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题目The Non-equivalent Phenomena of English-Chinese Words and Expressions from Cross-cultural Pespective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Culture consists of all the shared products of human societyThis means not only such material things as cities,organizations and schools,but also non-material things such as ideas,customs,family patterns and languagesPutting it simply,culture refers to the entire way of life of a society.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non-equival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s by probing into the lexical gap resulting from the inter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ies to find some approaches and principles of tackling.思路及方法1.Introduction2.The Sources of Non-equival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s3. The Approaches and Principles of Tackling Non-equivalence4. ConclusionMethods: comparison, enumeration and quotation. 摘要真正的英汉词语对等应该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和感情色彩的影响等方面都是相当的。但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因而在汉英和英汉翻译中不存在某种绝对的对应。因此,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并探讨语言的文化差异对翻译工作者和语言学习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语言中,词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部分,所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分析和比较词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它主要表现在词语的不等值现象、词语的概念和范畴、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词语的联想等。英汉词语不等值现象的产生主要源自这几个方面:(1)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语不等值现象;(2)由于人们世界观不同而引起的词语不等值现象;(3)由于语言、文化本身的原因而引起的词语不等值现象。建立文化对等的方法可从以下几个原则加以考虑:(1)直译以保留原词语的形象说法;(2)采用内涵相似的英汉表达法;(3)意译;(4)音译;(5)直译加注;(6)音译加注等。分析英汉词语的不等值现象,探讨由于跨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词语空缺并掌握处理这一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原则将有助于我们从事词语研究,尤其是从事英汉词语差异的研究。关键词:词语不等值;跨文化差异;文化内涵;借词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交流思想,协调行动,而语言则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此同时,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又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一个民族的器物、制度和观念必然会在这个民族所操的语言上留有印记,由此体现出了语言的文化载储功能。在语言中,词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无不在词语中得到直接的和迅速的反映。语言的载储功能首先也是通过词语显示出来的1(p294)。那么,我们在分析和比较语言所蕴涵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及其同外语教学有关的问题时便理所当然地首先从词语着手。这些文化差异在词语中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它们主要表现在词语的不等值现象、词语概念的分类范畴、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词语的联想这几个方面。本文拟就英汉词语的不等值现象与跨文化差异作一些探讨。一、汉词语不等值现象探源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和文化、语言的共性,所以一般来说,各语言之间都存在着相关的对等成分(equivalents)。但又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某事物为一个民族所独有,而反映这种事物的概念的词还不能在别的民族的语言中找到等值的形式。这样,便产生了词语的不等值现象,又可称之为词汇空缺(lexical gap)。它可概括为三大类:1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不等值现象;2由于人们世界观的不同而引起的不等值现象;3由于语言、文化本身的原因而引起的不等值现象2(p427)。(一)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语不等值现象一种语言的文化结构是使用该语言的人和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民间传说、寓言神话、社会发展历史、宗教信仰等等。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有些物体和现象是全人类共有的,如”太阳(sun)”、”月亮(moon)”、”白天(day)”、”黑夜(night)”等。但是,有些事物和现象是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有的。文化结构对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的语义指代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在寒带地区,关于”下雪(snow)”的词汇就比较丰富。据说爱斯基摩语(Eskimo)中关于”下雪”这一概念的词汇就有十几个,以区别不同的雪。但是,在热带地区的原始语言中则没有关于”下雪”的词汇。尽管后来由于文字、书籍、现代通讯手段的出现,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语言和文化相互交流,热带地区的语言中也有了”雪”这个词,但决不会有十几个不同的词汇,热带地区的人也不会理解爱斯基摩语中关于”下雪”的这十几个词汇的含义和区别。又如,四面濒海的英国自古以来重视航海事业,因而有”be left high and dry(陷入困境)”、”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等与海和航海有关的词语。在中国,学习英语的人在五六十年代就学过”hamburger(汉堡包)”,”apple pie(苹果派)”,”hot dog(热狗)”等词汇,但当时恐怕有很多人不会知道这些词汇的含义,因为那时的中国文化中还没有这些词汇的概念,就算译成了汉语,也不知所云3(p6)。显而易见,当一种语言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出现不等值现象时,该词就是不可译的。比如,汉语中的”饺子”在英语中就是空缺的,因为这是中国的”名吃”。虽然在英语中也有表示类似于”饺子”这种食物的词,如”dumpling”和”ravioli”,但”dumpling”是”汤团;团子”,”ravioli”指的是”有馅的小包子”,它们与”饺子”不尽相同。所以汉英词典和当代汉英词典用这两个词来译”饺子”,显然是不准确的。不过,这大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再如中国妇女传统穿的一种漂亮的开叉的衣裙”旗袍”,以及”麻将”、”气功”等其它词,在英语中都没有对应的词,所以严格地说,它们都是无法译的。汉语中的表亲关系泾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区别甚严,既要说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则笼而统之,一律称为”cousin”;同理,英文中的”uncle”和”aunt”在汉语中亦无外延相同的对应词。还有,汉语中的”老师”一词到现在人们也没有找到恰当的对等形式,现代汉语中的职业称谓语”师傅”在英语中也找不到对应词。同样,英语中的”Sir”一词,尽管人们一般把它译为”先生”,实际上,它比汉语中”先生”的含义要广泛一些,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又视具体场合把它译为”阁下、长官、爵士”等。英语中的”Lady”一词也不是汉语中”女士”一词可以涵盖的,她还有”夫人、小姐”的意思。(二)由于人们世界观的不同而引起的词语不等值现象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会导致语义的差异,从而引起英汉词语出现不等值现象。在英语中,”individualism”被定义为”主张个人正直与经济上的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行为与兴趣的理论,以及由这种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在欧洲,个人主义的萌芽与中世纪的神权中心、封建关系中心相对立,它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洛克、亚当斯密等思想家都对”个人主义”做过详细的正面论述。在美国,个人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是移民初期身携长枪与斧头的拓荒者(pioneer)。他们勇于进取,珍视个人权利,敢于漠视政府和法律。这种个人奋斗精神作为整个民族的文化精髓被传承了下来,在众多现代西方社群中,人们普遍将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个人主义”作为这一精神的概括,被赋予了积极意义。在汉语中,”个人主义”的词典定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中国社会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崇尚”大公无私”、”破私立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个人主义”便自然地成为与”集体主义”相对的贬义词,与它相关的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受到否定的概念和行为。在此,该词的”感情意义”已同”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浑然一体4(p137)。由此可见,英语中的”individualism”与汉语中的”个人主义”在词义上是不等值的。钱歌川先生把”privacy”列为不能翻译的字句,认为词典上译作”隐私;秘密;内幕;私事”等等,都没有把”privacy”这个词所具有的主观的感觉表达出来。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不同,传统也不同,中国人对于”privacy”不象西方人那么重视,因此也就没有一词能包括”privacy”所表示的那些意思。又如汉语中的”阴阳”也很难确切地译为英语,在英语中没有合适的对应词。这是因为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或价值观念与西方的不同。”阴阳”本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学说,它认为世界万物都有阴阳两面,相克相生,互相转化。中国人对此很容易理解,西方人有时却不知所云。又如,我们常用的”精神文明”一词就很难翻译,译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似乎忠实,但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的人士实际上不懂它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些受特定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词语,像”马大哈”、”太上皇”、”科举”、”穿小鞋”、”大锅饭”、”铁饭碗”、”大串连”、”三支两军”、”下放”、”三种人”、”走过场”、”对台戏”、”朝秦暮楚”、”白手起家”这些 vacy、”相濡以沫”、”开放”、”搞活”、”下海”、”滑坡”、”疲软”、”理顺”等等,这些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录了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不讲清有关的制度是无法理解其确切含义的。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之间往往找不到等义的对应词,很难翻译,只能讲解。例如,”秀才”、”衙门”,这些词在英语中根本没有对应词,要解释得确切又让外国学生理解是很不容易的。什么是”农转非”?解释为”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那是说给中国学生听的,对外国学生恐怕还要作进一步解释,讲一讲中国的人口管理制度。什么是”户口”?现代汉语把”户口”解释为”户籍”,对外国学生来说是越弄越糊涂。汉英词典注为”registered permanent residence”,外国学生肯定还是雾里看花,模模糊糊。以上例子都要求教师讲解中国近几十年来的户籍制度。由此可见,由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许多词语是不能简单地用媒介语对译来解释其文化意义的。(三)由于语言、文化本身的原因而引起的词语不等值现象语言是社会现象,是文化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是其基本要素,因此,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会在词汇层面上有所体现。例如,汉语中有人称代词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