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必修 2 第四专题之 高手支招之一 阅读方略 阅读有目的 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揣摩疑难妙句的含意,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读前要热身 孙犁的情感世界(节选) 1956 年 3 月的一天,孙犁午睡起来,忽然一阵眩晕,接着摔倒下去,左脸颊跌在书橱的把手上,碰破半寸多长的一道口子。报社同事把他送到医院,缝了五针。不久,病重。在病中,孙犁常有一种情感无依的寂寞感。生病后,尤其在疗养 181 院,远离家乡,一住就是一年半载,寂寞感就在心里弥漫开来,挥之不去。这样,当在青岛疗养院疗养时,他的感情生活中出现了一段插曲: 当天气渐渐凉了,有些为了来避暑的轻病号都走了,小楼就剩孙犁一个人。有一个护理员照料这里的卫生。她是山东蓬莱人,刚离家不久,还带有乡村姑娘的朴实羞怯味道。虽然不管楼房以外的卫生,却把小花园看做她的管理范围花,她可以随便摘了送人,现在又把无花果的果实,都摘下来,放在楼下一间小房里。 孙犁因为有病,不思饮食,平日有了水果,都是请她吃。有一天,她捧了一把无花果,送到孙犁的房间,放在桌子上说:“我也请你吃水果!” 孙犁说:“你知道,我不爱吃水果。” 她说:“这水果不同一般,能治百病,比崔大夫给你开的药还有效!” 孙犁笑了笑说:“ 我不相信,没听说无花果可以治神经衰弱。 ” 她说:“到这里来的人,都说是神经衰弱。表面看来,又不像有病。究竟什么是神经衰弱?为什么我就不神经衰弱?” 她说着从桌子上捡了一个熟透了的深紫色的无花果,给孙犁递过来。正当孙犁伸手去接的时候,她又说:“要不,我们分一个吃吧。你先尝尝,我不是骗你,更不会害你。 ” 她把果子轻轻掰开,把一半送进孙犁的口中,然后把另一半放进自己的嘴内。这时,孙犁突然看到她那皓齿红唇,嫣然一笑。 这种果子,面面的,有些甜味,有些涩味,又有些辣味。 吃了这半个无花果,最初几天,精神很好。不久,孙犁又感到,这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平空添了一些感情上的纠缠。 此事颇能看出孙犁多情善感的性格。他自己曾说:“生理上的这种病态反映在写作上,好的方面它就是一种敏感,联想比较丰富,情绪容易激动。 ” 孙犁离开青岛去太湖的前一天晚上,姑娘还陪他去海边遛弯。在观海亭上,她伤感地说:“人家都是在夏天的晚上来这里玩,我们却在冬天。 ”第二天分别时,她说:“到了南方,给我买一件丝绸衬衫寄来吧。 ”到了太湖,孙犁曾非常思念她,但也终于明白“这样的年纪,陷入这样的情欲之网,应该及时觉悟和解脱” 。他把姑娘送他的半身照和一方手帕,裹一块石头,抛到太湖里去了。 孙犁果断地割断这段情缘,这和他对发妻的爱是分不开的,他对结发妻子的真挚感情可从他的亡人逸事一文中看出。 知识应储备 作者作品 孙犁 (19132003) ,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 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 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 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 、 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 年回冀中农村,1949 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 182 职。 1956 年起因病辍笔。1977 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 、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 识记字音 1字音 梢门(sho) 机杼(zh) 粜米(tio) 唯唯(wi) 抻懒筋(chn) 2多音字 qn亲事 hng 横批 亲 横 qng 亲家 hng 横事 分辨字形 瞑 瞑目 辫 辫子 捡 捡起 辨 辨别 俭 俭朴 暝 日暝 辩 辩才 检 检测 敛 敛财 殓 装殓 文题解读 “亡人”指作者的亡妻;“逸事”指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作者通过“逸事”的记叙,表达了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之情。 高手支招之二 感受鉴赏 文本需精研 亡人逸事 孙犁 一 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 ,是非常偶然的。据亡妻言,她十九岁那年,夏季一个下雨天,她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妇女,是说媒为业的,被雨淋湿了衣服。她父亲认识其中的一个,就让她们到梢门避避雨再走,随便问道: “给谁家说亲去来?” “东头崔家。 ” “给那村说的?” “东辽城。崔家的姑娘不大般配,恐怕成不了。 ”“男方是怎么个人家?” 媒人简单介绍了一下,就笑着问: “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 “怎么不愿意。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 ”她父亲回答得很爽快。就这样,经过媒人来回跑了几趟,亲事竟然说成了。结婚以后,她跟我学认字,我们的洞房喜联横批,就是“天作之合”四个字。她点头笑着说: “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二 ? ? 虽然是封建婚姻,第一次见面却是在结婚之前。定婚后,她们村里唱大戏,我正好放假在家里。她们村有我的一个远房姑姑,特意来叫我去看戏,说是可以相相媳妇。开戏的那天,我去了,姑姑在戏台下等我。她拉着我的手,走到一条长板凳跟前。板凳上,并排站着三个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留着大辫子。姑姑叫着我的名字,说:“你就在这里看吧,散了戏,我来叫你家去吃饭。”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那时姑娘们出来看戏,虽在本村,也是套车送到台下,然后再搬着带来的板凳,到照棚下面看戏的。结婚以后,姑姑总是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她也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 她礼教观念很重。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 “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我只好一个人走了。三她在娘家,因为是小闺女,娇惯一些,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了我们家,我母亲好下地劳动,尤其好打早起,麦秋两季,听见鸡叫,就叫起她来做饭。又没个钟表,有时饭做熟了,天还不亮。她颇以为苦。回到娘家,曾向她父亲哭诉。她父亲问: “婆婆叫你早起,她也起来吗?” “她比我起得更早。还说心痛我,让我多睡了会儿哩!” “那你还哭什么呢?”我母亲知道她没有力气,常对她说: “人的力气是使出来的,要懒筋。 ” 有一天,母亲带她到场院去摘北瓜,摘了满满一大筐。母亲问她: “试试,看你背得动吗?” 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个个起来,背到家里去了。我们那村庄,自古以来兴织布,她不会。后来孩子多了,穿衣困难,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后来,因为闹日本,家镜越来越不好,我又不在家,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几个孩子,也都是她在战争的年月里,一手拉扯成人长大的。农村少医药,我们十二岁的长子,竟以盲肠炎不治死亡。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走。在她生前,我曾对孩子们说:“我对你们,没负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弄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 ”四一位老朋友、老邻居,近几年来,屡次建议写写“大嫂” 。因为他觉得她待我太好,帮忙太大了。老朋友说: “她在生活上,对你的照顾,自不待言。在文字工作上的帮助,我看也不小。可以看出,你曾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写进你的小说。至于语言,你自己承认,她是你的第二源泉。当然,她瞑目之时,冰连地结,人事皆非,言念必不及此,别人也不会作此要求。但目前情况不同,文章一事,除重大题材外,也允许记些私事。你年事已高,如果仓促有所不讳,你不觉得是个遗憾吗?” 我唯唯,但一直拖延着没有写。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结婚很早,但正像古人常说的: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我们的青春,在战争年代中抛掷了。以后,家庭及我,又多遭变故,直至最后她的死亡。我衰年多病,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但目前也出现一些异象: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按照迷信的说法,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因此,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记述如上。已散见于其他文字中者,不再重复。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我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