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论持久战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一)论持久战的历史背景1938年5月,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的第十个月。在军事层面上,一方面日军进攻势头凶猛,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陷落,淞沪会战失败,徐州会战失败,武汉危急;另一方面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场胜利,八路军129师夜袭阳明堡战果辉煌,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在政治层面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也呈呼之欲出之势。然而在思想层面上,却是各种观点林立,不但国内没有形成对抗战的统一认识,国际社会亦在对中国抗战等待观望。在国内,主要有“亡国论”和“速胜论”两大论调。“亡国论”过低地看轻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和抗战力量,特别是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和正义战争的性质优势,也没有看到日本地域狭小、后劲乏力,特别是非正义战争的性质劣势,以及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趋势,只是通过局部的、眼前的和静态的简单判断,散布“亡国论”论调。“速胜论”者则忽视了日本发动战争的顽固性,忽视了日本是一个很强的战争机器,片面幻想通过英美的援助,依靠政府军队与日本军队的决战迅速取得胜利。不论是“亡国论”还是“速胜论”,在各党派、各阶层,在国内、国际,都有倡导者、附和者,导致一时间国人思想大乱,行动分散,严重影响了战斗力的集中,严重影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严重影响了抗日力量的凝聚和战斗力的提高。十个月的抗战实践表明,“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站不住脚的。日本叫嚣三个月占领中国的美梦没有得逞,中国不会亡;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抗战也不可能速胜。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一种正确理论的支撑,统一全民族的思想,既能从宏观大局预测抗战的发展态势,又能从微观措施上进行有效抗战;既能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谬误之处,又能分析判断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争取抗战胜利的途径办法,增强全民族的抗战信心和能力。(二)论持久战的形成过程自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以来,毛泽东就一直密切关注局势的变化,研究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力量对比,提出了一系列抗日主张和办法。早在1935年,毛泽东就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最早提出了日本的侵略决不限于东北,必将侵略全中国;最早提出了持久战思想;最早提出了抗日必须坚持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7月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就已经一般地估计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并提出了争取胜利的各种方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43页。,奠定了论持久战的基石;1936年12月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时就已经形成了战略防御、战略退却、战略进攻和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军事思想;1937年5月起又陆续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多篇论述抗战的文章。这些文章和谈话共同形成了论持久战的核心思想。不仅如此,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延安还成立了抗日战争研究会,讨论抗战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为了丰富军事理论知识,还发起组织了战争论研究小组,重点学习国外最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在这些基础上,从1938年5月开始,毛泽东决定把为什么是持久战和怎样进行持久战的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以指导全民抗战。他连续用了八天九夜的时间,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分析,一层一层地推理,终于形成了五万多字的论持久战。论持久战共21个问题,其中前9个问题主要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12个问题主要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讲演了论持久战的基本内容,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以他一贯生动而不失严谨的文风,逻辑缜密地层层推进、梳理,深入浅出地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一部指导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伟大著作由此精彩问世。二、论持久战的主要影响、思想精髓和历史作用(一)论持久战的主要影响论持久战演讲稿经过毛泽东整理修改后,先在延安油印。1938年7月1日,论持久战在延安解放第43、44期合刊正式刊出。当月,延安解放社出版了单行本,封面上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书名和署名;扉页上有毛泽东的题词:“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此后,各根据地印发了单行本。1938年7月25日,汉口新华日报馆出版了单行本,重庆、桂林、西安等地的新华日报馆,也相继出版了铅印订正本,论持久战在国统区正式发行。1.在党内、军内的影响。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以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娴熟应用和对抗日战争的透彻分析,赢得了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的赞誉。“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在回忆录里描述“论持久战的发表,使毛泽东赢得了全党同志发自内心的、五体投地的赞许、佩服甚至崇拜,从而最终确立了在党内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和崇高威望”;陈云听了毛泽东的演讲后,感到毛泽东讲得非常深刻,非常有说服力,对全党、对全国抗战,都有重要指导意义,建议毛泽东在更大范围讲授,于是促使毛泽东把讲稿整理出来在党内印发。2.在国统区的影响。宋庆龄见到论持久战后,深为毛泽东的深刻分析和高瞻远瞩所折服,立即找自己亲近的朋友爱泼斯坦等人把论持久战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论持久战的发表在国民党高层引起很大震动。国民党军队中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读完论持久战后,拍案赞赏,认为是一部军事巨著,“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并在国民党上层不断宣传、介绍“持久战”理论,很快在当时中国军事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积极向蒋介石推荐,还以国民党军委会的名义通令全国,学习论持久战。 蒋经国仔细反复阅读论持久战达七八次之多,认为论持久战分析十分深刻,有很大的预见性和说服力。3.在国际上的反响。时任共产国际总书记兼管中国事务的季米特洛夫,对毛泽东精辟的分析、科学的判断拍手叫绝,在共产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称:“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论持久战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苏联方面也给予论持久战以高度评价。美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只看了一遍论持久战,就认定这是一部“绝妙的教科书”,他建议美国政府“加快对华援助”,一定会加快胜利的到来。今天,和孙子兵法战争论一样,论持久战也被美国西点军校奉为必读之书,被列为世界十大军事著作。(二)论持久战的思想精髓和历史作用1.强调了抗战的主观能动作用。保家卫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坐着不动,只有被灭亡”。论持久战唤起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2.客观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指出“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论持久战的这些分析令世人折服。3.准确预见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抗日战争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指出了每个阶段的战争形式,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找到了行动的策略,同时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持久抗战也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取得胜利争取了时间和空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胜利证明了论持久战的英明预见。4.制定了指导抗战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提出通过“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以运动战、游击战为主的战争形式获得“积小胜为大胜,用空间换时间”的效果,强调了政治动员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论持久战的这些军事思想在抗战中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5.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思潮。指出:“以为同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 而速胜论者“因为估计不符合真相,行动就无法达到目的;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者没有两样。所以也是要不得的”。论持久战的这些分析在抗战中起到了思想拨乱反正的作用。6.指导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仅盘活了中国抗战的棋局,扭转了正面战场失利造成的颓势,而且使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到战争后期,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抗日根据地达到19个,根据地人口由150万人发展到约1亿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由4万人发展到约132万人。应当说这些都是论持久战思想的实践结果。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