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 1 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1.后汉书有载:(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B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C当时已有铁犁牛耕 D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C千耦其耘 D集约经营3.隋唐时期的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为世人称道,联通各地的交通网基本形成,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交通的便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政府开始大规模交通建设C运河沿线形成了工商业市镇D连接域外的海路交通线正式开通4.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归安县,今浙江湖州市)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 ”这表明当时的归安县()A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C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分离D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5.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材料反映了()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6.下图为西周康王时期的青铜器大盂鼎、大盂鼎铭文拓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西周的青铜铸造以煤炭为燃料B铭文字体为统一的隶书C拓片部分内容为战争卜辞D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属于第一手史料7.“美金” “恶金”二词,出自国语等先秦古籍,有学者认为:“铁在未能锻炼成钢之前品质赶不上青铜,故有美恶之分。 ”假如这样的推断符合史实,那是恶金主要会用于制造()A礼器 B兵器C农具 D食具8.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表明()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9.19 世纪 30 年代松江棉布大量行销欧洲,英国绅士风行以中国杭纺做衬衫,以天然棕色的松江紫花棉布做裤子。紫花布以南京为集散地,外商称它为南京布。上述材料反映当时()A南京是政府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B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尚有竞争优势C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缓慢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0.在灌钢法的发明为世界冶炼技术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后期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一品种是()A白瓷 B青瓷C秘色瓷 D青花瓷11.据文献记载:“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 ”因此,西汉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设置官员,强化私营产业的管理,规范市场B盐铁官营,政府直接控制关键手工业的生产C颁布法令,禁止人民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D征收重税,从私营工商业活动中掠夺利润12.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藏数以万计的中国陶瓷,包括晋代越窑、宋代五大名窑、元明清时期官窑和民窑的陶瓷精品。由此可以推断()A从晋代起,中美就有了陶瓷贸易B上述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来的C收藏者青睐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D中国陶瓷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一些皇帝和王公大臣崇佛,佛教势力逐渐膨胀起来。一些佛寺的高级僧侣不仅插手国家政治事务,还借机扩大经济势力,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佛教高级僧侣依靠政治经济特权, “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并招揽许多失地农民在佛寺土地上耕种,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 。这些“佛图户”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种树建房等各种杂务。 “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级僧侣的严格监管,基本上没有自主性。 “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不准随意离开,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依照惯例,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 “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继承的对象稳定可靠,家庭经验不断积累;但同时也变得保守僵化,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和提高。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比较佛教庄园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的异同。(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传习有何影响。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第 2 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1.曾有历史记载四川地区:“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即难以携持。 ”这反映了()A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使用铁钱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交子”的产生C铁钱已不适应当时四川经济发展的需要D政府规定铁钱只能在四川地区使用2.随着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历代政府大都设置官吏对商业活动进行专门的管理,下列古代官职中,不属于专门管理商业活动的是()A “五均”官 B草市尉C中正 D市署令3.西汉时期,朝廷颁令:“欲益买宅,不比(紧靠)其宅,勿许。 ”西汉的这种限购令,其目的可能是()A抑制过高房价 B加强社会控制C保护小农经济 D实现大一统4.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为对外贸易服务B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C为存款、贷款、兑换钱币服务D为储存金银财物服务5.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永徽律首篇名例律中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A尊华鄙夷的思想B天朝上国的心态C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D农耕文明因包容而发达6.明人李长鼎说:“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在这个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丝绸之路 B邸店、柜坊C商帮、会馆 D重农抑商政策7.“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的结论是()A商帮中实力最强的是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晋商B晋商主要从事盐、丝绸、粮食的贩卖C商帮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D徽商奢侈,晋商节俭8.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C政府对开发西南的有效推进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9.清代学者洪吉亮在其著作治平篇中写道:“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 。“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 。“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揭示了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B作者主张重农抑商C作者主张国家控制人口增长D人口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10.汉初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百姓“皆背本趋末” 。汉代的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A百姓继承了经商的传统B商业活动的积极作用巨大C商品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D商业活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11.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A小农经济是各朝代统治稳固的基础B皇权与地主阶级之间矛盾难以调和C土地兼并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D农民阶级和统治阶级有着共同利益12.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对该土地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与资产阶级民生主张相同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数据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信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人口数据表公元前 220 年(战国末年)估计 2000 万人。2 年(西汉元始二年)5959 万人。220265 年(三国时期)767 万人(魏、蜀、吴人口相加)。280 年(晋太康元年)1616 万人。581600 年(隋开皇年间)约 4450 万人。740 年(唐开元二十八年)4844 万人。755 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全国有户 891.4709 万,总人口 5291.9 万。764 年(唐代宗广德二年)全国有户 293.3125 万,总人口 1690 万。13 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 1.2 亿。1290 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5883 万人。1393 年(明洪武二十六年)6054 万人。1651 年(清顺治八年)1063 万人。1741 年(乾隆六年)14341 万人。1790 年(乾隆五十五年)30148 万人。1834 年(道光十四年)40100 万人。分析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人口数据表 ,提取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 1 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1D。材料出现农作物的信息只有一处“芍陂稻田” ,因而不能说农作物种类多,选 D项。2A。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重视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生产技术,以此提高单位亩产量,体现了精耕细作特点,A 项正确;B项是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但材料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特点,排除;C 项反映的是商周时期农业耕作方式,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D 项是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排除。3A。注意题干的限定: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关键信息:联通各地的交通网基本形成,交通的便利,便于信息的传递,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A 项正确;B 项“大规模”题干中无从反映;工商业市镇应是在明清时期,唐朝还有着严格的时空限制,C 项排除;题干涉及的是内河航运,D 项排除。4B。从材料各个区域主要以哪一种农产品或者手工业产品为主,充分表明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分工明显;材料看不出出现雇佣关系,排除 A;材料表明区域分工明显,但是不足以说明男耕女织已经分离,结合所学我们知道清朝依然小农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C 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D 错误。5C。根据材料信息“十千维耦” ,意思即为“一万人一齐来进行耕作” ,表明当时的生产方式为集体耕作,C 为正确选项。B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