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吉安一中 2015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计 60 分)1.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这里的“乡校” ( )A. 是百姓参政议政的地方 B. 类似于雅典的公民大会C. 可以起到监督统治者的作用 D. 只有贵族能够参加2. 百家争鸣时期,先秦诸子纵论“天下”:墨子 一同天下孟子 天下定于一荀子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孔子 一匡天下诸子言论中的“天下”指的是( )A. 周王朝统治区域 B. 秦朝时期的中国C. 约今整个中国区域 D. 东西方世界3. 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 ”与“它”相关的是( )A.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C. “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 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4. 汉初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寓贵矣” ,百姓“皆背本趋末” 。汉代的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 )A. 百姓继承了经商的传统 B. 商业活动的积极作用巨大C. 商品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 D. 商业活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5.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帝国,在漫长的边境线上,驻军对周边的胡人严加防范或在其可能威胁到帝国安危之前就予以消灭,而在帝国内部腹地,则是另外一番山水田园男耕女织的惬意生活。此时生活在江南扬州城郊的农夫,他遇到的情况最可能是( ) A. 闲暇时与妻一起用花楼机纺棉,预制过冬棉衣B. 秋后往集市贩卖新米,换得银两后往柜坊兑换飞钱C. 耕织富裕之余为家中添购瓷器,竟无意购得一件粉彩花瓶D. 趁冬日水浅维修筒车,以备来年春耕取水6.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7. 下面是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书中某章节的目录,请根据目录拟出最合适章节名称是( )A. 环境:大陆与海洋 B. 政体:帝制与共和C. 传统:专制与民主 D. 基础:农业和商业8.“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不是民主本身,虽然民主的确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 ”这句话指出古代雅典( )A. 不成熟的是司法而不是民主 B. 民主制度还是完美的C. 民主审判有悖司法独立 D. 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9. 智者学派指出: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基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这反映出( )A. 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 B. 智者学派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C. 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 D. 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10.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其中,和古代希腊先哲和中国圣人们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A.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B. 反对迷信,蔑视神权C. 民主权利,渊远流长 D. 思想一统,法律至上11.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统计,182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 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 1.88和 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 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 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 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12. 美国学者 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全球通史中指出:“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结果,极为稳定而又保守的中国社会,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 。材料不能够体现的史观是( )A. 文明史观 B. 全球史观 C. 近代化史观 D. 社会史观13.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 ,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14.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A. B. C. D. 15.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为挽救民族危机,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努力和探索。下列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B. 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局,广为制造”C. 台湾人民“鸣啰罢市” ,发布檄文“绝不拱手让台”D. 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开展维新变法运动16. 康有为曾说:“我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入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 ”据此,他认为应该( )A. 大办民用工业 B. 提倡实业救国C. 降低出口商税 D. 放宽民间设厂限制17. 著名学者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写到,按照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变化速度,社会变迁可分为四种模式: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受外力影响) 。按此辛亥革命和清末新政应分别属于( )变迁速度 模式快变 突发性微变 传导性巨变慢变 渐进性微变 创新型巨变变迁形式 量变 质变A. 创新性巨变、渐进性微变B. 传导性巨变、突发性微变C. 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 D. 传导性巨变、渐进性微变18. 1921 年学艺杂志之文学与国家关系一文中写道: “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数典而忘祖,舍田而耘,立见其败” 。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 ( )A. 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固思想 B. 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价值C. 反对中西文化的调和 D. 没有摆脱“中体西用”的窠臼19. 看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的思潮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C. 为每周评论 、 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D. 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20. 从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 年)中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1999 年 2000 年报纸总印数(亿份)246.8 211.3 263.3 318.4 329.3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280 799 647 7622 332 1642 931 6823 381 466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38 056 91 572 383 513 526 483 585 007时)互联网用户(户) 7 2313 014 5189 021 717A. 报纸是最早的大众传媒媒介 B. 电台广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普及C. 电视节目制作内容越来越丰富 D. 互联网的普及削弱了其他媒介的地位21. 按照战争常识,人民负担战争的人力一般不能超过总人口的 12,但是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而此次动员的民工高达总人口的 16,可以说超出了最高的负担界限。某些地区几乎是全民动员。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 ”解放区的战争动员能力主要基于( )A. 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丧失民心 B. 解放区“耕者有其田”基本实现C. 解放区各级地方政权的巩固 D. 华东、中原战场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22. 中印两国由曾经的“龙象之争”到如今的“龙象握手” ,正如 61 年前周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所说“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的两个大国之间,一定会有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文中“这些原则”提出时( )A. 美苏两极格局已经形成 B. 我国在进行保家卫国的战争C. 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 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23. 1965 年 6 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 “百家争鸣”的方针 B. “百花齐放”的方针C. “文化革命”的观点 D.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4.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 ,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 7 人” ,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C. 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 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25. 十年间,中国平均关税从 2001 年导致 15.3下降至 9.8,并且进一步简化进口管理,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体系,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的程度,基本上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导致以上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B.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C.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后,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压力和挑战26. 布罗代尔在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记述“美洲白银 1572 年开始一次新的引流,马尼拉大帆船(指中国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连接起来,运送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 ”上述历史现象表明( )A. 西方工业文明开始向东方渗透 B. 中国成为东西方贸易的受益者C. 印度沦为西方工业化的原料产地 D. 美洲成为西方工业品的最大市场27. 在研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时,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 ,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 。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 )A. 摧毁蒙昧和宗教势力 B. 建设工业文明国家C. 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 创立民主共和国家28. 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维新派提出“托古改制” 。其相同目的是(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