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而思网校 www.xueersi.com1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四单元检测卷一、积累与运用(共 lO 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汲取(j) 根深蒂固(d) 持之以恒(hng)B诘难(nn) 锲而不舍(qi) 味同嚼蜡(ji0)C滞碍(zh) 吹毛求疵(c) 狂妄自大(wng)D诓骗(kung) 豁然贯通(hu) 袖手旁观(gun)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分)( )A一帆风顺 模式 地大物博 B不知所措 创意 怀古伤今C孜孜不倦 灵感 前扑后继 D不言而喻 推敲 自欺欺人3根据句意依次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1)是否存在_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2)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_事物的真相。(3)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_虚心的态度。A富余 发现 拿 B富有 发现 抱C富有 发明 拿 D富余 发明 抱4中央电视台每天的开播语是“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山东卫视的开播语是“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由这里人海,孔子在这里诞生” 。请你为你们学校的电视台拟一个开播语。(2 分)5请你仔细观察题为“僵持”(鸟与蚯蚓)的这幅漫画,发挥想象,为鸟和蚯蚓各配一句话。(2 分)鸟说:蚯蚓说:二、阅读扩展(50 分)阅读下边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一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学而思网校 www.xueersi.com2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6作者批驳的论点是什么?(2 分)7请概括第二段的内容。(3 分)8应该怎样理解“不求甚解”?(3 分)9作者对读书的观点是怎样的?(3 分)10结合你的读书实践,谈谈学了这篇文章对你的启示。(3 分)二读书与思考钟敬文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 ,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 ,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作垃圾处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已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堂则殆。 ”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 “不学” ,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选 2002 年 3 月 6 日中国教育报 ,有删改) 1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12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2 分)13选文在论述读书时引用了名言警句。请你根据平时的积累,另写三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3 分)学而思网校 www.xueersi.com314结合选文,填充下面的读书卡片(其中“内容摘要”一项要求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 分)15 请简要介绍一种你的读书方法。(3 分)三以德治国与读书求知高尚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读书的,只有精于读书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人生的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要做到自觉地读书,既是一种文明的习惯,又是一种境界。进入新世纪后,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读书,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国际科学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读书求知。读书求知,对道德大厦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 。 今世说上有名言日:“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读书与德,确实不可分开。无德是一种愚昧,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说苑)。不读书的人,只会在黑暗中摸索,不可能脱离愚昧的苦海。无德,是一种邪恶的品性,是兽性的一种表现。 “学则正,否则邪”(杨雄法言学行);“学则治,不学则。乱”(黄宗羲明儒学案)。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必须认真读书。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仅要读书,而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 “”痴迷者的一个沉痛教训,一是不读书,心灵愚昧;二是虽读书,但读的是李洪志转一类鼓吹邪说的坏书。陈果、刘思影就是受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毒害而走上绝路的。到目前为止,已有 239 名“”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这种悲剧的产生,便是愚昧的产物。事实证明,读好书,能使人走向光明,进入德的境界;读坏书、邪书,会使人走向绝路;不读书则会导致人进入黑暗的深渊。只有多读好书,才能治邪、治恶,促使美善之树长出文明的花朵;无德,是灵魂的卑鄙,是干坏事、办错事的一种动因。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语), “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语)。 “腹有书气自华” ,多读好书,可以使自己的人格高尚,灵魂伟大,不干坏事,少办错事。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和鲁迅、茅盾、邓拓等有作为的作家,都是一生手不释卷、博览名著的知识渊博者;反之,历史上那些昏君奸臣、邪恶歹徒、民族败类一类人物,很少有喜欢读书的,更谈不上读好书。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如果这些人能够读点好书,他们会成为历史罪人吗?“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应当从读书开始。一个不读书的国家,只能是一个愚昧的国家,而愚昧的国家是不能进行“以德治国”的。读书卡片类别:文化教育 编号:001题目: 作者: 出处: 内容摘要: 学而思网校 www.xueersi.com4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须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而倡导读书求知,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 ,便是营造好这种环境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人人都拿起书来,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营养吧!16.读完全文,概括出全文的中心论点。(2 分)17第自然段主要采用_论证方法,阐明了_关系。(3 分)18.第自然段主要采用_论证方法,阐明_的道理。(3 分)19.请你为第自然段另外选择一条有关读书的名言作为论据。(2 分)20.请你从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选取两个典型事例填在下面空白处,与上下文意思相联接,构成一个排比句,作为第段的论据。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3 分)四 I第一等学问什么是第一等学问?北宋哲学家程颐认为:“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 ”这句很朴素的语言,不仅通俗地道出了深邃的哲理,而且点出了做人的第一要素。遇事肯替别人着想,不单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那些功利主义者,世俗之人,凡夫俗子是绝对做不到的,只有那些超尘拔俗,心慈好善,像白求恩、焦裕禄、孔繁森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的人才真正算是掌握了程颐所讲的第一等学问。当然这第一等的学问绝非只是高人雅士们的专利,只要具有一颗仁厚之心,一颗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为他人想一想的平常心,无名小卒,平头百姓也同样可以学得。学会辩证看问题,你就会发现,你为别人着想。别人同样也会为你着想。常言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讲的就是这个理儿。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提供别人光明,帮助别人。如此一来,别人也就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 ”我们且不急于给这位盲人戴上顶高尚之人的高帽子,但他确实称得上有思想、懂得人生哲理的人。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别人帮助,这一点不要说人类,就是在动物界也是如此。达尔文经多年的研究发现,动物界也有同类互助的表现。如果说同类互助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本性,那么为别人着想则是人类历经磨难,抗争自然,战胜自身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