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进行综合评价的探讨【摘要】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等要求。怎样把握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内涵、新要求,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尊重规律、尊重实际,强化城市建设管理,集中力量着力调整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动绿色发展,破解水资源水环境制约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关键词:节水型社会 节水潜力 水资源配置设节水型社会应坚持总量控制、效率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幅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加强政府对节水的引导和规制作用,落实目标责任,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节约用水的内生动力。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引领。加强节水制度建设,形成促进高效用水的制度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各行业节水,建立全社会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坚持因地制宜、适水发展。根据水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用水水平,因地制宜确定节水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以水资源承载力为依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模控制和功能布局优化,构建适水的产业和城镇发展格局。坚持全民参与、自觉节水。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强节水及“洁水”宣传,增强全民水忧患意识,形成节约用水的社会风尚。1建立现状供用水节水水平评价能力1.1基准年基础资料选取。以建设项目现状基准年的实际 供用水资料作为现状供用水水平分析的基础,必要时可采用近三年的平均值。1.2现状用水水平分析。说明评价范围内现状不同用水对象的实际用水情况 ,包括用水量、用水过程等,分析评价各用水对象现状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农业用水户应在对现状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等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灌溉实际用水量和现状作物种植结构,分析农业综合灌水定额、灌溉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等。对近期年份尤其是来水频率与灌溉设计保证率接近的典型年份实际灌溉用水进行分析,评价农业灌溉现状满足程度。对于实际灌溉保证率偏低,但近期农业产量无明显减产的地区,宜重点分析亩均实际用水量。非农业用水户应结合水资源公报数据,对城镇自来水厂、重要工业企业自备水源等可计量的重要用户实际用水量进行调查,对城乡生活、工业、第三产业的用水定额及用水效率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用水效率主要包括供水管网漏损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间接冷却水循环利用率等指标。对于高耗水产业结构比重较大的地区,宜对典型高耗水企业用水情况重点进行调查,与有关 部门发布的行业用水定额进行比较,分析现状节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1.3现状供水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说明评价范围内已建供水工程总体布局、供水水源工程 (蓄、引、提水工程,地下水,非常规水源等)、输水工程基本情况,以及供水工程设计供水规模、实际供水能力等。对评价范围的非常规水利用情况进行说明。调查现有供水工程在输水系统各级 渠系(管道)中的水量损失情况,分析现状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1.4供用水水平对比分析。分析建设项目供水区用水总量是否超过分配给该区域的用水总量分解指标,分析城乡生活、工业、农业灌溉等用水户现状实际用水定额与国家相关标准及各省份发布的用水效率红线的符合性。与建设项目供水区所在流域(或区域) 其他类似工程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间的比较,评价供水区各主要供水对象的供用水效率、供用水水平。在与其他地区分析比较时,宜选择产业结构、气象水文条件、土壤和作物种植结构类似的地区 。1.5现状节水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用水定额、灌溉制度、用水过程、输配水损失等方面对评价范围的现状节水水平进行分析,并从政府、社会、公众、水价等方面对现状节水管理体制、机制进行评价。2建立现状节水潜力分析系统2.1用户端节水可能性分析。针对供水区用户端实际的城乡生活、工业、第三产业用水净定额和农业净灌水定额等指标,综合考虑国家相关节水标准和各省份发布的用水效率红线,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节水成本和用水习惯等,对供水区现状用水户的节水可能性进行分析。2.2供水端节水可能性分析。参照国家相关节水标准及各省份发布的用水效率红线,结合供水区实际情况和供水环节水源工程的蒸发渗漏损失、供水管网漏损率、灌溉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等节水指标,对其节水可能性进行分析。梳理供水区其他非常规水源 ,考虑水质、水量、保证率等情况,挖掘非常规水源的供水能力。2.3现状节水潜力分析。以现状用水水平、用水效率和节水水平综合分析为基础,结合建设项目所在区域不同用水对象可能达到的相关用水效率指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方式,分析评价供水区节水潜力,并在现状用水量基础上估算存量节水量。3提出节水目标与指标,建立考核机制3.1提出节水目标。根据建设项目特点,综合考虑评价范 围内的水资源禀赋条件、用水习惯,调查邻近地区、条件相似地区的用水水平,结合区域用水总量控制与用水效率控制目标要求,并与流域综合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提出切实可行的不同水平年节水目标。主要节水目标应符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已有规划确定的节水目标要求。在拟定不同水平年节水目标时,应充分考虑节水目标的社会、环境可接受程度,处理好适度节水与地下水补给、区域水资源循环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关系。3.2制定节水指标。依据法律法规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相关文件和规划,兼顾现实与可行,制定不同水平年分项节水指标值。本指南初步推荐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含供水管网漏损率、节水器具普及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系数、间接冷却水循环利用率、人均 生活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灌溉定额、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等)、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再生水回用率等节水指标。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筛选或增加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节水指标。4建立水资源配置方案并进行节水符合性分析4.1需水预测成果节水符合性分析。包括对设计水平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用水定额和用水效率、需水预测成果的节水符合性分析。分析评价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指标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当地发展定位的符合性,重点分析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符合性及与区域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分析评价城镇生活、工业需水采用的需水定额及用水效率指标是否严格遵照相关文件及规划指标要求。必要时采用近五至十年以来的实际用水资料进行年用水量和节水量变化趋势分析;对高耗水用户的节水可能性要单独进行预测分析。农业灌溉需水量评价应重视基础资料的一致性分析,考虑灌溉需水量与降水补给的关系;评价说明采用节水(或非充分)灌溉制度的可能性,分析节水量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提出经济灌溉定额;评价农业作物种植结构和节水灌溉制度与当地水土资源条件的适应性,结合节水资金筹措难易程度,挖掘农业灌溉需水预测成果进一步节水的可能性。4.2可供水量预测成果节水符合性分析。调查评价供水区现有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状况,梳理其他非常规水源利用情况,从工程提升挖潜、合理配置、运行调度管理等方面,考虑水质、水量、保证率等情况,分析评价设计水平年已有供水工程是否具有进一步提高可供水量的可能性,分析供水区可供水量预测成果的合理性。4.3缺水状况综合评价。对建设项目实施前的水资源供需分析成果的节水符合性进行分析评价,在缺水主要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供水区缺水的特点,重点说明主要缺水对象、缺水量及缺水过程。4.4水资源配置方案节水符合性分析。应以评价范围的水资源供需分析成果为基础,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要求,对推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成果进行节水符合性分析。综合评价水资源配置方案中是否进一步强化了输水效率和非常规水源的利用;评价新增供水能力的合理性;分析水资源配置方案与用水总量控制分解指标、相关水量分配方案的符合性。4.5项目建设必要性的节水分析。在供水区节水潜力分析、需水预测成果、可供水量预测成果、缺水状况、水资源配置方案节水符合性评价的基础上,从节水角度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对于涉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扶贫开发或具有其他综合功能的水利工程,应结合其他综合利用任务要求,统筹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建设项目工程节水符合性评价系统5.1工程总体布局的节水符合性评价。从区域宏观角度评价供水区水源方案是否按照节水的要求进行布局,是否合理利用了非常规水源,是否具备分质供水的可能性。在工程输水环节(水源一用户)是否采取了节水措施,输水工程效率、渠系水利用系数是否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5.2工程规模节水合理性评价。应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的约束作用。在供水区水资源配置方案节水符合性及工程布局节水合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工程建设条件、环境影响与制约、社会可接受程度等条件,按照“以供定需”的要求,分析评价建设项目工程规模的合理性。5.3节水投资匡算。匡算建设项目中直接相关的节水工程投资(如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增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提高再生水回用率等方面的直接投资)。对于因调整用水结构(包括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应用新技术 (提高工业生产工艺的节水水平、间接冷却水循环利用率等) 和调整水价等节水非工程措施的投资可不计列 。6建立节水型社会保障措施为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相关节水措施应尽可能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应结合信息化管理的相关要求,提出主要供水区水量监测、监控建设方案以及建设项目输水环节计量设施方案,建设项目输水环节计量设施投资应计入项目工程概算。宜研究工程水价与节水措施方案的内在定量关系,提出满足节水要求的水价建议。同时,分析用户对水费增加的承受能力,以保证节水的可持续性,使水价真正成为调节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经济手段。参考文献:1 祁玉新 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水资源配置研究J. *农业,*,09:8-92 郭晓东 陆大道 刘卫东 白永平 陈明星 节水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区域节水措施及其节水效果分析以*省河西地区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07:1-73 李心远 王海锋 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动力,建立全社会参与机制J. 水利经济,*,04:40-434 李清杰 付永锋 李克飞 黄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探讨J.人民黄河,*,10:83-84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