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素 材 三 则(素材一)那是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 ”“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孔子还说,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圣人说,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 ”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装做看不见了。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而且如果他们求国家给一点点补偿的话反而被人唾骂。很多鲁国人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有人落水,孔子的学生子路救起溺水之人,主人送了一头牛道谢,子路收了下来。孔子听到了说:“从此鲁人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 ”因为一个肯救,一个肯谢,则酿成风气。(素材二)古人也自有“不可忍”在。因为这个,我们才在几千年后,遥遥地向他们行注目礼。 请重温一遍渡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今天读它,我仍能清晰地听到易水边那萧萧的风声,和那个叫作荆轲的侠士苍凉的歌声。在我看来,不是他在秦王殿上屡击不中的那几个动作,而是他的这首歌,使他作为一个人得到了永生。 他答应了燕太子,要去刺秦,但是他没有马上起程。豪侠重义,并不等于他天生喜欢送死,他也本能地希望制定更周密的方案,使自己有哪怕微小的可能生还;重然诺爱名节,更使他希望增加刺秦成功的胜数。而这一切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太费心思,所以他拖延了下来。而燕太子丹不理解,开始催促,并且开始怀疑荆轲是不是因为对虎狼之秦的恐惧,而有意拖延时日。 用人不疑,何况是一个以生命承担诺言的侠士。怀疑,是荆轲不能忍受的。于是他起行了,直接奔赴死亡而去。死亡是可以忍受的,诚信的失去是不能忍受的,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这就是荆轲用行动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的价值观。 这么傻的还不止荆轲一个人。还有一个渔夫。请听渔父歌:日月昭昭乎寝已弛,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弛兮,何不渡为?事寝急兮将奈何?芦中人,其非穷士乎? 这首诗显得很急促是一种催促,也是一种呼唤,呼唤迷失的人性。根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逃往吴国,后有追兵。在江上遇到一个渔父,向他求救。渔父将他渡了过去,伍子胥藏身芦苇荡中,渔父看见他面有饥色,就说去给他拿点吃的来,伍子胥起了疑心,当渔父拿来饭菜,他却躲进了芦苇深处。渔父于是“歌而呼之” 。 “芦中人,其非穷士乎?”这个“穷” ,应该是日暮途穷的“穷” ,但是在这里好像有更深刻的意味。在渔父的一再呼唤下,在饥饿求生的本能催促下,伍子胥从芦苇丛中出来了,吃完渔夫送来的饭,生存危机暂时缓解,政客的本能又抬头了,先是“解百金之剑以赠” ,这是将情义商品化的举动,渔父当然不接受。他又自作聪明地问渔父的姓名他认为对方不要谢礼,一定是希图钱财之外的好处,等他日伍某人得了天下,给你弄个2团长旅长当当。 “渔父不答” 。这是伍子胥的价值观不能理解的,也是大多数世俗中人不能理解的了,所以他大惑不解,进而疑心更深,反复叮嘱对方要保密,不要泄露他的行踪。 “渔父诺。 ” “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答应” ,但是这个答应的代价却让人不寒而栗伍子胥走了几步,渔父就自己把船弄翻,沉入了江中。 曾经很不明白,即使救了伍子胥,看到竟是这样不知好歹的人(有点像农夫和蛇) ,而且一再侮辱自己,渔父为什么要答应?为什么不生气,不怒斥,不径自离去? 现在我开始明白了,或者说自以为明白了:那一刻,渔父是看到了人性本质中最丑陋的东西,在他毫不设防的情况下,尘世的肮脏劈头盖脑地掩杀而来。他的心,灰了,死了。 这样的大义凛然,这样的亮烈难犯,这样的不屑一顾,这样的深哀大痛。我相信那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渔父,而是一个隐士,他坚守着自己的信条和清洁,也坚守着无边的寂寞。当他看到伍子胥,这个被追杀的人那时伍子胥的神情一定很仓皇吧?他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就是这恻隐使他的心打开了门,处于没有防备的境地。也许,他还以为这是上天送来一个可以彼此明白的人,好给他寒冷的生涯带来一星温暖。但是他错了。当他离开炎炎功利,烹油浊世,那种寒冷已经注定是永远的了。对不同境界的人,任何解释都只能带来误解,而且需要这样的人来理解是何等无聊,所以他什么都不说了。 失去性命是可以的,但是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又是一个简单的价值观。然而正是这个简单的价值观,让我在生死相隔、苍苍茫茫的两千余年之后,战栗汗出,冰炭置肠,废然掩卷,悲从中来。(素材三)在希腊的神话中是弗弗西斯犯了错而被惩罚,他要不断的往山上推石头,而石头推到山上就往下滚,而他只能痛苦的重复这样艰辛而没有任何意义的事。而在尼采的故事中,弗弗西斯虽然被惩罚,可是他享受他所被罚从事的工作中的快乐,所以,他让众神的惩罚失去了惩罚的意义,在这里,弗弗西斯是高傲的。且、于、何、者、也、为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 3让步关系,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五人墓碑记 )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 , “再说” 。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 【且如】就像。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于】(一)介词。 1在,从,到。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 3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 4被。 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与,跟,同。 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6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 ) (劝学 ) 【于是】 1相当于“于+此” ,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 (捕蛇者说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 【见于】表示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 【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前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 (四)何:通“呵” ,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 (过秦论 ) 【何如】 【奈何】 【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 “怎么办” “为什么” 。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 【无何】译为“不久” “没多久” 。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 【何乃】译为“怎能” 。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 【者】(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 , “的(人、东西、事情) ”。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 “样东西” “件事情” 。 4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 ) 3用作“若” “似” “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定后标志。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6用在“今” “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 【也】(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 )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过秦论 )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 【之谓也】 【其之谓也】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为】(一)动词。 1有“做” “作为” “充当” “变成” “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 ) 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过秦论 )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为宫室之美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