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07年自考“世界市场行情”听课笔记(15) 第六,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布伦纳于1968年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点,此后被广泛沿用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扩大有效需求的管理政策,虽然在刺激生产发展、延缓经济危机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同时却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相标榜,向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他在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作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后,弗里德曼和他的同事们在理论细节方面不断进行琢磨补充,并且利用美国有关国民收入和货币金融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大量经济计量学方面的工作,为他的主要理论观点提供了论据。 自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日益剧烈,特别是19731974年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剧烈的物价上涨与高额的失业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无法作出解释,更难提出对付这一进退维谷处境的对策。于是货币主义开始流行起来,并对美英等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货币主义的代表在美国有哈伯格、布伦纳和安德森等人,在英国有莱德勒和帕金等人。 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中认为,货币数量说这个词语只是表示一项研究方法,而不是一个具有确定意义的理论的名称。它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而不是产出量或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理论。在这篇论文中,弗里德曼在凯恩斯流动偏好函数基础上作了一些发展补充,建立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意指人们平均经常自愿在身边贮存的货币数量,与决定它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并且可以借助统计方法加以估算的函数关系。 弗里德曼在1963年出版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中估算出两个经验数据。其一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15,即利率增(减)1%,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减少(增加)0.15%,于是认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另一个数据是货币的收入弹性为1.8,即人们的收入增(减)1%,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减)1.8%,这就意味着从长期趋势来看,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有递减的趋势。 货币主义认为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假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 弗里德曼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正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应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 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 (如劳动和资本的数量,资塬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 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 ,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 二十世纪708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合理预期派认为,预期在决定物价和产量的进程中居于最重要地位,因为企业和居民户将及早懂得判断经济事变,从而他们会完全预料到政府的行为,并在事前采取行动来抵消政府的政策措施 .所以,任何具有稳定作用的经济政策的前途都是黯淡的。甚至在短期内,也只有未被预料到的政策行动才会对真实产量有影响。这样,合理预期就与极端货币主义观点联在一起了。 理性预期假说 1980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第11版中,对70年代末西方经济论战的新动向作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提示:过去,经济论战只是在货币主义和后凯思斯主义两个学派之间进行,但现在,论战却是在三派之间进行了。这突然闯入的第三派,就是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离出来的理性预期学派。 70年代末,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年轻教授罗伯特小卢卡斯崭露头角。人们正在猜测他是否可能成为弗里德曼的学术继承人时,他却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托马斯萨詹特、尼尔华莱士及一些年轻学者一起,树起了“理性预期学派”的旗帜。 所谓“预期”,就是指对未来的预测。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总是要先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估计和判断,然后再决定自己如何行动,这种行为即是预期行为。 西方经济学十分重视研究人的预期行为。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厂商和消费者的预期对经济的影响,就是他就业理论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凯恩斯所论述的预期,只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形势的主观估计和预测,而这种估计和预测通常是不可靠、不确定的,甚至由于人的情绪的突然波动,盲目乐观可以瞬时变为盲目悲观。因此,凯思斯把这种预期因素,看成是经济不稳定,甚至周期波动的原因之一。 货币学派在论述自然失业率及通货膨胀问题时,也很重视人的预期行为,并用人们对未来经济活动变化的预期,来说明动态经济一定可以趋于稳定。但是他们所说的预期,也是指人们在没有足够信息的基础上,“骑驴看唱本,走着瞧”,随时准备着修改自己对未来前景的看法和计划,以适应物价等经济形势的变动。因此,这种预期只能叫做“适应性预期”,而不能说是理性预期。 而理性预期学派所指的预期,却有一个大的前提,即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明智的,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所谓“经济人”,因此他们在对经济形势进行判断时,就一定会尽力地获取最完全的信息,在充分掌握经济信息的基础上,主动地利用一切可用的统计、历史、逻辑以及经济变量之问的因果关系等知识,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最后作出对未来经济情况的预测。而这种预期能够完全符合未来将会发生的经济活动的事实,所以,经济学家称此为“理性预期”。 预期概念大前提的变化,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一些人将该理论的出现称为“预期革命”;也有不少人将此看做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六次革命”。而这个新参战的第三者在经济论战中,究竞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惊动了整个西方经济学界呢? 在小卢卡斯等年轻学者看来,斯密的“经济人”像幽灵一样,仍然主宰着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为了私人利益,经济人在进入市场之前,已经对市场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和研究。由于这些人的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而不会轻易改变,这样,政府准备采取什么行动,往往在尚未实行时,公众就已了如指掌,并采取了预防性措施。因此,政府在财政、货币政策上无论怎么花样翻新,在人们的理性预期面前都会失效,人们决不会在困惑中仓促决策。也许突然颁布的新政策,由于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会出乎人们预料,他们也可能上当受骗,使政府暂时达到某种政策目标。但是,公众会“吃一堑,长一智”,第一次错了,第二次决不会再错,从而使国家干预的预期效果被抵消掉。所以,小卢卡斯等人在经济学界已经习惯于倾听“政府干预”的好处时,向他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政府究竟有多大作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