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胡桂生教授说血液病:中医对气与血的关系是怎样认识的?中医认为,气的含义一是指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的功能。气是血是构成人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气为阳,血为阴,两者关系非常密切。早在内经就已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之与气耳。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用于性命者也。 ”明代景岳全书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 ”气和血皆为水谷精微所化,气属阳,血属阴,两者不可分离。气与血的关系是气为动力,血为基础,两者不可分离。气与血的关系是气为动力,血为基础,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所以中医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的说法。可是,人体中决不存在无气之血,也不存在无血之气。在气与血的关系中,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气以推动温煦为主,血以营养滋润为主,所以血到之处气一定到,气到之处血未必随。气和血无论在生理、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滋生、互相影响的。(1)气能生血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进精化为血,则以气为动力。气盛,则化血功能自强而血充;气虚,则化血功能自弱而血亏。所以,气虚常可进一步导致血虚,可见面色无华、心悸气促、头晕、乏力等气血两虚的病证。在临床用药时,依据“气能生血” ,常在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故医宗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 ”温病条辨说:“善补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 ”景岳全书则说:“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意思是说,在大失血情况下,更急需补气,以恢复机体之功能,气生成后,血液才能滋生。(2)气能行血中医认为“气为血帅” 、 “气行则血行” 。血液的运行主要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更直接地说:“运血者即是气” 。如果气的功能障碍,气滞或气虚,常可引起血行不畅,甚至导致血瘀。所以临床上在治疗血瘀证时,常在活血化瘀的药中加入行气导滞之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因气虚而导致血瘀者,治疗时必须以补气为主,再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3)气能摄血中医认为,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而不至于溢出脉外,是由于脾气的统摄作用。所谓摄血,是指气(具体指脾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如果脾气虚弱,失去对血液的统摄作用,往往导致各种出血证(如衄血、便血、紫斑) ,中医称为“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 。治疗须用补脾益气的方法。恢复其统摄血液的功能,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4)血为气母中医所说的“血为气母”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气存在于血液之中而行血,即血以载气;一是指气的化生以血为物质基础。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气存在于血液之中。如内经所说:“营行脉中” ,此“营”是指营气,营气是存在于血中的气。卫气虽运行于脉外,但亦需要津液来运载。 内经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血证论亦说:“宗气者即是血” 。意思是说气不能离开血而存在,若不附于血中,则飘浮而无根。气存血中,血以载气的同时,血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使其持续得到补充,所以气不能离开血和津液而存在。总之,气与血的关系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