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鰒鱼”与“鲍鱼”关系探讨冯桂容 1(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庆沙坪坝 401331)摘 要:“鲍鱼之肆”中鲍鱼是指咸鱼,现代所称的鲍鱼在古代叫鰒鱼。鲍与鰒有同音关系,所以鰒鱼又称作鲍鱼。关键词:鲍鱼 ;鰒鱼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lted fish and abaloneAbstract:Bao” in Baoyuzhisi “means salted fish. It was called abalone in ancient times. Bao” and “Fu” is homonym,So the salted fish also called abalone.Keywords: salted fish; abalone青年时报一篇文章曾说:“ 有成语为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大致的意思是说鲍鱼这东西很臭,至少烂了之后很臭。 ”1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篇文章涉及“鲍鱼之肆” ,文中写到“又比如它的奇臭,当年没有冷藏设备,鱼卖不出去都会腐烂发臭,而鲍鱼之臭味想必很奇很恶。 ”2钱文忠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解 弟子规时解释“鲍鱼之肆”为“古人可能没有制作干鲍鱼的方法,所以当鲍鱼放进店中就非常臭” 3。上述解释与“鲍鱼之肆”的本意大相径庭。说文解字:“鲍,饐鱼也。 ”段玉裁注曰:“盐鱼溼者为饐鱼。 ”4饐,即食物经久而变味。 论语乡党:“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皇侃疏:“饐谓食物经久而腐臭也。 ”5释名释饮食:“鲍鱼,鲍,腐也,埋藏淹使腐臭也。 ”“鲍鱼之肆”出自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 “与君子游,芬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 ”阮元注曰:“鲍者,糗干之。 ”6周礼天官笾人:“朝事之笾,其实麷、白、黑、行盐、膴、鲍鱼。 ”郑玄注曰:“鲍者,于稫室中糗干之。 ”7史记货殖列传:“鲍千钧”司马贞索引:“鱼渍云鲍。”8可见,古文献中的“鲍鱼”是指咸鱼,经过盐渍过的鱼,并不是现代所称的鲍鱼。引用“鲍鱼之肆”典故的文献还有刘向的说苑杂言 ,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作者简介:冯桂容(1988) ,女,四川巴中人,重庆师范大学 2011 级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卷四:“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清官场现形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入鲍鱼之肆,而不自知其臭,其斯之谓乎?”关于鲍鱼典故还有一则比较有影响。 史记秦始皇本纪:“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9秦始皇病死于沙丘,秦二世秘不发丧。此“鲍鱼”即是咸鱼,咸鱼有腥臭味,能够遮盖尸体腐烂发出的恶臭。而现代所称的鲍鱼是不可能散发如此浓烈的恶臭。现代所称的鲍鱼在古代称作“鰒鱼” 。 辞海:“鰒,一种海生软体动物,也叫鲍鱼,石决明。 ”说文解字:“鰒,海鱼也。 ”广韵:“鰒,海鱼也。 ”10集韵觉部:“鳆,石决明,药,旁有七空者良。 ”本草纲目:“石决明,形长如小蚌而扁,外皮甚粗,细孔杂杂,内则光耀。背侧一行有孔如穿成者,生于石崖之上” , “鳆鱼,乃王莽所嗜者,海人亦啖其肉” 。最早记载古人食鰒鱼的文献就是本草纲目所说的“王莽嗜鰒鱼” ,此事见于汉书王莽传 , “莽军师外破,大臣内畔,左右亡所信,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啗鳆鱼。 ”颜师古注曰:“鳆,海鱼也,音雹。 ”11 后汉书伏湛传也记载了向君王进献鰒鱼一事, “张步遣使随隆,诣阙上书,献鳆鱼” 。唐李贤注曰:“鳆,似蛤,偏著石” , “ 鳆,无鳞,有壳,一面附石,细孔杂杂,或七或九 ”。在秦汉时期,人们就认识到鰒鱼的食用价值,并推崇备至。曹植在祭奠曹操时,总要把鰒鱼当作贡品,他说:“先主喜食鳆鱼,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鳆鱼二百” 12。曹丕在与孙权书中说:“今因赵咨致文马一匹,白鼲子裘一领,石蜜五斛,鳆鱼千枚。 ”13。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史褚彦回传这样记载:“时淮北属魏,江南无复鳆鱼,或有间关得至者,一枚直数千钱。 ”鰒鱼是在何时被称作鲍鱼呢?明人谢肇淛五杂俎卷九记载:“鳆音扑,入声,今人读作鲍。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鳆,音薄。师古曰:鳆,音雹,雹与薄同。 ”清人金埴巾箱说也说:“鳆,音薄,入声。北方读入为平,故呼鳆鱼为庖鱼;而今南方亦相率呼为庖,则南方而北音矣!”清代周亮工书影中讲:“鳆鱼出胶州。鳆音扑,今皆呼鲍。胶人言:鳆生海水中,乱石上,一面附石。 ”到了桂馥时,他在札朴中说:“登州以鲍鱼为珍品,实即鳆鱼也。 ”桂馥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清郝懿行晒书堂笔录记载:“今京师市肆及苞苴问遗,鳆鱼也通作鲍鱼,文字假借,古人弗禁也。 ”郝懿行是清嘉庆年间进士,官户部主事。李元在蠕范中称:“鳆,鲍鱼也,石鲑也,石华也,石决明也。 ”可见,在明清时期,鰒鱼始被称作鲍鱼。原因是“鰒”与“鲍”有同音关系。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引颜师古曰:鳆,音雹,雹与薄同 。查中古时期的代表韵书广韵 ,在广韵中, “鰒”为觉部,入声,屋韵,奉母。 “雹”为觉部,入声,觉韵,并母。可见, “鰒”与“雹”在中古时期读音是相近的,它们都为觉部入声字,并且声母也相近。但“鲍”在中古时期的读音为幽部,上声,巧韵,并母。它在当时与“鰒”的音并不相同。因此,在中古时期不可能存在将“鰒鱼”称为“鲍鱼”的情况。那到了明清时期,为什么“鰒”与“鲍”又为同音字呢?这就是语音演变的结果。明代古音学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14这是科学的历史主义观点。我们将 广韵中的声母系统与普通话作下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有四个。一是全浊声母的清音化。 广韵的三十五个声母中,全浊声母有十个,即“并、奉、定、澄、从、邪、崇、船、禅、群、匣” ,在现代汉语中,这些声母都成为了清声母。全浊声母的清化,是普通话声母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知组、庄组、章组三组合流为卷舌音t,s、 t,s、 。三是精、见两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 、 , “精” “清” “心” 的声母原本与“经” “轻” “兴 ”不同,前者为 s,后者为kkx,在普通话中,它们都变成 .。四是零声母的大量增加,在广韵声母系统三十五个声母中,只有“影”母是零声母, “喻”是个半元音,但在现代汉语中,除了“影”母, “喻”母也成了零声母, “匣”母中的于类也变成了零声母, “明”母中的“微”类也成了零声母, “疑”母字本来是读 的,但在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也成了零声母。这样古代区别很大的读音在现代汉语中也成了同音字。“雹”为并母字,并母本来是个浊塞音,它有自身的演变规律,即平声字变成了发音部位相同的送气清音,仄声字变成了发音部位相同的不送气清音。 “雹”为仄声字,按照演变规律声母变为p。我们再分析“雹”的韵母, “鰒”为入声屋韵。在广韵韵母系统中,韵尾有三大类。一是收i、u,一是收m、n、,还有一类收p 、t 、k。根据唐作藩等学者总结的广韵韵母系统演变规律,韵尾变化最突出的是收p、 t、k 韵尾的一大类入声韵的消失。在广韵十六摄中,咸、深、山、臻、曾、梗、宕、江、通等九个摄都有入声韵,在普通话中,都消失了塞音韵尾,转变到阴声韵里。如“屋”与“乌” 、 “结”与“街”本来不同音的,在普通话中成了同音字。 “雹”的入声韵尾脱落,渐渐复化为au 。查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我们发现au 韵中也存在与“雹”类似的字,如“剥” ,它在广韵中为帮母,觉韵的入声字,经过语音演变,在普通话的声母为p,韵母为 au 15。通过上述讨论,我们知道“雹”的语音演变过程。 “鰒”与“雹”在中古时期是同音字,不仅是“雹”存在语音演变, “鰒”也存在语音变化,只是它的变化保留在方言中。上文金埴巾箱说提到, “北方读入为平,故呼鰒鱼为庖鱼” 。可见,明清时北方人用方言读“鰒” ,它的塞音韵尾已脱落,复化为au ,声母也变成了 p。南方人跟着也将“鰒”读为“庖” 。由于音同音近缘故, “鰒鱼”又被写作“鲍鱼” 。 “鲍鱼” 的词义渐渐发生转移,不再指“咸鱼” 。词义转移的例子在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这需要我们现代人仔细辨认。参考文献:1青年时报 2010 年 7 月 24 日2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 年 11 月 29 日3潘媛.鲍鱼之肆里真有“鲍鱼”吗J 上海: 咬文嚼字 2010(12)4许慎.说文解字C北京:中华书局,1125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 446大戴礼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977彭林.周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58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8229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5410陈彭年.广韵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6811班固.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7912严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 196513魏 宏 灿 .曹丕集校注M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14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6915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 北京: 中华书局,102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镇重庆师范大学清风苑 C 栋 519 室 联系电话:15111959134 E-mail:675215354qq.com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