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旋毛虫在宿主肌组织中的幼虫分布情况研究进展作者:李立宏 赵旭辉 陈立锋 【关键词】 旋毛虫感染性旋毛虫第一期幼虫在动物体内的适宜寄生部位为横纹肌,但在不同宿主,幼虫在肌组织中的分布有差异。研究旋毛虫幼虫在肌组织中的分布有重要价值,可为肌组织活检(或尸检)寻找合适的取材部位;在肉品卫生检疫中,检查动物有无旋毛虫病或做旋毛虫病保虫宿主的自然感染调查时,可以选择荷虫密度最高的肌肉,以提高检出率,减少漏诊;也可用于比较不同种旋毛虫的生物学特性有无差异。人们已经研究过旋毛虫肌幼虫在一些动物及人体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1。进几年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又做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现予以综述。1 草食动物草食动物的草食性不是绝对的,当其营养缺乏或处于饥饿状态时,是能随草料进食一些肉类的,甚至能主动摄食肉类1。在欧洲,感染旋毛虫的马肉已成为人体旋毛虫病的重要感染来源。Pozio 等2详细检查了 1 头自然感染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slis,T1)马体内2肌幼虫分布,检查了 13 个部位肌组织。结果头部最多,其次是颈部;含幼虫密度最多的 3 种肌肉依次是上颌骨提肌、舌骨肌、颊肌,其他依次是舌、颞肌、咬肌、翼肌、头斜肌等,而通常在诊断时选用的舌肌、咬肌和膈肌分别排在第 4、第 6 和第 13 位。这个发现可解释为什么过去常规检查马的膈肌时多为阴性。此后,Pozio 等3又进一步检查了 3 头自然感染 T1 马,结果同样头部是感染最重部位,荷虫密度最多的肌肉是舌肌、上颌骨提肌、颊肌,其次咬肌荷虫较多,其他多种部位荷虫密度则较低。膈肌感染程度排在第 6 到15 位。作者认为用于诊断猪是否感染旋毛虫的膈肌脚不宜再用于检查马,马应检测头部肌肉,特别是颊肌和舌肌。Kapel 等4用不同基因型旋毛虫感染马,在用 T1、布氏旋毛虫(Trichinella britovi,T3)和伪旋毛虫(Trichinella pseudospiralis,T4)感染的马,适宜位置是舌肌、咬肌和膈肌。Smith 等5用旋毛虫 T1 感染牛,检查了 6 种肌肉,幼虫分布最多的依次是咬肌、舌肌和膈肌。Reina 等6用旋毛虫 T1 感染小山羊,观察到舌肌荷虫密度最高,顺次是咬肌、膈肌、屈肌和伸肌、肋间肌和心肌等。最近,有研究7用旋毛虫感染小山羊,检查了 8种肌肉,观察到荷虫密度最高的顺次为咬肌、舌肌和膈肌,在颈夹肌、前腿肌、背最长肌和肋间肌荷虫密度中等,在心肌中最低。Theodoropoulos 等8实验观察了不同种旋毛虫对绵羊的感染力和在肌肉的分布。结果感染旋毛虫 T1 绵羊的肌幼虫数目多。在中、高3密度幼虫感染的绵羊,旋毛虫 T1 幼虫的适宜部位是咬肌、舌肌和膈肌,旋毛虫 T4 感染羊的适宜部位是咬肌和颈肌;在低度感染的绵羊,幼虫的适宜部位只有膈肌。Henriksen9观察到感染旋毛虫兔的耳肌群、颌肌群、眼肌群、舌肌和膈肌感染较重。易薇明10用旋毛虫感染兔,从膈、头、胸、腹、背、前后腿取材,在膈肌中虫体密度最大,虫体密度较少的是胸、前后腿、头、腹、背部(作者未列出肌肉的具体名称) 。李立宏等11观察到旋毛虫幼虫在实验感染兔的舌肌和咬肌荷虫密度最高,顺次为膈肌、肱三头肌、肩胛肌、肱二头肌、腓肠肌、胸大肌、肋间肌及腰肌,在心肌中未见幼虫。2 肉食动物刘长军等12研究了自然感染犬旋毛虫幼虫的分布,结果腓肠肌幼虫密度最高,咬肌、舌肌次之,含量较少的依次是肋间肌、腰肌、膈肌、后腿肌、前腿肌,心肌中未见幼虫。Mikkonen 等13用两种旋毛虫T1 和乡土旋毛虫( Trichinella nativa,T2)感染 6 只貉,检查了 13 种肌肉(或肌群) ,结果所有被感染动物尺侧腕屈肌的幼虫数最高,舌肌和眼部肌群也有较高的感染量,其他含量较少的部位依次是腓肠肌、咬肌、膈肌、肱三头肌、股外侧肌等,故建议了解貉有无感染旋毛虫应检查尺侧腕屈肌和舌肌。4Kapel 等14 用旋毛虫 T1 感染北极狐和银狐,检测的 18 种肌肉中含虫密度较高的是眼部直肌或斜肌、前腿屈肌和伸肌、腓肠肌、舌固有肌和膈肌腰部及肋部。了解在自然条件下并且感染量比较低的情况下感染的适宜部位有重要现实意义,可提高检疫敏感性。为此,Kapel 等15检查了 16 只自然感染旋毛虫 T2 的北极狐,每只检查 18 处肌肉,较高密度见于眼部肌群(直肌或斜肌) 、腿部肌肉(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直肌、尺侧腕屈肌、桡侧腕伸肌)和腰部肌肉(腰小肌) 。Kapel 等14,15研究证实,旋毛虫T1 和 T2 在狐的适宜部位主要是眼部肌群和腿部肌群,调查野生狐应先检查腿部肌群。Kudo 等16首次在日本报告 1 只红狐自然感染旋毛虫(未鉴定种别) ,臀部肌肉的虫体密度最高,其次是喉部肌群;虫体密度较少的是胸部肌肉(如肋间肌) 、食管部肌肉、前腿及后腿肌肉等,颈肌含量更低,而常用检查部位膈肌和舌肌密度最低,咬肌未见幼虫。上述不同作者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别,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有作者17 用旋毛虫 T2 感染了 4 只海豹,检测 8 种肌肉(咬肌、膈肌、肋间肌、前鳍状肢肌、后鳍状肢肌、腰小肌、背最长肌及舌尖) 。结果在感染较重的 3 只海豹,幼虫在不同肌肉分布总体上一致,相对较多的是咬肌和膈肌;在 1 只低剂量感染的海豹,荷虫密度高的位置是相对血流量多的肌肉,如膈肌、肋间肌和后鳍状肢肌。53 杂食动物感染旋毛虫的猪是人体旋毛虫病的主要感染来源,通常取膈肌检查。贾仁勇等18 用压片镜检法观察了 6 只自然感染旋毛虫猪的幼虫分布情况,发现膈肌感染强度最高,其次是咬肌,其他依次为腰肌、腓肠肌、舌肌、肋间肌、臂三头肌。Kapel 等19 用 3 种旋毛虫(T1、T2 和 T3)感染猪,观察到感染旋毛虫 T1 和 T3 的猪,舌肌、膈肌、颌部肌肉是适宜寄生部位,其次是颈肌;感染 T2 的猪未发现肌幼虫。之后,作者20进一步用 9 种旋毛虫T1、T2、 T3、T4(USSR) 、T4(USA) 、T4(AUST) 、米氏旋毛虫(Trichinella murrelli,T5) 、Trichinella T6(T6)和纳氏旋毛虫(Trichinella nelsoni,T7)感染 36 只野猪,结果 9 种基因型旋毛虫的幼虫在野猪的肌肉分布一致无明显差别;膈肌和舌肌是旋毛虫幼虫在野猪的适宜寄生部位,其他依次是咬肌、腹斜肌、腰小肌、颈部、喉部和腿部肌肉。舌肌易识别,即使操作不熟练者也易取到,是合适的采样部位。Serrano 等21研究了 T1、T3 在 59 只实验感染家猪和 7 只自然感染野猪肌肉的分布。在 59 只家猪中, 28 只重度感染者中 25只最高荷虫部位是膈肌脚,另 3 只是舌肌底;而 31 只低或中度感染者最高荷虫部位并不同样明确,其中 16 只是舌肌底,10 只是膈肌脚,3 只是肋间肌, 2 只是咬肌。7 只自然感染野猪最高荷虫部位65 只是舌肌底,2 只是膈肌脚。最近,Kapel 等4用不同基因型旋毛虫感染猪,所有基因型在家猪和野猪舌肌和膈肌均是适宜位置,这种倾向在轻度感染更为明显。Nockler 等22分别用 4 种旋毛虫(T1、T2、T3 和 T4)感染猪,结果舌肌、膈肌和咬肌是适宜寄生部位。可见人们对猪感染旋毛虫后的适宜位置研究较多,结果也较一致。在实验感染时往往幼虫负荷较高,而在自然感染往往负荷较低,更需要调查适宜部位。鼠在旋毛虫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其他动物捕食被感染的鼠后即可感染。猪自身不能捕食鼠,但人可将捕到的鼠或死鼠喂猪,另外猪在放牧觅食时也可寻觅到死鼠。安春丽等23观察了长春狗株、沈阳猪株和云南猪株旋毛虫在实验感染小鼠肌肉中的幼虫分布,总的趋势是:咬肌、膈肌、胸骨乳突肌虫体密度较大,而胸浅肌和腹外斜肌较少,其余部位(舌肌、肋间肌、腰大肌、肱二头肌及股二头肌)为中等量。吴炽煦等24对旋毛虫肌幼虫在大鼠、小鼠和豚鼠体内分布的观察表明,三种动物虫体分布大体一致,幼虫在各部肌肉的密度依次是:呼吸肌、咀嚼肌、肢体肌、躯干肌、头部肌。其中最密集的肌肉依次为膈肌、肋间肌、舌肌、咬肌和腓肠肌等,而在内脏器官极少见,仅心肌有少数幼虫。作者认为最适取样部位是膈肌和肋间肌。杨树国等25用不同数量旋毛虫幼虫感染小鼠,结果旋毛虫幼虫在三组小鼠体内分布大体相同,以膈肌中虫体密度最高,其次为咬肌、颈部肌肉、胸肌、腿部肌肉、背部肌肉和舌肌。7认为感染旋毛虫的小鼠从膈肌和咬肌取材检出机率较大。上述关于鼠的检查结果基本一致。易薇明10用不同量旋毛虫感染 24 只鸡,30d 后从膈、头、颈、胸、腹、背、前后腿取材,结果均阴性,说明鸡不是旋毛虫的适宜保虫宿主。已报告伪旋毛虫(T4)可在家鸡体内充分发育1。由上,对同一动物不同作者所检查的肌肉种类不完全相同,就虫体分布多少的排列顺序很难得到统一的结果。即使同一作者所检查的同一种动物,并且旋毛虫种别相同,在不同动物个体的排序也不尽一致3,17,20,其最终结果多是求均值得出。人们更关心的是肌幼虫荷虫密度高的位置,以便选择检查部位防止漏检。笔者认为,选择检查部位不必拘泥于一种肌肉,可依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对一宿主联合检查数种已较公认的适宜位置,以提高检出率,防止漏检。Pozio 等3认为选择检查部位应考虑:技术人员是否容易挑选出该部位肌肉,每克肌肉中的虫数即感染程度,所选肌肉的大小应能满足采集数份标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野生动物肉的消费正在加大,感染旋毛虫的野生动物制品已经成为人体感染旋毛虫的一个重要来源。故仍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旋毛虫幼虫在动物体内的分布规律,为动物卫生检疫提供科学依据。【参考文献】81 朱兴全,龚广学,薛富汉,等旋毛虫病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253 ,128,242 Pozio E,Celano GV,Sacchi L,et alDistribution of Trichinella spiralis larvae in muscles from a naturally infected horseJVet Parasitol,1998 ,74(1):19273 Pozio E,Aterlini F,Pedarra C,et alPredilection sites of Trichinella spiralis larvae in naturally infected horsesJ J Helminthol,1999 , 73(3 ):2332374 Kapel CM,Webster P,Gamble HR.Muscle distribution of sylvatic and domestic Trichinella larvae in production animals and wildlifeJ. Vet Parasitol,2005,132(12 ):1011055 Smith HJ,Snowdon KE,Finley GG,et alPathogenesis and serodiagnosis of experimental Trichinella spiralis spiralis and Trichinella spiralis nativa infections in cattleJCan J Vet Res,1990 ,54 (3 ):3553596 Reina D,MunozOjeda MC,Serrano F,et alExperimental trichinellosis in goatsJ.Vet 9Parasitol, 1996,62(12 ):1251327 Korinkova K,Pavlick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