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1、 中医学理论形成时期、条件和客观标志是什么?(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战国至两汉时期标志:黄帝内经 、 难经 、 伤寒杂病论 、 神农本草经四部经典: :成书于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成书于汉代以前,托名秦越人,医学理论难题问答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四诊辨证治法 :东汉时期,托名神农著,最早的药物专著(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两晋隋唐时期(充实和系统化阶段)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新修本草我国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2.宋金元时期(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突破性进展阶段)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现存第一部验舌专著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辨证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 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 朱震亨滋阴派3.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阶段)命门学说藏象理论王清任医林改错瘀血致病理论温病学派吴有性创“戾气”说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瑭创立三焦辨证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之大成4.近代与现代:继续和整理,中西医汇通和结合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有哪些?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 形体结构整体性“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基本物质同一性“精、气、血、津液”机能活动统一性“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相反相成”病理上 内脏形体官窍体表组织器官脏腑脏腑间相互影响诊断上 以外测内治疗上 整体调治(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生理病理 季节气候(四季、天气)昼夜晨昏(时辰变化) 地区方域环境(南方、北方)诊断治疗 诊断:综合致病内外因素 治疗: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属性健康:社会安定,丰衣足食.关系融洽 ,进步文明.疾病:社会大乱,饥饱无常.精神压抑 ,环境污染.医学模式的转变: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二、恒动观念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生理上的恒动观 (生长壮老已 )病理上的恒动观(发生 ,发展,转归)疾病防治上的恒动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三、辨证论治(一)辨证与论治证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辨证 四诊中医理论分析辨病因概括为“证”综合 病性病位正邪关系论治 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 据方施治 (二)辨证与辨病辨病确诊疾病总体的认识辨证确立证候阶段或类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再辨证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病证不同治疗方法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病相同或类似证相同治法3、 什么是辨证论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也是中医临床的基本特点之一。4、 “天人相应”在中医学中有何指导意义?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更能主动地改造自然,和自然作斗争,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第二章 1、 简述阴阳学说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对立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2)阴阳的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3)阴阳的消长平衡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导致阴阳皆消皆长。阴阳互为消长 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阴阳对立制约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阴阳皆消皆长 此长彼亦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 阴阳互根互用此消彼亦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4)阴阳的相互转化含义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阴阳对立 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 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互根阴阳消长 阴阳运动的形式 阴阳转化2、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哪些应用?(一) 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根本,应与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相适应。因此,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关系,是人体生存和健康的必备条件。 (二)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三)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 表 上 左 外侧 腰背 背 胸 六腑 心肺 手足三阳经 阴 内 下 右 内侧 胸腹 腰 腹 五脏 肝脾肾手足三阴经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四)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失调,因此,在临床上,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阴阳属性归类阳 阴色泽 鲜明 晦暗 声息 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 症状 热、动、燥 寒、静、湿 脉象 数、浮、大、洪、 迟、沉、小、细、 病变部位 表、外、上 里、内、下 概括疾病证候 表证、实证、热证 里证、虚证、寒证(六)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1)损其有余: 阴或阳一方偏胜但未损及对方,此为实证,应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2)补其不足: 阴或阳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为虚证,应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 。 (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 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阴病治阳 ”。 2.归纳药物性能(1)归纳药性: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寒、凉属阴,一般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温、热属阳,一般温性或热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 (2)分析五味: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辛、甘属阳; 酸、苦、咸属阴滋味不同,药效不同。3、阴阳偏盛偏衰表现为哪四类基本病变?阴阳偏生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4、请画出五行生克、乘悔的关系示意图?5、 何谓“虚则补其母” 、 “实则泻其子”?(1)虚则补其母,如滋水涵木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2)实则泻其子,如肝旺泻心法,指用清心火以治疗肝火旺的方法第三章1、 何谓藏象和藏象学说?(1)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2)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2、藏象学说包括哪些主要内容?(1)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2)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关系。3、何谓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脏和六腑各有何共同的生理功能? 系 统 五脏 六腑 五体 官窍 经 脉 心系统 心 小肠 脉 舌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肝系统 肝 胆 筋 目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脾系统 脾 胃 肉 口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肺系统 肺 大肠 皮 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肾系统 肾 膀胱 骨 耳及二阴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4、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方面?主血脉、主神志、与小肠相表里。(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1)心主血脉生理: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心气充足: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病理:血脉空虚,脉虚无力。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唇舌紫暗,脉结代。(2)心主神志广义: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 即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狭义: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5、分别简述“心其华在面” “肺其华在毛” “脾气华在唇” “肝其华在爪” “肾其华在发”的生理、病理学意义生理: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光泽 病理:心气血不足,面色 白、晦滞;血瘀则面色青紫。生理: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较强; 病理:肺气虚多汗和易感冒,或皮毛憔悴枯槁等现象。生理: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良好,则口唇红润有光泽 病理:脾失健运,气血衰少,营养不良,则口唇淡白无华,或萎黄不泽。生理:肝血充盛,则爪甲红润、坚韧明亮 病理: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色泽枯槁,甚则变形、脆裂生理:肾精足则血旺,血旺则毛发黑而润泽 病理:肾中精气虚衰,则毛发转白、枯槁或脱落6、分别简述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及气与津液的关系如何?(一)精与气血:精能化气:肾精化生元气、水谷之精化生卫气、营气、宗气等气能生精:水谷精微 脾运化 后天之精气能摄精:肾气固摄津液精能生血:“精血同源”血能化精(二)气与血的关系(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脱血能生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旺盛。血虚(三)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气旺 津足;气虚 津不足气能行津:津液的输布、变化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气行 水行;气停 水聚 气能摄津:气的固摄津液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维持津液代谢平衡。气虚-多汗、多尿、遗尿。津能载气:气必须附着于有形的津液才能存于体内。津脱-气虚:少气懒言肢倦乏力。(四)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病理:失血 伤津; 伤津 血燥7、体质的含义是什么?体质的形成主要因素有哪些?(1)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2)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密切相关。第四章1、六淫的性质及致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