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多学科视野下政治美学的研究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文学叙事揭示文学的深层结构,涉及到文学创作和接受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因此是一种美学的视角;而这种深层结构又在更深的层面上揭开了国家政治在叙事中的美学伪装,这已经深刻地披露了政治和文学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研究的视角更和学界最近探讨的政治美学课题密切相关。其意义有如下几点:()本文涉及到政治美学文学三个重要的领域。这三者中,本文以文学作为分析的文本,以政治美学作为重要的理论视角,着重点在于揭示新时期文学当中的政治意蕴,并进一步透视政治和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本文将围绕着题目本身的逻辑,对比以往的研究成果,逐步分析总结政治美学的学科交叉研究现状,同时阐释政治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对于研究新时期文学的重要意义。二、研究现状现今学术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倾向是它逐渐开始走向多元,出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也就是通过不同的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和阐释,以新的学术视角,切入某一领域的研究对象,从而获得新的学术成果。比如艺术心理学,便是通过艺术学和心理学的结合,来全面地剖析作家的创作心理和读者的接受心理。而政治学和美学的相遇是早已有之。如青岛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孙盛涛在政治与美学的变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问题研究一书中指出:“政治与美学的关联,是与漫长艺术史和美学思想史相伴而生的重要理论课题。在学术争鸣中,有关政治与美学内在关联问题的叙述话语,往往转换为艺术与政治的关系。艺术与政治的紧密连接的历史,几乎与拥有政治实体的时间一样漫长。”只要简略地回顾一下就知道,从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无不强调文艺对于政治的重要社会价值;在中国春秋时期,孔子便是第一个成功把艺术和政治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家。这种影响源远流长,一直到世纪初的中国文艺界,以鲁迅等为代表的“文艺的现实主义路线”和以林语堂等人为代表的“为文艺而文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可以说,在文学、艺术、美学和政治的历史上,政治和美学一直处于相互缠绕又相互分离的状态。本文并非着力于探讨政治和美学的复杂历史,而是通过这个简要的历史背景来引出“政治美学”这种新的学术课题。“政治美学”这个课题在我国学界提出的背景是围绕着“美学”这一学科,从美学在现实当中实践的可能性出发,探讨美学新的发展方向的。可以说,政治美学的提出是为了结合不同的学科来拓展美学的新生命。政治美学是新的学术课题,在国内的研究者寥寥。已有较为系统论述的是南京师范大学的骆冬青教授,有五篇相关的研究论文,分别是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政治美学的意蕴、论政治美学、小说叙事的公共性与政治美学意蕴、叙述的权力先锋小说的政治美学阐释。他指出了政治美学这一课题的意义:“政治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更重要的是,它重视了人类生活本身的混沌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从政治学、美学的角度对人类生活进行分析,可望得到某些新的认识。因此,政治美学既是对于政治中美学维度的研究,又是对于政治的一种新的观照。”笔者将其主要观点概括如下:(一)研究政治美学概念成立的合理性和可能性。骆冬青认为政治美学既是对于政治中美学维度的研究,又是对于政治的一种新的观照,是对政治本身所蕴含的美学方面进行研究,探究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政治权利运作、政治变迁等方面所包涵的美学奥秘。而政治美学的核心任务便是意识形态的分析、批判与重建。(二)政治实践的审美化。列举了中国文化从龙飞凤舞到青铜饕餮,都是以艺术形象来创造权力形象和国家形象;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礼治,从衣服、饮食、宫室到车马、武备、旗帜、乐舞、以至于丧葬,把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生生死死、安全与尊严,都通过感性的物质形式作出了美学的规定。用伊格尔顿的说法就是权力结构必须变成情感的结构。(三)小说叙事也是一种权力。骆冬青把小说作为政治美学的重要文本呈现对象,认为叙事话语也是一种权力话语。“说话“与“听话”隐含着权力关系。在小说创作中,叙事“视点”也体现着政治意识和权力关系。作者以什么样的“视点”、“视角”来观察世界,本身就是其生存地位和政治意识的表现。这三个方面对于本文对新时期文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三、研究的新方向在骆冬青看来,政治美学这一个课题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政治”和“美学”双方互为观照,从而揭示两者的混沌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但是这个课题研究的指向对象太广,因此缺少一个全面诠释政治和美学的复杂关系的分析对象,所以其阐述显得过于驳杂,没有形成很好的理论聚合力。如堪称经典的艺术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荣格都是从一幅图画、一部小说、一个人物开始的。本文认为,在政治和美学当中加入文学这个重要的文本对象,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笔者所查阅的文献资料当中,还没有通过“政治美学”这一概念来具体地对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做系统而全面分析的。王斑的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中,以“崇高的形象”来阐释了十七年文学当中政治和美学的关系,认为十七年文学当中政治作为主导话语压抑和利用了美学话语,从而对于“崇高形象”进行了解构。这里一方面让美学从政治当中得到松绑,另一方面则抬高和肯定了新时期先锋文学的对于政治的解构和颠覆。但是山东师范大学的孙桂荣在其如何 表 述 崇 高 的 在 场 与 退 场?评 王 斑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中认为这种解构崇高的简单化、概念化,成为了美学话语对于政治话语的一种单纯的反叛,无法全面而客观地充分展示出政治与美学的纠结互动的复杂关系。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视角补充在于,在政治和美学之间插入具体的文学文本,既为“政治美学”提供一个可供研究实践的系统文本,同时更为新时期文学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本文的研究思路是“政治美学文学”三维,侧重点是以美学的眼光来揭示政治和文学的关系。它不同于以往的新时期文学研究在于:首先,以政治美学视角契入文本分析不同于原本的文学批评。年月在南京召开的“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学术研讨会上,赵宪章指出:“政治美学不能脱离文艺形式发言,所以要特别注意考察政治理念、政治意识如何转化为形式、如何深入到形式之中的问题。”而余三定也提到:“政治美学研究应该落实到具体的政治与文艺现象上,把政治学研究与文艺学研究结合起来,发掘其中深层次的结构性关系。”由此启发,本文将通过文学叙事揭示文本的深层结构,涉及到文学创作和接受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探究小说在特定的文学发展时期取得巨大的社会反响的深层原因。在这里,政治美学的视角展示了其理论的独特性,即通过揭示作家的创作无意识和社会时代的审美心理,来展示某一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创作和接受,探讨新时期文学和政治之间的交缠复杂的关系。而文学批评的着重点在于探讨文学艺术的内容形式、创作过程、创作手法、风格流派以及确立文艺鉴赏批评的原则等等,这些更多地涉及到文学的外部特征;文学叙事的深层结构则深入到文学创作的内部心理,是对作者创作无意识的具体呈现。正是如此才能解释它能够接通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同心理的内在原因。其次,政治美学的视角分析力求避免以往现当代文学批评中过于强烈的政治批判意味。以往的文学批评的最大的弊端在于大多采取了一种“高位宣判”的方式。即由于过度强调文学的艺术性价值,而断然地批判新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政治对于文学的束缚。“一旦讨论伤痕、反思,它们总是避重就轻,将其纳入一种颇为顺畅的宏大叙述:以伤痕文学为标志的开端,开始背离了五十到七十年代的文学,并从它的政治性下逃脱出来,走向艺术性的康庄大道。”具有代表性的是陈思和与洪子诚,他们都认为新时期像班主任这样的作品政治性过多,而文学必须要回归“知识分子精英化意识和五四新文学传统”,强调“对个人的关注和作家主 体 意 识 的 自 觉”。但 是,“高 位 宣判”在对文学史作出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结论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沦入一种是非对错的简单逻辑,忽视了文学创作和具体的时代背景之间的复杂联系。实际上,政治与文学之间的相互缠绕从来就是一种深刻的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政治美学研究避免简单否定,而是更多地探究特定时期的文学创作方式展开的内在逻辑。四、总结政治美学力求使对于新时期文学的研究具有更多元的阐释。“政治美学”研究既是“政治的美学化”,也是“美学的政治化”。如果说文学叙事涉及到的是政治的美学化,即让政治意识形态本身隐藏在叙事结构中,通过美学的方式化装;那么“美学化的政治”则是探讨国家政治对于人的情感的渗透。政治美学的角度使我们对于政治与文艺的关系不再仅仅停留于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上,而是从两者共生共处的生态学意义上,对其关系进行重新的思索与定位。在作品中寻找到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对应物政治符号、政治行为、政治话语,分析政治是如何完成对于作者的规约,以及政治是通过什么具体的方式锲入作品人物的情感结构;深入探讨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变迁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完成对于作者叙事视角、叙事结构的规约,作者最终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对国家政治对文学的规约进行反拨。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能够突破目前现当代文学课题的研究现状,并能显示出“政治美学”这一课题深广的拓展空间与生命力。参考文献:程光炜等八十年代文学与人大课堂:讨论班主任和晚霞消失的时候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谢俊可疑的起点班主任的考古学探究当代作家评论,() 沈 杏 培 等政 治 文 化 主 导 下 的 文 革 叙事论新时期之初文革叙事的限度及作家心态当代作家评论,()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骆冬青论政治美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骆冬青形而放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骆冬青叙述的权力:先锋小说的政治美学阐释南京师大学报,()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全文完-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