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热点 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策略传统文化中可供媒体借鉴的资源传统文化对接现代传播百家讲坛:用现代人的表达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从戏曲类节目的成功实践看民族文化传播的出路鉴宝:让传统文化时尚起来快乐驿站:以动漫演绎经典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传媒的重要资源。 电视不仅不应该拒 绝传统文化, 还应该积极向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实现二者的良性互 动。 电视应该传播什么民族 传统文化,如何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等等,这 些问题都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 问题。如果弄清了 这些问题,就不仅有利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且 为我国 电视奠定了立足的基石,找到了 发展创新的重要出路。一、传统文化中可供媒体借鉴的资源中国电视艺术走过的道路,是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化之路;中国电视艺术的成功与成就,正是民族化探索与追求的成功与成就。中国电视艺术从起步即已明确宗旨:“为中国亿万大众服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中国老百姓的“喜闻乐见”出发,使电视节目富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电视艺术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坚持民族化道路,电视艺术便得以枝叶繁茂、花果丰实;如若背离民族化的道路,盲目地食洋不化,一味地妄自菲薄,我们的电视艺术终将被时代抛弃。国有国格,人有人格,电视艺术也有自己的品格;回眸中国电视艺术的成长过程,我以为,她的最高品格便展现在“民族化”之中。首先,民族化的题材资源,为中国电视艺术提供了无限的宝藏。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十三亿的黎民百姓,五色缤纷的生活,给予电视文化无穷尽的创作灵感,艺术创造的世界是如此丰厚,不论哪种电视艺术节目,都面对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民族化题材资源,给予电视创作者极其宝贵、丰沃的营养,解决了创作中“拍什么”问题。其二,民族化的思想、情感特征,赋予中国电视艺术以独特的人文内涵。中国电视艺术蕴藉着民族的性格与民族的气质,深入地表现了当代电视艺术家对生活的观照与思考。仔细体会我们的电视艺术,不论文艺性节目,还是电视剧作品;不论再现历史,还是展示现实,往往充盈着伦理化的思想判断与情感诉求,并体现在种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创造意识之中,如浓郁的宣教意识、忧患意识、苦难意识、团圆意识等等。强烈的是与非评判,鲜明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照, “情”与“理”的二元对立,发生在一个巨大的抒情文化传统之内,造就了“主情”的民族文化精神。 其三,民族化的艺术表现特质,成就了中国电视艺术独有的美学范畴,确立了自己的审美方式、美感构成和审美价值取向,也已深刻地体现在我国的电视创作和观众评价之中。如:“气韵”的贯注。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从电视剧到电视片,从电视综艺节目到不同类型的电视主持人,似乎都可以运用“气韵”的贯注加以观照,并以此把握他们的民族特色与神韵。如“情趣”的传达。情趣,既包含着电视艺术作品中借助媒介手段传达的人生情味,也蕴2涵着受众在审美活动中被唤起的主观的美感享受。回顾我国成功的电视作品,无不活跃着若干充满情趣的细节,不仅在深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里经常出没着它的踪迹,即使在广受观众欢迎的电视栏目里也不乏绝妙细节的身影。电视艺术通过这些“举重若轻”的巧妙情趣传达,却能达到震动观众心灵的强力艺术作用。 其四,民族化的理论与批评的建设,使中国电视艺术进入了自觉的理性思考阶段。总体看来,中国的电视理论与批评,在数十年中面对实践、关注现实,重视中国电视艺术经验的总结,并努力加以提升以期再发挥作用于实践。但相对于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视理论建设却显得薄弱,主要凭借外来理论的借用,而忽略本土文化的支撑。中国电视发展的历史表明,它虽然属于典型的舶来品,但作为一个文化品种,却不能只是欧美电视的翻版,而应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因为,它不仅是科技工业,也是美学和艺术;科技手段固然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美学和艺术却有着明确的民族性格;换言之,电视的语言是国际的,电视的语法却是民族的。它的每一种功能的发生,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土壤,电视艺术输入中国的历史,正是它逐步本土化的过程。由于未能及早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与中国文化相匹配的、能够有效地指导中国电视实践的电视理论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中国电视的健康发展。 一个不善于研究和总结本土艺术与文化的民族,不可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甚至不能很好地吸收其他民族的艺术及文化经验,因为它缺少立足的根基。向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寻求滋养,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电视文化主体,将是中国电视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在未来的信息竞争和文化传播领域里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应当成为我们特别关注的课题。中国电视任重而道远,应始终不忘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为中国百姓服务” 、 “对子孙后代负责” ,为此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化道路,用中国人的眼睛、头脑与文化,去拥抱世界,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丰富自己。 (黄会林中国电视艺术的民族化之路http:/www.filmsea.com.cn/focus/article/200206280061.htm2002-06-28)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一方面体现为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班驳陆离、绚烂多姿的具体文化成果,如各种文化典籍,各种文物,各种艺术品等等,一方面更体现为几千年历史绵延不绝的各种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传承,对于今天的世界特别有意义,又独具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体现在中国宇宙观、人文观、艺术观与美学观之中。这些文化性资源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已牢牢地扎根在这片土壤之中,而且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不论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还是知行合一、和而不同的社会-伦理观,还是和谐统一的艺术观与美学观,对于中国媒体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为这些文化资源是丰厚的,也是相当稳固的,而且这些资源中所体现出的深刻、独特的内涵,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同化力与生命力。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利用本土的文化性资源,创造富于民族特色的新文化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而中国媒体能否在世界上拥有它应当具有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国媒体是否生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风格。 (李燕楠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媒体发展中现实价值2007 年 09 月 05 日人民网-传媒频道)二、传统文化对接现代传播(一)传媒对受众要有足够尊重 主持人单三娅(光明日报编辑):今天的话题是谈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对接。 易中天品三国打响后,你曾标榜自己是“平民立场,现代视角” 。这二者怎么经过电视这个媒体发挥了影响力? 易中天:亲和力非常重要。作为一个电视主讲人,面向大众讲演,一定要有亲和力。亲和力来自于“平民立场” 。曾经有一个 13 岁的小女孩被问到为什么喜欢易中天的演讲时说:3“易老师和我们是平齐的。 ”观众认为你与他一样看问题想事情,就没距离没隔阂,不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也没有对立情绪,也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你和他们是一样的人,故事中那些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也和他们一样,他就爱听你讲话。 (主持人:可能光有亲和力还不行,观众还得觉得你比他高。 )比他高的地方就是“现代视角” 。我们今天的人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看古人自然比古人自己看自己要清楚。有了这两点,就有了亲和力和吸引力,传播效果就会好。 主持人:你怎么估计现代传媒的受众? 易中天:现代传媒的受众是一大群松散的人们,他们散落在各个家庭或办公室里,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有一搭没一搭地接受着媒体上的信息。他们可选择的东西很多,而且是各色人等,老中青幼,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包括,正所谓众口难调。能不能把观众吸引过来看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这就要求学者用非学术的语言,来讲学术性的内容。说得再白一点,你要说人话,别说书话,更不能打官腔。我总结我自己就是三句话,也叫三要三不要:说真话不说假话,说实话不玩虚套,说人话不打官腔。 主持人:我看你的观众群,年轻人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易中天:对,我的观众中有一批年轻人,当然老观众也有。上电视参与讲坛栏目的观众不收费,一些年轻人通过央视网站上的预告和信息,还通过观众耳口相传,形成一个口碑,自发地来听这个节目。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传媒的作用与局限 主持人:你谈论的主要是电视观众,但你现在的影响扩大到了网络等等更大的群体,我在网上看你的博客和贴吧都很热闹。 易中天:电视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现代传媒,也是一个传播学术的很好平台。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成人也毁人。如果你想成名,可以利用它,但是成名不等于成功。所以我说,传媒和学术相结合,做好了是双赢,学者赢得了观众,媒体赢得了品位,关键在你自己的把握。但电视毕竟受限制,它是一个时间性很强的东西,多一分钟少一分钟都不行,一期节目必须是一个主题一个中心、若干悬念,如果你的内容超出了时间的限定,就要忍痛割爱,如果你的内容略有不足,只好搀水。这会使很多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有意见,他们会说:“你这个事情没说全,这个问题还有好几个方面,你为什么只讲一方面?”他不知道我说的另一个方面被剪掉了。我有苦难言,也不能怪编导,编导也没有办法。编导在剪辑的时候往往尽可能保留你出彩、吸引观众的那些内容,如果只留简单的学术观点,就没有观众了。所以尽管说做好了是双赢,但没有一点牺牲是不可能的,天底下没有只赢不亏的生意。 而且在媒体做节目,你不能求全责备,你不能要求像学术专著那样严丝合缝,面面俱到,它有时候要突出某些东西,弱化某些东西,有些地方要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样会使很多专业和准专业的人觉得不对劲。我只希望激起广大观众对我们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我能做到就可以功成身退了,就完成我的历史任务了。深入地研究是那些历史学家的事而不是我的事了,这是我作为一个不是学历史的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讲历史的真实的想法。我是学文学的,我可以把历史文学化,使它变成一个有趣的事情,激起大家的兴趣,他们再去读书,这样我们的历史不就传承下去了吗?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就得到弘扬了吗? 主持人:一个学者,怎么才能让人喜欢听他讲历史文化呢? 易中天:这要有几个条件:一是要有哲学修养,二是要有人生阅历,三是要有体验能力,也就是对历史人物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四是表达方式,就是我前面说的三要三不要。这样,你讲的历史人物才能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我不忌讳媒体把我的讲史方法称为“摇滚史学” ,这也不会影响我传播传统文化啊。这也符合了我那八个字:“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一定要用现代手段,当然还要有现代4观念、立场、方法等等。 主持人: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裂,一代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你怎样看用现代传播手段传播传统文化? 易中天:媒体的调查发现,讲文学和讲历史的节目最受欢迎,而其中又以讲文学名著为最。我分析文学历史受欢迎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两个学科关注的都是人,就是我一再强调的“以人为本” 。 观众和在校学生不同,观众没有义务去吸收某个特定方面的知识,他们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他们有看这个不看那个的自由,他们有随时换台的自由,他们还可以完全不看。为什么观众会被吸引来看讲红楼梦讲三国呢?归根结底是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方式。观众乐于去看看古人怎么活,小说里的人怎么活,他们的经验和他们的得失,以此来让自己活得更好。人的本性是关注人的。在大街上看热闹也好,去法院看审案子也罢,都是这个道理。主持人:除此之外,观众有没有乐于关注知名度高的人物、著作或事件的倾向?比如红楼梦 、 三国 、曹操、诸葛亮? 易中天:完全有这个原因,观众之所以要关注知名度高的,这也是一种选择。因为他们认为知名度高的东西往往是内容丰富的,含金量高的,比关注不知名的效益要高。就像吃东西补充营养,要挑营养价值高的东西吃。另一个方面就是由于人们天性的好奇心,想知道真相的欲望。比如曹操,他总是被画个白脸,他是这个样子吗?如果是他哪里是?如果不是为什么被说成是?比如红楼梦 、 三国 ,我把它们定位为“知道而不了解” 、 “熟悉的陌生人” ,而且了解起来太困难,囿于文字的障碍,许多人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