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含参考答案(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2、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ANaOH(Na2CO3):加入适量稀盐酸BCO(CO2):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CCuO(C):在空气中充分灼烧DMgSO4(Na2SO4):溶解,过滤3、不使用其它试剂,利用物质间两两混合反应将物质区别开(提供的物质可重复使用),也是物质鉴别的常用方法。下面四组物质利用上述方法可鉴别开的是()AH2SO4、Na2SO4、BaCl2、FeCl3BBaCl2、HCl、NaNO3、AgNO3CNa2CO3、HNO3、NaNO3、BaCl2DH2SO4、NaOH、MgCl2、Ba(NO3)24、在20时,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经历如下变化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A溶液甲是饱和溶液B20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40gC溶液丙若蒸发10g水,析出的晶体一定大于4gD溶液乙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溶液丙溶质的质量分数5、有一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剩余气体经浓硫酸洗气后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上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符合上述现象的气体组合是()AH2、CO、CO2 BN2、O2、CO2CH2、CH4、CO DH2、CH4、CO26、紫甘蓝是大众爱吃的蔬菜,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在凉拌紫甘蓝丝时,观察到菜丝变成红色,可能是加入了下列哪种调味品()A食盐B味精C食醋D香油7、化学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对所示化学符号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Ne Mg Mg2+ H2O2A都表示一个分子B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C表示H2O2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D和属于同种元素,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8、下列化学用语的使用及其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AH2O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B4H4个氢元素CCa+2一个钙离子带二个单位正电荷D2CO2两个二氧化碳分子9、某同学欲从量筒中倒出部分液体,他先俯视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3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4ml,则他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A等于16mlB大于16mlC小于16mlD不能确定10、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分别放一个等质量的烧杯,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在左边烧杯中加入5.6g金属铁,在右边烧杯中加入5.5g镁和铜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则右边烧杯中加入的混合物中镁和铜的质量比为()A36:19B12:43C24:31D13:4211、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粉末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盐酸,烧杯中相关量的变化与图像相符的是()ABCD1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 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1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溶剂的1/2B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中,避免浪费C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D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时,应立即用水扑灭14、下列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AAl3+铝离子B2K2个钾元素CF22个氟原子D2SO33个二氧化硫分子15、柠檬酸(C6H8O7)是一种较强的有机酸,在水溶液中可以解离出来H+,从而呈现酸性,主要用于香料或作为饮料的酸化剂。下列物质不能与柠檬酸反应的是()AMgBFe2O3CCO2DNaOH16、对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B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C氧化汞受热后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D氢气和液氢都可以作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17、化学方程式aC2H2 +bO2cH2O+dCO2配平后a、b、c、d之和为()A15B14C13D1018、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存在关系:甲+乙丙+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乙一定为酸和碱B若甲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C若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则生成物中一定有水D若甲为 10 g、乙为 20 g,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不大于 30 g19、下列典故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A火烧赤壁B刻舟求剑C司马光砸缸 D铁杵磨成针20、下图所示的装置有很多用途,下列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A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由a口进气B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C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D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由a口进气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1、某同学用如下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请你填写有关空格(1)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_;(2)待该物质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3)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五分之一,原因是(任写两点)_、 _(4)由本实验可以推测氮气的性质_2、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能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2)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_(填化学式)。(3)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_,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3、用化学符号表示:(1)金刚石_; (2)磁铁矿的主要成分_;(3)儿童缺少_元素严重时,会得侏儒症;(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初中化学的一些重要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实验A中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_;_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 本实验还可以推测氮气的性质有_(任写一条即可);烧杯中水的作用是_。民大附中初二学生小李将红磷换成碳粉,是推测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_(填能或否)理由是_。(2)实验B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瓶底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_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先点燃铁丝上系着的火柴,再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火柴燃烧所起的作用是_ 。(3)实验C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4)实验D为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_。2、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X,X为氢气、氧气或二氧化碳。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将A和C连接制取气体X,则X为:_。(2)若将A和B或A和D连接都可制取气体X,则分液漏斗中盛装的药品为_。(3)若向锥形瓶中盛装大理石或石灰石,来制取气体X,反应的方程式为_。(4)若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除选取上图部分装置外,还需补充大试管、单孔塞、玻璃导管、胶皮管、铁架台(带铁夹)和_(填一种仪器)。(5)某小组将制取的O2和CO2(各一瓶)混淆了,设计如下方案进行区分。方案现象结论方案1: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若带火星的木条_则该瓶气体是O2方案2:向两个集气瓶中分别滴入少量的_溶液,振荡若溶液变浑浊则该瓶气体是CO2方案3:向两个集气瓶中分别倒入少量的水,振荡后再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若紫色石蕊溶液变为_色则该瓶气体是CO2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1、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NaCl,小丽同学取该样品23g全部溶解于150g水中,再逐滴加入160g稀盐酸,反应中产生的气体的质量与盐酸的用量关系如图所示。(提示:相关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计算当恰好完全反应时:(1)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克。(2)此时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2、侯氏制碱法生产的碳酸钠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现有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样品 12.5 g,将其放入干净的烧杯中,加入 100 g 水,使其完全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入溶 质质量分数为 7.3%的稀盐酸,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B 点时,烧杯中溶液里存在的阳离子为_(填写离子符号)。(2)在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_(结果精确至 0.1 g)。 (3)A 点时,求此温度下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写出具体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B2、C3、C4、B5、C6、C7、B8、D9、C10、B11、A12、C13、C14、A15、C16、A17、C18、D19、A20、A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1、瓶内氧气被反应完毕 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中 空气中氧气约占其体积的 )装置漏气 红磷量不足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2、 H2 温室效应 3、 C Fe3O4 Zn H2O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放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