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干眼症与性激素相关性研究进展【关键词】 干眼病 性腺甾体激素 雌激素干眼症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伴有眼部不适和眼表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病症的总称.干眼症的病因繁多,病理过程复杂.基于免疫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神经调节异常及性激素水平失调等是干眼症发病的主要原因,而干眼症发病机制中几方面因素间横向和纵向的相互关系尚不清楚1 ,而对干眼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干眼症的诊断和治疗.目前性激素在干眼症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性激素替代疗法被认为是干眼症新的治疗方法,因此本文对干眼症与性激素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1 干眼症1.1 干眼症概况 眼表(角膜、结膜、副泪腺和睑板腺) 、主泪腺和它们之间的神经连接通过它们密切的解剖和功能联系构成整体功能单位,共同发挥对泪液分泌和泪膜形成的调控作用,维护眼表健康. 任一环节的损害均可导致泪膜完整性和功能的破坏,从而出现干眼症症状.泪膜的持续异常可损伤眼表正常的修复及防御机制,使眼表和泪腺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尽管引起干眼症的病因不同,但进入进2展阶段后,炎症均成为发病机制中最关键的因素,而细胞凋亡、神经及性激素调节等也共同参与干眼症的发病过程,因此不同类型的干眼症表现出相似的病理生理改变1.目前,干眼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2.关于干眼症的分类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目前存在各种分类方法,如按发病及病因分类或按发病机制分类等3.1.2 干眼症诊断标准 目前干眼症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一般是根据症状、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眼表上皮细胞损害及泪液渗透压增加等情况作出诊断.症状是诊断干眼症所必需的,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干眼症患者通常主诉有异物感、烧灼感、干涩感、畏光、视物模糊和视疲劳等.各种类型的干眼症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为在白天、刮风、湿度低、被污染的环境内、长时间使用电脑、读书或看电视的情况下加重症状4.刘祖国等 5于 2005 年提出了干眼症诊断标准(表 1),即排除其他原因时具有 1+2(5s)或1+2(10s)+3 即可作出干眼症诊断,如同时出现 3,4 项则可明确诊断. 表 1 干眼症诊断标准2 性激素与干眼症的关系据报道,绝经后妇女干眼症发病率明显升高,绝经后妇女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者干眼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者,因而推测干眼3症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有关.眼部是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已证实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受体广泛存在于人、兔和鼠的泪腺、睑板腺及角膜等眼表组织,性激素水平是干眼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6.2.1 雄激素与干眼症的关系 多种眼表组织中被发现有雄激素受体,如泪腺、睑板腺、角膜上皮和结膜7.研究表明,干眼症患者血清雄激素水平下降,若雄激素水平过低而不能支持泪腺功能时发生干眼症,此时泪液分泌减少,引起细胞因子贮积,启动并维持炎性反应过程8.雄激素在干眼症发病机制中具有较为肯定的作用,雄激素缺乏可促进 Sogren 综合征的进展,并与泪腺炎症、睑板腺功能异常和重症干眼症有关9.2.2 雌激素与干眼症的关系 雌激素具有调节淋巴细胞生长、分化、增殖、抗原表达、细胞因子生成以及抗体生成和细胞凋亡的作用10 ,而雌激素受体存在于结膜、角膜和睑板腺中已得到证实11. 目前雌激素在干眼症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Beauregard 等12认为雌激素和雄激素一样可参与细胞内细胞因子介导的反应.Suzuki 等13发现,17 雌二醇可刺激多种炎症前因子(IL1,IL6, IL8,GMCSFmRNAs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MMP2, MMP7,MMP9 基因)的表达,因此认为17雌二醇可能在干眼症的眼表炎性反应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4用. 李联祥等14认为,绝经期或绝经后妇女由于卵巢分泌功能减退引起睑板腺和 Zeis 腺分泌活动减弱,泪膜脂质成分减少,水分蒸发过多,从而引发绝经期或绝经后妇女脂质缺乏性干眼症发病率的升高.2.3 催乳素和孕酮与干眼症的关系 催乳素被认为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参与 T 细胞增殖,诱导 IL2 受体表达,刺激 IFN 及抗体的产生10.据报道,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催乳素含量升高15 ,而催乳素作为前炎症介质参与应答 .Mircheff 等16的实验结果表明,催乳素在泪腺中有内分泌、旁分泌及自分泌调节子的功能.Mathers 等17提出绝经前后妇女的泪液产生与血清催乳素水平相关,发现接受激素替代疗法的妇女的泪液产生与血清催乳素水平呈负相关.McMurray12报道,雌激素和催乳素间存在相互作用,雌激素对催乳素分泌有刺激作用,而高催乳素水平又反过来抑制雌激素分泌.但孕酮对雌激素分泌则有相反的作用18.亦有研究结果表明,雌激素和孕酮可通过多克隆 B 细胞的活性来调节免疫系统19.3 激素替代疗法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激素替代疗法已被广泛应用,它通过补充激素,使绝经后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达到绝经前水平,从而减轻绝经期症状.眼表的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提示激素替代疗法在恢复眼表受损功能上可起到5积极的作用.局部使用雌激素眼药水治疗干眼症 4 个月后,与接受全身雌激素治疗组相比,局部应用 17雌二醇治疗组患者在主观症状和泪液生产量等疗效更为明显.另据报道,给予 Sjogren 综合征雌性小鼠给予雄激素治疗,可减少实验动物淋巴细胞浸润,恢复小鼠的泪腺功能20.目前,考虑到雄激素有副作用,如发生多毛症及男性化等,因此很少提倡在女性中使用雄激素替代疗法.Scott 等21报道,脂化雌激素加甲基睾丸酮治疗对各种病因引起的干眼症均有效.【参考文献】 1 刘祖国,杨文照.干眼症的发病机制 J. 眼科,2005,14(5):342.2 刘祖国. 干眼的诊断 J.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5 ):318.3 Lemp AM.New strategies in the treatment of dryeye statesJ.Cornea,1999,18(6):625.4 Versura P, Profazio V, Cellini M, et al.Eye discomfort and air pollutionJ.Ophthalmologica,1999,213:103.5 刘祖国,钟铮,梁凌毅. 干眼的诊治J.食品与药品,62005,7(5A):1.6 Wickham LA, Gao J, Toda I, et al.Identification of androgen,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mRNAs in the eyeJ.Acta Ophthalmol Scand,2000,78:146.7 Rocha EM, Wickham LA, da Silveira LA, et al.Identification of androgen receptor protein and 5areductase mRNA in human ocular tissuesJ.Br J Ophthalmol,2000,84:76.8 Sullivan DA, Block L, Pena DJ. Influence of androgens and pituitary profile and secretory activity of the lachrymal glandJ.Acta Ophtha Imol(Copenh),1996,74:421.9 Sullivan DA, Krenzer KL, Sullivan BD, et al.Does androgen insufficiency cause lacrimal gland inflammation and aqueous tear deficiency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99,40(6):1261.10 McMurray RW.Estrogen,prolactin and autoimmunity:Actions and interactionsJ .Int 7Immunopharm,2001,1(6):995.11 FuchsjagerMayrl G, Nepp J, Schneeberger C, et al.Identification of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mRNA expression in the conjunctivaof premenopausal women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2,43:2841.12 Beauregard C, Brandt P.Down regulation of interleukin1 betainduce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 lacrimal gland acinar cells by sex steroidsJ .Curr Eye Res,2004, 29(1):59.13 Suzuki T, Sullivan DA. Estrogen stimula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J.Cornea,2005,24(8):1004.14 李联祥,金东岭 ,高金生,等.人眼睑板腺和 Zeis 腺性激素受体定性定位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解剖学报,2006,37(1):82.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