号处理523高等电磁场理论483电磁兼容理论与应用483现代微电子学543集成电路与系统分析设计方法48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原理483微波工程基础483天线理论与工程483现代数字通信483现代雷达系统理论483电子系统技术基础483专业技术课信号完整性分析方法483至少选1门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483射频集成电路EDA483现代通信系统483航空电子综合48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