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 山东省因历史上有齐(功臣吕尚封国)鲁(周公长子伯禽封国)两国而被称为“齐鲁大地”,但山东省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 鲁国代表统一的潮流C.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D.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因为鲁国属于王族的封地,因此材料突出的是血缘关系,D选项符合题意。齐国鲁国是同一时期的,不能说明鲁国历史更悠久,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鲁国代表统一,B错误。受分封的诸侯国都是一个等级体系的,C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2. 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 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 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 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 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故A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指的是打破贵族官位世袭制度,实行依据才能的任免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反映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无法体现“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排除C;战国时期,分封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不符合史实,D错误。3. 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A. 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B. 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C. 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D. 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23年青铜器牛尊发现推翻了“汉代赵过始为牛耕”的记载,说明牛耕最晚出现于战国时期,可能更早,中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牛耕,但无法得出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牛耕技术历史悠久,并非主要说明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D选项错误,文献史料也有历史价值,并非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描述的是播种工具,耧车属于播种工具,西汉时期发明,故B项正确;A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排除;C属于耙地技术,不符合题意;D是唐朝的曲辕犁,不符合题意。5. 唐会要中记载,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三月“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由这则材料可获取的信息是()A. 政府重视推广灌溉技术B. 政府对农户的控制严格C. 高转筒车已应用于生产D. 中原农业生产歉收严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来看,政府造出大量的水车供百姓使用,体现了政府对灌溉技术的重视。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政府的农户严格的控制,B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政府制造水车,但不能得出这是高转筒车的结论,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重视推广灌溉技术,与中原农业生产是否严重歉收无关,D错误。故选A。6. 孟子主张重民,同时也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对于当时魏国执政大臣主张实行二十税一,孟子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貉道”,即没有文明制度的落后民族的做法,“中国”的制度应该是什一之税。这反映了孟子A. 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标准B. 认识到社会生产力的进步C. 主张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D. 认为取于民要“有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孟子主张赋税应保持适中适度的原则,他强调为了保证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也要避免税率过低,这反映了孟子主张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孟子重民,并未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标准;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孟子对税率的认识,主张把税率控制在能够满足民众最起码的生存条件的范围内,建立有序的社会,并未体现孟子对社会生产力的认识;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孟子反对税率过低,并非是要求取于民要“有制”,降低税率。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7. 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 各派学说吸收融合现象B. 法家理论走向系统化C. 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D. 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可知,韩非子的思想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出战国时期各派学说存在吸收融合现象,故A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无法体现法家思想是否系统化,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无法体现“法治”是时代要求,排除C;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不能体现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8.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作者所指儒家思想强调()A. “仁”和“仁政”B. “民贵君轻”C. 礼仪和社会责任D. “有教无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来看,作者强调了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儒家学者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责任担当。C正确;“仁”和“仁政”是针对统治者而提出的主张,不符合题意,A错误;“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民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B错误;“有教无类”是儒家的教育方法,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C。9.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A. 宣扬“大一统”学说B. 继承了“天行有常”思想C. 要求君主施行仁政D. 以纲常名教为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可知,董仲舒希望通过“天人感应”来劝君主施行仁政,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大一统”学说,故A项错误。材料重在强调施行仁政,“天行有常”思想只是表现之一,故B项错误。纲常名教是理学的产物,故D项错误。10. 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据此判断,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A. 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B. 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C. 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D. 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答案】D【解析】【详解】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包括地理环境因素、城邦制传统、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等,全面反映了题干所涉及的所有书籍,答案为D;AB只是强调了题干某一本书籍涉及的内容,并不全面,排除;从题干所列书籍中可知,其研究与地理环境、城邦制度、社会环境、民主政治有关,分析选项,题干没有涉及近代文明,排除C。11. 在古代雅典,戏剧家的创作主要涉及城邦政务、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问题,戏剧开演前通常会有一些仪式,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这些现象说明雅典A. 民主政治达到顶峰B. 注重强化城邦意识C. 人文主义思潮盛行D. 公民政治地位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戏剧家的创作主要涉及城邦政务、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问题”等信息可知,城邦利用戏剧演出这一集体社会生活,增强城邦公民的集体归属感;同时材料“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信息可知,通过牺牲公民的子女被宣布得到城邦抚恤金这一环节,起到了城邦教化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这些措施都是强化城邦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信息,故A项错误;人文主义思潮盛行是文艺复兴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公民地位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12. 恩格斯说,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之处有二: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据此判断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重要标志是A. 城邦制度B. 梭伦改革C. 克利斯提尼改革D. 伯利克里改革【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可知B项符合题意。克利斯提尼通过改革按地区来划分部落。故C正确。13.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会有别人“发现”美洲。持后面观点的人是因为看到了当时A. 地理大发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B. 西班牙聚集了大批优秀航海家C. 西欧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D. 西欧的航海家们相信地圆学说【答案】A【解析】材料“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会有别人发现美洲”反映了发现美洲具有客观必然性,即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故A正确;大批优秀航海家属于主观的人的因素,不属于客观必然性,故B错误;造船和航海技术属于客观技术条件,不是客观必然性的根源,故C错误;航海家们相信地圆学说,属于地理科学知识的条件,也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即使没有哥伦布,也会有别人发现美洲”,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原因出发,结合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4. 有学者提出,地理大发现不仅仅是地理的“发现”,更改变了世界的整体格局。该学者强调地理大发现使得A. 西方优势开始形成B. 白银流向欧洲亚洲C. 洲际贸易开始建立D.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的整体格局,指地理大发现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故A项表述符合题意。地理大发现后西欧开始了殖民扩张,白银流向亚洲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地理大发现之前东西方有贸易联系,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15. 学者钱乘旦认为,英国“宪政”是由许多先例、律令和司法案例组成的不定型体,其“习惯”起决定性作用。英国宪法有些部分写成文字(如历年的案例),有些部分则不成文,而仅仅是以前发生过的事。材料意在说明英国宪政A. 保留了习惯法的全部内容B. 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特点C. 注重发挥历史传统的作用D. 避免了政局的剧烈动荡【答案】C【解析】材料“英国宪政是由许多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