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樊纲:论经济效率、总供求关系与经济体制 进入专题: 经济效率 樊纲 (进入专栏) 胡汝银和张军二同志对短缺的需求决定论提出异议的文章,启发和激励我再就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即总供求关系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效率和体制 在进一步分析有争议的问题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明确一下不存在争议的问题,以免再在大家相一致的地方做无用功。 首先,在我们现行体制下存在大量无效率现象,经济增长和供给扩大因之受到 抑制,这是没有争议的。在逻辑上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我认为也不存在争议,即:若假定总需求也就是名义国民收入是事先给定的(后面将讨论此假定),那么在所考察的经济时期内经济效率低下或进一步下降,没能生产出与名义收入或给定的总需求相符的产品,自然形成短缺或加剧短缺。 其次,关于短缺问题最终应归因于经济体制,特别是基本经济体制,我认为在参加有关讨论的几位同志中,也不存在争议。在如何解释体制结构与短缺的关系上,虽有差别,但多数人都力图从一定的变量关系(无论是总需求还是总供给)入手,将各方面的制度规定,体现在各种变量关系的生成和决定当中,而不是直接从基本制度跳到短缺或通货膨胀。 二、关于总供给给定假定与经济潜在总供给 概念-体制改革与提高效率 胡文批评短缺的需求决定论,首先批评的是总供给给定这一假定。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说明这个假定意味着什么。 1短缺的需求决定论并不依赖于总供给给定假定 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我们在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首先,指出了总供给本身也是一个变量,无论是潜在总供给还是实际总供给都是可变的;其次,特别强调了潜在总供给是依一定体制下效率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从经验事实上看,在整个公有制经济的历史上,总供给水平是不断变化的,效率水平也是有所变化的,但短缺的趋势?quot;过热的趋势却是经常存在的,甚至已被人称为这种经济的一种常态。正是基于这种事实,形成了这样的认识:无论总供给水平多高(任何一种总供给给定)、增长率多高(我们的增长率不可谓不高),也无论效率水平发生怎样的变化,总需求总会以更快的速度扩大,从而形成短缺或通货膨胀。因此必须从需求决定方面去寻找短缺的原因,而不是相反。 既然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定体制下发生的总需求的膨胀,而与总供给水平高低没有本质联系,因此,为了理论分析上的方便,我们就可以先将总供给的变动问题抽象掉(或者,象我们在大纲中所作的那样,先将潜在总供给变动问题,包括效率变动问题加以说明,然后抽象掉),以便集中分析总需求的决定和形成问题。于是,在这样的理论方法背景下,我们采用?quot; 给定潜在总供给这样的假定。 可见,并不象胡文所说那样,短缺的需求决定论只是由于采取了总供给给定这样的假定才推证出来的;而是为了更清晰地说明需求决定论,才引入了这一假定。放弃或放松这一假定,只是使问题分析起来复杂一些,却并不影响结论的成立。而事实上,当我们说明了短缺形成的基本原因之后,我们也放松了这一假定。比如,我们在大纲中阐述过度增长不能消除短缺和过度增长加剧短缺两个观点时,就指出了无论实际总供给提高得多快,总需求仍会膨胀得更快;本来是为了缓解短缺而扩大生产,结果却使短缺更加严重。1988 年,我们的经济增长率高达 11,而通货膨胀率高达 18.5,创 80 年代纪录,在一定程度上便可说明这一问题。 总之,短缺的需求决定论本质上并不依赖于总供给给定这一假定,而是依赖于对一定体制条件下总需求形成以及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关系的分析。为了抽象分析而作一些简化假定,理论工作者都清楚,这是必须的。 2总供给给定的制度涵义 严格地说,我们在大纲中一直是假定潜在总供给给?quot;;同时,我们还区分了经济潜在总供给和技术潜在总供给,当我们说潜在总供给给定 时,指的就是经济潜在总供给。因此,我们的假定严格地应表述为:假定经济潜在总供给为一定。所谓技术潜在总供给,我们指的是,当一个经济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充分有效率地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包括劳动、资本、现存技术和创新能力,所能生产出的最大量的产出。但问题在于,由于体制的约束,会产生各种效率损失,迄今任何一个经济都不可能达到 充分地有效率(只不过有的体制下效率水平高一些,有的体制下低一些),一个经济所能实现的潜在总供给,总是低于技术潜在总供给。我们就把这种受体制局限而实际所能达到的潜在总供给,称为经济潜在总供给。它所概括的正是胡文力图说明的体制与效率、效率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经济潜在总供给这一概念所特别强调的一层意思就是:一定的经济体制,只能(充其量)达到一定的效率水平,否则就无所谓受体制局限 (用胡文的话说是体制的抑制效应),无所谓一定体制下的效率损失了。而这就意味着:不改变体制,就不可能再提高效率;或者说,只有通过体制改革,来提高效率。通过技术提高或技术改造所提高的是技术效率,而只有通过体制改革,才能提高经济效率。胡文的基本主张,是希望通过改变体制、提高效率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但是,大纲全书所要论证的问题,不是如何改革体制的问题,而是在给定的体制条件下,实证性地研究这一体制下必然会发生什么;而只要给定了体制条件,效率水平原则上就是给定了的,或者,更严格地说,效率提高的极限就是给定的。效率以及潜在总供给,是 真实变量,而不象名义国民收入或总需求等等,属于体系中的名义变量;而真实变量的特征就在于,不动真格的,不在资源、技术、体制上有点真的变化,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变化,特别是效率改进的极限不会发生变化。胡文也把效率低下归结为体制,比如一定的 分配规则导致劳动者努力程度低、出现在职闲暇等等,而他所提出的提高效率的措施,都是改革体制,但一论及改革体制,就变换了论题-我们到底是在讨论一定体制下短缺的形成问题,还是要讨论不同体制下的总供求关系的差异问题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问题? 总之,经济潜在总供给给定这一假定,本质上根源于经济体制给定,这不是我们任意作出的假定,而是服从于实证性地研究一定经济体制下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特别是短缺现象)这一目的的。我们在提出论题之前,总要明确我们要说明的是什么问题。就经验基础而言,在一定的时期内,一个经济体系总是一方面面对既定的资源存量和技术条件,另一方面面对给定的经济体制(以及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等),从而在理论上总能定义出一个在这一时期内、这一特定自然、技术、体制、文化条件下的 潜在总供给和相应的效率水平。因此,经济潜在总供给给定这一假定,在大纲的研究范围内,在对一定体制下短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理论中,是一个合理的假定。不仅我们,迄今见到的凡进行理论实证分析的宏观经济理论,也都无例外地采用了 潜在总供给为一定的假定,就其论题而论,也是合理的假定(后面还会论及这种假定的合理性问题)。 三、总需求为一定假定及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胡文批评了总供给为一定的假定,采用了总需求为一定的假定;并在此假定下论证短缺的供给决定论。该文虽承认供给决定论的模型中实际上也会有一个国民收入货币增广或超分配模型,但解释有所不同,其解释逻辑是名义货币收入是给定的,但过度需求是由效率低下从而供给不足造成的。这使我们非得回到关于收入和需求形成的一些基本问题上来,再来仔细看看:(1)对短缺问题究竟应遣责没生产出东西却发钱,还是应遣责发了钱怎么没生产出东西;(2)宏观经济学能否采用总需求为一定假定;以及(3)在解释短缺的问题上能否采用总需求为一定假定。 1为什么没生产出东西却发钱还是为什么发了钱却没生产出东西? 如果收入与产出价值相等,自然就不会有什么 超额需求 。再进一步,如果只有生产出的东西构成人们的真实收入,即使在一个货币经济中,只要名义收入与真实收入相等,也就不会有什么过度需求。这一基本原理应该先确定下来。 现在我们就按胡文的思路,假定存在一个事先确定名义收入 的经济。那么如何事先确定呢?合理的方式显然就是根据对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包括经济效率等等的预期来确定 -既然是 事前,一定有预期。比如工资收入,不仅我们是事先确定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也实行工资合同制,在劳动行为发生之前就确定工资率。如果对劳动效率的预期是正确的,劳动报酬与劳动成果相一致,也就自然会有名义收入与真实收入相等和供求相等。而如果出现了超分配和供求不等,显然我们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应该是:怎样事先确定工资率?怎么对劳动产出进行预期?如果供求不等是因预期的劳动效率高于实际发生的劳动效率造成的,那么首先要问的问题便是:为什么没有预期到、认识到现实当中存在着普遍的效率低下?有人或许要说,在我们的经济中工资根本不是根据对劳动生产率的预期确定的,而是根据其他因素确定的,那么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一体制下工资按这样一种方式确定?一定的分配规则总与一定的效率水平相联系,不管其是高还是低,为什么不能按照那一定的低下的劳动效率水平来发工资?这可以简单地说是预期错误的问题,但若在一定体制下人们有规则地不断地犯同样的预期错误,便是体制本身的问题。同样,如果是明知故犯,即明知道一定分配规则下劳动者总是会追求最大程度的偷闲,却不得不还是发那么多的工资,那就更是体制的问题-是体制决定着没有生产出东西也要发 ?quot;,而不是相反:只有干活才发钱。 如果说不干活也得发钱还可算作先定下货币工资,然后由于效率低下没有足量的产出导致供给不足型短缺的话,那么,现实中更常见的现象不干活也得涨工资就更是属于 收入超分配了。不发些基本的钱不能生存,但为什么还要涨工资、增发奖金,又怎么能够涨工资、加奖金?这显然不能用无效率来解释,而只能用国民收入货币增广或超分配机制来解释,用名义货币收入与实际真实生产供给的脱离来解释。 严格说来,劳动工资这个例子还有点特殊,因为工资的确有一个下限- 至少得保证生存。即使我们只发生存工?quot; ,若仍然是不得解雇和干好干坏一个样,理论上说人们照样还是会追求那个角上解,即劳动努力程度为零,还是会出现由供给不足造成的短缺。现在我们来看普遍认为在传统体制下造成需求膨胀的主要原因,即 投资膨胀。从根本上说,人们只能用生产出来的投资物品进行投资,因此,如果人们的投资支出不超过其预算约束,就自然不会造成投资需求过度(瓦尔拉斯定律的基本论证方式就是支出不超出预算约束)。无论资本的效率如何低,无论人们怎么因为资本效率低而想要有更多的资本,如果投资资金的盘子是根据对能生产出多少投资物品的预期制定的,就不会出现投资过度需求。如果说我们在工资的问题上还能问不得不发了这么多(生存)工资,怎么没生产出与之相符的(生存)物品 ,那么在投资需求的问题上,我们却只能问:本来不可能生产出那么多投资物品,为什么要搞那么大的投资计划,投放那么多的投资资金? 现在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胡文所引用的卡莱斯基模型。胡文用这一模型来论证短缺的供给决定论,颇令人费解。这一模型以及任何一种这类增长模型,通常有以下两种用法:一是研究增长途径问题,即探讨可以通过提高哪些自变量值,如 n(劳动力就业增长率)、m(劳动生产率增长率)、k(投资率)、i (增量资本产出比)和 u(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改善系数)等等,使因变量 g(增长率)有所提高。第二种用法是用于计划制定问题,即研究在一定客观条件(包括体制条件)下,当 n、m、i、k 等取值为一定时,计划增长率应订得多高?而无论在哪种用法中,有一条是不变的,那就是:增长率 g 总是因变量,而其他几项总是自变量(有的则被假定为常量即当作给定的前提,如劳动就业人口增长率)。而胡文的作法恰恰相反,把 g 设为给定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