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贰、鄙、行李、济、肆、说、若、夫、微、之。2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3. 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二、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 632 年 5 月, “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3、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贰( )于楚也 晋军函( )陵 秦军氾( )南 佚( )之狐夜缒( )而出 许君焦、瑕( ) 若不阙( )秦 秦伯说( )杞( )子 逢( )孙 戍( )之 4、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是什么?(2)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穆公?请予以归纳。(3)分析烛之武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2(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四、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要点过关(一)必须掌握的重点实词,若有词类活用,请指出来。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5、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6、夜缒而出。 7、郑既知亡矣。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12、朝济而夕设版焉 13、夫晋,何厌之有?1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5、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6、秦伯说,与郑人盟。17、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1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0 失其所与,不知;21、以乱易整,不武。 22、吾其还也。 23、亦去之。(二)古今异义:请指出划线词语的古义,并体会其今义。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若余郑以为东道主3、行李之往来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亦去之。(三)重点翻译 3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6、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7、朝济而夕设版焉 8、夫晋,何厌之有?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五、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 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1.当今社会,最缺的是人才,最不缺的也是人才。有一句话叫“人比人,气死人” 。将竞争之激烈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伯乐完全忽视了那匹千里马时,原本再雄心壮志的人也一定愤怒极了,开始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可他是否想过,是匹千里马就总会被发掘,如果重新振作,就不会在后来错失良机了。烛之武便是这样的聪明人,虽然他这人才被白白浪费了许久,但国难当头,国君求助,爱国振邦之心强烈的他又怎么会拒绝?于是,他放下了多年来不受重用的愤怒、忌恨与傲气,虽然还是略表牢骚之意,却仍旧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退秦师的重任。烛之武正是不因个人情绪影响,才保全了大局。2.烛之武称得上是一壶佳酿,但他却被埋没在晋国这条深巷子中。尽管它香飘四方,却也迟迟未被晋侯也就是这条巷子的尽头所“品尝” 。直到这条巷子将要被拆毁的时候,它才被当作救命稻草般地呈到了晋侯的手中,成为了晋国命运的转折点。由此观之,哪怕是再聪明,再厉害过人,若不懂得毛遂自荐,也会永远掩藏于平凡世俗中,最后只能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不留痕迹。3. 何谓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5.“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他从未受到重用。可4又有什么关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养精蓄锐,机遇只要抓住最关键的一次就行了。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6.“酒香不怕巷子深。 ”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的美酒,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终于散发出浓郁的酒香。烛之武年轻时,刻苦积蓄经纶之才,隐忍于世。在秦国围郑的危急存亡之刻,烛之武的才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改变了战局也改变了历史。7只靠一张嘴兵临城下,万箭齐发,刀光剑影,威力甚大,亦敌不过一张嘴。古有烛之武凭嘴退秦师,后有孔明舌战群儒,实例甚多,然则口舌之争不可小觑。利诱,威逼,软硬兼施,对敌人晓以利害,以言词挑拨离间,争取同盟,达成胜利,甚于以刀枪战于人。只靠一张嘴,亦可通天下事,知天下人,掌天下权。8.烛之武少年之时积蓄经纶之才,纵横捭阖之术,实为一个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强人。虽然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用,唯才是用,使得烛之武被埋没。但是机遇最终还是叩响了烛之武的大门。烛之武毅然把握这个机遇,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和生灵涂炭的悲剧,还为自己的人生在最后填沟壑之前挥洒了鲜艳的一笔,实现了其人生的追求,成为中华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由此观之,成功者的前提是有本领,之后才是机遇。唯有心中有竹才能把握住机遇,创造成功。9.烛之武虽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的牢骚与怨气,但是他是一匹蓄势待发的老骥。我想他也曾因人生虚掷而悲哀过感伤过,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与人民安危的关心。我们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中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的焦虑与渴盼。如果没有对国家坚固朴实的爱与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的心,他又怎么能对秦伯的心理以及秦晋之间的恩怨如此了然?烛之武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烛之武的胜利,因为成功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10.岁月给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满腹才学,却无人欣赏。岁月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增加了他的才干,他虽满腹牢骚,可锐气未减,也未自暴自弃,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他明白机会只会垂青于有所准备的人,而不同的只是时间而已。11 烛之武佚之狐:佚之狐乃狐,自知其力不足,国危之时,上谏“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获得伯乐之美称。但此事之前,佚之狐不用此人,怕的是失宠,畏的是失权。则佚之狐是狐也。烛之武乃虎,在深山“养精蓄锐” ,在危难当前一跃而出。他具有虎的品格,为保其国,不畏生死,奋勇向前;他具有虎的性格:“果断,从多方向围攻” 。烛之武是虎,是从高山冲下捍卫国土的虎。12、忍是成事之本,晋侯从一开始流亡时就忍。忍到了当上国君之日,如今看着眼前的肥肉。他忍,最后成了春秋五霸主之一。晋侯以忍做成了大事。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是一门艺术。能忍必会积蓄力量,挥出那致命一击。13、学会包容,不因为被人背叛而发怒,从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学会包容,要像晋侯一样,懂得把握形势,理智退兵,学会包容,更要放眼未来,不要把眼光留在自己的脚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