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思路导 论一、关于如何看待和坚持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这里更多地是指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不是它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严谨科学的,它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首先,马克思一分为二地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充分肯定资产阶级的作用,认为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建立的物质基础;也指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死结” 。 其次, “两大发现 ”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有了科学依据: 唯心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大机器的广泛使用带来了社会化生产与资本私人占有的矛盾.而伴随着资本的扩张以及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和交换关系,这个主要矛盾被日益放大与深化,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日益发展的生产力激烈冲突,在客观上提出了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要求,使人们有可能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去认识其发展规律)。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从而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私有制条件下大工业造就的无产阶级的地位和阶级特性不仅赋予他们解放的内在要求,也赋予了他们推翻资本主义压迫的力量)2、马克思主义必须本土化和体现时代性。社会主义不仅是理论,而且是必须诉诸社会主义实践(运动) 。因此,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只有不断纠错、不断修正,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或现实社会主义运动必须立足于对国情的深切了解和准确把握。由于本土化,也势必导致社会主义形态,包括制度的、观念的多样化。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3、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两个“绝不会”的论断马克思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 这一论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2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说明经济因素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决定性条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否因为过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因?虽然经济因素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决定性条件,但是,资产阶级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建立起来。这说明经济因素不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唯一条件,它还需要有革命的形势和成熟的革命政党。马克思晚年也根据情况的变化提出了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认为东方社会(主要是俄国)的特殊性决定了有可能另辟蹊径;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阶段,但必须占有它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 ”,即在经济不发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能制定和执行符合生产力状况的政策,不能使原来不发达的经济得到持续迅速发展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1、我国提前进入社会主义的影响?(造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其中前者的完成是实现后者的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使两大历史任务连接起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完成了第一项历史任务,更为第二项历史任务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正在进行的这场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使得当代中国有了发展进步的明确方向。从现实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实践中依然存在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恰恰说明了需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解决前进道路上所面临的种种新矛盾和新问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3主义道路(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 ;开放和不断丰富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目前这个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制度) 。这个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优势:既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它主要的优势是能够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即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实现和维护社会稳定;能够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人民群众具有幸福感等等)四、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前景?1、目前我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起点低、基础差;社会主义自建立之日起就一直面临来自资本主义的压制和挑战;社会主义发展的时间短,经验不足,探索中难免失误。2、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是否说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是错误的?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这些自我调节和改良只能延缓资本主义的灭亡,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而使之积累和加深,这使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备继续前行的有利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已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具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道路总纲;我国具有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思想前提和发展动力;具有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根本目的和力量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它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遵循,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3、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并积极地加入到研究和思考解决现存问题方法的行列中来。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不畏惧风险,不被任何干扰所迷惑,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国只有专心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思考题:41、面对 20 世纪 80 年代末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的严重挫折,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2、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是否违背了马克思关于两个“绝不会”的论断?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制定怎样的政策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2011 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三个没有变”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这一判断说明我国总的国情并没有变化,需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但是,变是绝对的,没有变是相对的。胡锦涛在建党 90 周年庆祝大会上又同时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这说明我们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二、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提出战略机遇期 10 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又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人们在怀疑,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2010 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国际看,和平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大战很难打起来。美国虽然不希望中国成为自己强劲的对手,但又已经逐渐接受中国崛起这一事实并5希望中国在亚洲发挥作用;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后危机时代”发达世界自顾不暇,这无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战略机遇期。从国内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但是,战略机遇期不仅仅对中国而言,其他国家也存在着战略机遇期。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一个总判断。但还有另一个判断,即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我们党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我们在这“两个判断”和“两个意识”上统一了思想,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充满信心,始终保持清醒。思考题:1、根据 2010 年我国 GDP 跃居世界第二的事实和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及艰巨任务,应该如何科学认识和清醒定位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样的认识和定位对我国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有何重要意义?2、胡锦涛在建党 90 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请指出这段话的含义和 “三个没有变 ”的判断的关系(变与不变的关系) 。3、请你谈谈对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一判断的理解。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关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统一,意味着既不能因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而搞单一公有制,也不能因为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搞私有化。我国为什么既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也不能搞私有化?研究公有制或私有制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所有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6系(即效率问题) ;二是所有制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即公平问题) 。1、马克思首先从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角度分析,认为对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单个资本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要求,资本社会化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今资本形式变化的趋势是:社会资本取代单个资本,股份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资本的社会性质正在不断强化,其中包含的“公有”成分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得出公有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效率的结论。 其次,马克思从是否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认为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从根本上消除了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竞争和压力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能挖掘人的潜能;公平也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由此导致的其他经济矛盾也不存在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根本上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必然被公有制所取代。按照马克思的分析思路:根据不同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历史上出现过的不同所有制都可以是高效率的所有制。由此也可以推论,随着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变化,任何一种所有制都不可能永远是高效率的所有制。所有制效率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一种所有制的高效率总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才能够成立。2、西方经济学从市场竞争关系,即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是否具有经营的自主权,从产权关系是否清晰,即是否能够更好地承担决策风险(是否责任明确,即有压力)等两方面,分析论证所有制是否具有高效率。认为:其一,竞争是动力的源泉。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个人的经济利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得到实现,私有制具有内在的竞争力,也具有充分的动力。其二,在私有产权条件下,决策者与他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