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DSP死因监测质量反馈及全国死因监测工作进展介绍,周脉耕,内容,分监测点质量评价结果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工作建议 我国死因监测工作进展介绍,评价指标,完整性 稳定性 迟审率 编码准确性,分监测点结果|粗死亡率,分监测点指标|稳定性,分监测点结果|婴儿死亡率,分监测点结果|婴儿死亡率,分监测点结果|迟审率,分监测点结果编码错误率,主要问题与建议,报告质量 漏报情况 重报情况 迟报情况(县及以上医疗机构) 审核情况 审核率 迟审率 编码准确性,我国死因监测工作进展介绍,死因整合 中国CDC死因监测相关工作进展 下一步工作重点,出生和死亡信息是最基本公共卫生信息。准确、可靠、系统地收集人群的出生、死亡(含死因)信息对制定我国的人口和公共卫生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评价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效果和“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信息。,出生和死亡(含死因)信息的重要性,相关定义,民事登记(civil registration):联合国的定义是,连续、永久、强制、广泛地记录人口事件(出生、死亡、胎儿死亡、婚姻和离婚)的发生和其特点,及依照各国法律需求由法令、法律及规章记录关于公民身份状况的事件,建立并提供了法律证明文件。这些记录也是人口统计的最好来源。 生命登记(Vital registration):正式批准的登记个人信息和报告人口事件的所有方式,包括补充系统的登记活动;补充系统不是正式民事登记系统的一部分,不产生合法的出生、死亡证明。 生命统计(Vital statistics):从各种来源的人口事件数据中综合分析人口事件。联合国承认,尤其在民事登记职能很差或根本没有的发展中国家,应用许多数据资源和系统来估计人口统计数据。 死因监测:长期地、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人群死因别死亡的动态分布资料,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传染病死因信息,伤害死因信息,胎儿、婴儿,青少年,成年,老年,慢病死因信息,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死因信息类别,死因统计与死因监测现状,出生,死亡,胎儿、婴儿,青少年,成年,老年,华西医科大学 妇幼保健中心,学校卫生中心 (北医),中国疾控中心,老年卫生中心 (北医六院),5岁以下儿童死因监测,孕产妇死因监测,县及以上医院死亡报告、DSPs全人群死因监测,死因登记,卫生部基妇司,卫生部疾控局,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生命周期,出生 目前尚无全国性的出生登记报告系统,缺乏全国性的出生信息 死因: 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管理 覆盖全国90个市县、约1.2亿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东部农村地区。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 包括161个监测点,覆盖7000万人口,具有较好的全国代表性。 妇幼卫生监测系统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管理 监测内容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孕产妇死亡和出生缺陷,目前监测规模为336个县区,覆盖人口1.4亿。,出生和死因登记/监测系统现状,1、多系统存在 尽管不同的报告系统提供了不同来源的死因数据,但也给对外公布我国的人群死亡率水平和死因分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得数据利用部门无所适从。在几个死因系统重叠的地区,同一例死亡有时要上报2、3次,报送多个部门,这也增加了基层死因报告工作人员的负担。 2、大多数地方没有实现生命登记,仍以卫生人员逐级上报为主。 3、各地监测质量参差不齐,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监测覆盖率较低,全人群监测目前仅覆盖了不到20%的县区。,死因登记/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2004-2010年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数据报告情况表,如何建设高效运转的生命登记系统,生命登记系统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第一,一种普遍的有效的民事登记系统,第二,除了民事登记系统外,来源于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抽样监测等不同的信息。 从长远来看,我们建议的做法是,把短期内使用更好的人口动态统计方法与长期的全面民事登记系统的能力建设结合起来。,1、根据“统一采集、多方利用”的原则,建立统一的出生、死亡信息报告平台,统一数据采集、管理和信息发布,实现数据共享,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2、确定在未来5-10年建立出生死亡登记报告系统的目标,争取全国在2015年出生和死因登记覆盖人群达到50%,并逐步提高生命登记数据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生命登记系统建设方案目标,1、进行监测系统调整,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在现有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90个市县、全国疾病监测系统161个区县和妇幼卫生监测系统336个区县的基础上,对死因监测点进行调整,调整至有全国代表性,国家提供监测点调整方案。 监测系统的调整是基于现有三个系统死因点的基础上,结合各监测点在全国各类地区的分布,充分考虑全国代表性,尽量纳入有工作基础和质量较好的监测点,形成全国的死因监测系统。对于没有纳入全国死因监测系统的点,作为省级点继续开展工作,以保证死因数据的连续性。同时,鼓励各省完成本省有代表性的监测系统建设,以获得具有本省代表性的监测结果。,死因监测系统建设内容,依托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通过对现有的出生登记和死因系统的升级改造,建设全国统一的生命统计报告信息系统。调整后的监测系统将通过该系统进行出生、出生缺陷和死因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原有卫生部死因登记和妇幼卫生“三网”监测的信息报告系统不再使用。 中国疾控中心负责具体的生命登记系统业务管理,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逐步扩大监测范围,并负责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服务,以支撑各业务部门的数据需求;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负责工作的协调和信息的发布管理,卫生部各业务司局和相关单位根据工作和科研需要获得相关的数据支持。,2、统一数据采集和信息发布,建立卫生、民政、公安、计生和统计等多个部门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逐步推进生命登记立法,共同建设我国的生命登记系统。 加强卫生部门内部监测体系的建设,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内部成立专门科室,依托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构建全国统一的生命登记报告系统。,3、健全工作体系,理顺工作机制,建立生命登记制度,出生、出生缺陷和死因监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应将出生、出生缺陷和死因报告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定期对各地的工作质量进行督导考核,确保生命统计数据的质量。,4、定期培训和督导,加强质量控制,出生和死亡数据是最基础的公共卫生信息,是政策制定、科学研究重要的数据来源,对现有三个死因监测系统的历史数据资源进行整理,建立我国的出生死亡历史数据库,并实现历史数据和常规监测数据的共享,为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卫生部各司局、科研机构和公众提供数据服务。,5、整理我国的死因历史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做好数据服务,为加强生命统计工作的技术支持,成立由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负责对生命统计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并对技术环节提供支持。,6、成立专家委员会,提供技术咨询,2011年9-10月,在现有各系统的基础上,完成死因监测点的调整; 2011年11-12月起草完成全国死因统计信息报告工作规范,明确报告单位、报告流程和各级职责; 2012年1-3月,依托于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现有出生、出生缺陷和死因信息报告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全国统一的生命登记信息报告平台,满足各业务部门开展死因监测需要; 2012年4-6月,开展报告工作规范和信息系统培训; 2012年7月1日,整合后的全国死因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常规运行,并实现出生死亡数据的共享,供各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使用。,进度设想,(一)总体预算原则 1、按照中央、省、市、县四级,及覆盖人口数量和地域范围等指标分别测算。 2、根据生命登记工作培训、督导检查、日常信息报告和核查、系统运行维护、常规质量管理等五类活动分别测算。 (二)经费测算依据 详细经费测算依据见附表1。 (三)经费总体预算和分配使用计划 1、总体经费预算10.75亿元(五年)。 2、县(区)、市、省、中央四级分别为86244、15935、2655和700万元(见附表2)。,经费保障,信息采集 信息管理 分析利用,中国CDC死因监测相关工作进展,死因登记模式试点 完善当地的登记报告流程,提高数据质量 成人死亡主要依靠民事登记系统获取 婴幼儿死亡主要来自于妇幼管理系统 综合数据采集平台 鼓励省级平台建设 多种数据采集方式并存 国家级抽取数据,信息采集,加强数据的质量控制 培训督导 数据质量评估 数据清洗与调整 数据共享和服务 自动编码工具的研发 信息系统改造中增加漏报调查模块,信息管理,年报提纲 数据清洗与分析工具 综合分析平台 开展期望寿命及归因研究 开展疾病负担及归因研究 开展环境与健康研究 开展公共卫生系统绩效评估研究,分析利用,死因监测系统整合与扩展 生命登记系统建设(民事登记为基础) 加强质量控制,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 2012年漏报调查 期望寿命研究,下一步工作重点,谢谢!,谢谢观看/欢迎下载,BY FAITH I MEAN A VISION OF GOOD ONE CHERISHES AND THE ENTHUSIASM THAT PUSHES ONE TO SEEK ITS FULFILLMENT REGARDLESS OF OBSTACLES. BY FAITH I BY FAITH,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