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教程第二学期复习知识要点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思维一、什么是思维(一)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二)思维的特征1、思维的间接性 2、思维的概括性(三)思维的种类从个体发展及凭借的工具来分:1、动作思维(依靠感知、实际操作)2、抽象思维(运用直观形象) 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反映本质特性与内部联系)从探索答案的方向分:1、 集中思维(求同):集中信息、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2、发散思维(求异):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二、思维的过程(一)思维的基本操作:分析和综合1、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2、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不同特征结合起来组成整体加以思考的过程。(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比较、抽象和具体化1、比较: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过程。2、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指在头脑中抽出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是指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特中抽取出来的共同的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3、具体化:把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三、思维的形式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与推理。(一)概念1、什么是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2、概念的掌握: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概念形成:在自己的活动中、从大量实例出发、对得到肯定的实例概括、抽取共同属性、形成概念。条件:儿童辨别概念正反例证、成人对儿童的反应给予肯定或否定。概念同化:利用头脑中已经掌握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去接受一个新的概念。(二)判断与推理1、判断: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2、推理:从已知判断(前提)推出新的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其形式有两种:归纳推理(特殊到一般)与演绎推理(一般到特殊) 。四、创造性思维1、含义:发明发现新的反应方式,要求重新组织概念、产生新的东西。2、基本的过程:准备、酝酿、阐明与证实3、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高度发散思维的(特性) 流畅性、变通性与独特性。五、思维的判断指标(一)思维的广阔性: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二)思维的深刻性: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考虑问题(三)思维的灵活性: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能根据新事实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四)思维的敏捷性: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五)思维的批判性:一个人的思维能接受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确定正确与否。第二节小学儿童的思维一、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2、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3、小学儿童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一) 小学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概括水平 掌握概念的水平1、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 以“直观形象”与“具体实例” 解释概念 2、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 以“重要属性”与“实际功用”解释概念3、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以“种属关系”与“正确定义”解释概念二、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1、发展儿童的言语2、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3、正确运用变式和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4、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二)解题策略的训练1、过程:审题题目归类重现有关知识找出问题的答案(验证)2、策略(三)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几种品质的训练1、流畅性训练 2、变通性训练 3、独特性训练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一、情感及其作用(一)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二)情感与认识的关系1、联系:认识是情感的基础,情感依赖于认识情感也作用于认识,推动或阻碍认识发展2、区别: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则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三)情感的功能:调节行动、信号交际二、情感的种类(一)按情感状态分1、激情:是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2、心境:是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它可能是愉快的或忧郁的,也可以是恬静的或朝气蓬勃的。3、应激: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人遇到困难和危险情景,必须当机立断的做出重大决策时,便进入了应激状态。(二)按社会性内容分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是人根据一定审美标二、情感的种类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情感一、小学儿童情感的发展(一)小学情感稳定性的发展(二)小学情感可控性的发展(三)小学情感丰富性和深刻性的发展二、儿童情感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过度焦虑 (二)恐怖症(系统脱敏,又叫交互抑制)三、小学儿童情感的培养(一)提高小学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二)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三)在教育和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移情第三节 意志的概述一、意志:人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的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 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与认识的关系1、认识是意志行动的基础。意志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认识基础之上。2、认识过程也离不开意志的作用意志与情感的关系1、情感可以是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是意志行动的阻力;2、意志可以使人的情感服从于人的理智认识三、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一)动机冲突 (二)意志行动的决策 (三)意志努力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意志一、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一)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一般特点1、意志行动的动机与目的的发展2、克服困难的毅力在增强(二)小学儿童意志品质的发展1、自觉性的发展 2、果断性的发展3、自制性的发展 4、坚持性的发展二、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一)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自觉性(二)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能力(三)教育儿童正确对待挫折(四)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儿童的意志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第一节 品德的概述一、品德: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倾向。品德与道德的关系联系:1、品德与道德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体的品德。2、个体品德又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个体品德集中表现反映时代特征。区别:1、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2、道德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要服从个体心理、心理活动规律3、道德主要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第二节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一、小学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一)道德概念的理解从直观的、具体的理解过渡到比较抽象的、较本质的理解。(二)道德判断1、从他律到自律 2、从效果到动机 3、由片面到全面二、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1、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呈现上升趋势,四到六年级发展速度最快2、道德情感的不同范畴发展不是同步的3、城市与乡村的中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趋势是一致的4、不同性别的中小学生发展趋势是一致的5、道德情感的发展在不同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三、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一)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的一般趋势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一致2、由外部调节向内部控制过渡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养成(二)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的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发展1、坚持性的发展 2、自制性的发展四、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一)攻击1、攻击的原因:1、本能反应 2、为了满足某种愿望 3、模仿的结果2、如何帮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 父母配合,尊重儿童树立榜样、良好班风、及时疏导(二)撒谎1、造成成因:1、缺乏沟通、信任、民主 2、期望获得重视 3、幻想如何对待儿童撒谎1、教师与父母增强对儿童的理解,寻求与儿童沟通的共同语言,消除戒备恐惧心理2、指出说谎危害 3、帮助儿童克服罪恶感(三)逃学与离家出走原因:1、教师或父母对儿童的过失给予过分严厉的惩罚2、同学或社会团体用极具诱惑和易使人成瘾的活动吸引儿童帮助:1、对出走行为表示理解,使其感受到不会有更多惩罚 2.、与儿童诚恳交谈,设法寻找出走原因3、对造成儿童出走的原因作出必要解释 4、对于任性出走的学生,教书或家长应努力淡化这种行为5、对于因社会诱因造成的儿童出走,应注意消除社会影响造成的危害第三节 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几种心理学方法一、说理法说理的原则:1、说理要科学 2、说理要尊重儿童 3 排除意义障碍二、仿效法1、榜样要可敬 2、榜样要可信 3、榜样要可亲三、强化法原则:1、要有一定目标 2、制定小步子 3、及时“反馈” 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巩固训练结果对于惩罚和理解与运用1、学校里进行的惩罚十有八九是不公平的 2、惩罚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手段3、惩罚会削弱甚至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 4、惩罚易造成意义障碍运用惩罚时注意1、 惩罚应该以尊重儿童自尊心、人格为前提 2、惩罚要公正,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3、 结合说理的延缓惩罚效果好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概述一、人际关系:交往、直接的、心理关系(一)交往及其结构1、信息交流2、动作交换3、相互理解(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1、空间距离 2、交往频率 3、仪表风度4、心理品质 5、特点相似 6、特点互补二、班级人际关系(一)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1、教师的主导性 2、学生的全员性3、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二)影响班级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1、规范:认为某种行为是对或错的集体期望2、心理相容:班级成员心理、行为彼此协调3、舆论:群众意见、信息交流达成共同信念4、凝聚力:班级对其成员的吸引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一、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特点(一)小学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一般趋势(二)小学儿童择友的标准1、直接接触关系 2、接受关系3、敬慕关系 4、其他关系(三)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1、同质性 2、趋上性(四)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性别特点小学班级中的小团体(一)小学班级中小团体的形成二、小学儿童在班级中地位的测量(一)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1、受欢迎儿童2、不受欢迎儿童3、中间型儿童(二)班级中的地位对儿童心理的影响1、受欢迎儿童的特点2、不受欢迎儿童的特点(三)小学儿童班级中地位的测量1、等级排列式问卷2、社会距离量表3、关系分析三 小学班级中的小团体及其引导(一)小学班级中小团体的形成(二)对班中小团体的引导1、了解班级中小团体的情况、核心人物的态度及变迁2、做好核心人物的工作 3、创设良好的情感气氛4、冷静分析班级中的舆论5、如果某个团体的活动影响了成员的学习健康或常规,教师必须及时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限制。第三节 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调节一、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一)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二、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原则三、调整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一、个性的概述(一)什么是个性1、个性是一个系统和整体。2、个性的社会本质。(二)个性的特性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积极性。二、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一)小学儿童的需要1、什么是需要。 2、需要的种类。 3、需要与动机。什么是动机;动机的作用;动机与需要。4、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1)小学儿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