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四 世界史教学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开场】主持:我们今天进行的研讨内容:专题四 世界史教学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本次活动主要围绕“影视教学在世界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 世界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 , “ 如何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习惯”三个问题展开。参与本次研讨的专家和老师分别是:【正文】如何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习惯一、 什么是问题探究以及理论依据:主持:关于学生有效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许多专家和一线老师也进行了许多尝试。王涛:比方说,有的老师从“自主探究” 方面为着眼点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有的老师从“合作学习” 方面为着眼点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钱金燕:还有的老师从学生认真听课,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等方面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主持:我们今天探讨的出发点是“如何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习惯” 。什么是“历史问题探究教学”?由于这是一种尚在探索中的远未定型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其名称还是其内涵,论者尚是见仁见智。如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将其称之为“中学历史教学问题研讨模式” ,认为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研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而华中师范大学杜芳教授在其新作新理念历史教学论中认同了“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这一名称,认为它“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师生共同从背景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 ”王涛:根据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陈辉的观点,学生的探究学习主要分为:课题式探究性学习问题式探究性学习体验式探究性学习 三种类型。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我们今天所探讨的其中之一 “问题式探究学习”:我们认为“问题式探究学习”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来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过程。钱金燕:问题探究的理论依据来自于“问题解决”和“探究学习”两方面研究的成果。最早对“问题解决”给予专论的是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90) ,他将解决问题描述成通向结局的没有同时发现时的一种探索。“探究学习”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探究学习” (Enquiry Learning)方法。 “探究学习”是通过探究的过程,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结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由于“探究学习”在解决教什么,学什么方面更具体、适用,加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从理论上对“探究学习”进行了论证,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广泛传播到世界其它国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个显著趋势,即将问题探究引入到课程标准的制订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在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二十一世纪课程改革中也把问题探究式学习摆在了重要位置。二、问题探究式学习尊重学生自我发展:主持:传统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社会本位。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仅仅关注人的“社会性” ,即关注所培养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所培养的人非“学生”而是“考生” 。新课改目标价值取向:回归人本。强调人(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自我,体现了社会、个体与自然的有机结合。“问题探究式学习”恰恰是尊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颠覆了传统的师生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促进者。王涛: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案例: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到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负责接待的上海教育科学院安排了著名高中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为他们上了一堂课。课堂上,教学双边活动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训练有素,时间安排恰当。讲完课后,中国的教师情不自禁鼓起了掌。奇怪的是,美国教育专家一点表情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这则案例的矛盾焦点集中在教师问的“问题”上,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法上实施“满堂灌” ,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现在,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造成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 。因此我们认为“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问题”的质量与呈现方式,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三、怎样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学习:主持:问题究竟应该是由学生发问还是老师提问,我们认为这并不矛盾,这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和具体的历史情景来判断。但是我们现在历史教学的现状是:问题的拥有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最终解决问题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课却不感兴趣, “死”的教案限制了“活”的学生。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肯问问题,举手回答问题的越来越少。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在课堂上遇到问题能够主动举手提问的,小学生占 13.3%,初中生占 5.7%,高中生占 2.9%。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各种提问、表达受到限制,可能还会受到老师的指责和挖苦、批评,于是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的学生只能越来越多。因此,要让学生敢提问,必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1、培养学生问问题的习惯。钱金燕:(1)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实验证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够得到最佳表现。颤抖的手写不出好字,恐惧的心理提不出好问题。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融洽、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老师们回去之后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或者自制视频,场景再现)第一节课创造这样一种氛围:你走进教室的时候板着脸,讲课的时候语调生硬,对学生的错误不断的指责与呵斥,然后你再要求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仔细观察结果如何。第二节课创造这样一种氛围:你微笑着走进教室,讲课时语言充满激情,对学生回答问题能够及时肯定和鼓励,然后你在要求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仔细观察结果如何。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前提是要给学生制造一个“心理安全”的氛围。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和喜新厌旧,钻牛角尖,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面红耳赤的雄辩,使学生真正体验到问题的乐趣。例如:在人类的形成一课中,我让学生讨论“父系氏族社会和母系氏族社会的异同点,以及那种社会形态更为进步”的时候,引发了学生小组内激烈的争论,场面几度失控,如果严厉制止的话,恐怕对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打击,而我选择了亲自参与学生们的讨论过程,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与学生们一起讨论,把我融入到学生的角色当中去,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那种“心理自由”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王涛:(2)另外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鼓励学生问题意识。传统教育是“永远正确”的教育,是消灭错误、鄙视错误的教育。其实中学生的失败是让他们掌握真理方法的重要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得一样多。 ”所以,教师要善待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要指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以此引导他们掌握验证的方法与对错误的坦诚态度。例如:在讲授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有同学突然发问:他认为,在几千年前,人类是不可能有建造金字塔这样的能力,只有外星人才能有,并列举了许多证据:有人经过计算发现,通过开罗近郊胡夫金字塔的经线把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它们的陆地面积是相等的。这种“巧合”大概是外星人选择金字塔建造地点的用意。一位叫戴维杜维斯法国化学家认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浇筑的。他从一位考古学家那里,得到 5 块从埃及胡夫金字塔上取下的小石块,对它们逐个加以化验。出乎意料的是,化验结果证明,这些石块由贝壳石灰石组成。尽管考古证明,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已掌握混凝土制作技术,但这些贝壳石灰石浇筑得如此坚如磐石,以至很难将它们与花岗岩区别开来,实在使人难以相信。 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位法国科学家还在石块中发现了一缕一英寸长的人头发。这缕头发可能就是他们辛勤劳动和灿烂智慧的见证。这个学生的证据也确实对课本的权威提出了挑战,关于金字塔也确实有许多未解之谜,对于这个学生的结论我没有仓促下定论,而是鼓励他的这种钻研精神,并引导他把这种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的精神坚持下去。我想这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保护和尊重是学生将来是否敢于质疑的关键。主持:刚才两位老师的案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善于引导和激励学生,除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外,我们也要拿起评价的武器:一种是对学生当堂表现进行即时性表扬,一种是做好表现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习惯养成的培养。除了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习惯之外,老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培养学生有效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2、问题探究教学的误区及建议:主持:老师创设情景提问问题主要存在以下误区:第一,问题过于简单,不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所提问题班上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知道。这样的问题极易导致学生思维松散,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课堂失去兴趣;第二,问题过难,老师所提问题如果班级只有一两名同学经过回答才能回答上来,那么这种问题也是无效的。经常提出这种问题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对本学科学习失去信心;第三,问题针对性不强,过于笼统,使学生把握不准思考、回答的方向,导致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答非所问,难以对教学起到有效的引导;第四,课堂的问题枯燥乏味,不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课堂上所有问题都是纯理论型的,难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第五,课堂问题缺乏前瞻性,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有计划的、有规律的,每个学期、每个选修科目要教授的知识教师在开始授课前,应该有系统的了解,做好统筹的安排。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原因是缺乏对学生的了解,比方说学生的历史基础达到什么水平,还缺少什么等等。王涛:我认同这个观点,初中学生的心理认识过程有以下特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迅速发展,对事物认识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一切事物,不满足成人和书本上的结论,喜欢怀疑、争论和猎奇,也喜欢探索、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但其发展还很不完善,容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例如,容易毫无根据地争论,钻“牛角尖” ,看问题孤立偏激,易走极端等。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1)创设情景,利用新颖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的时候,我利用一则笑话导入本课:1986 年在苏联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把苏联比作一个铁轨即将到尽头的列车,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我再抛出问题:在苏联这列火车即将驶向尽头的时候,领导人们都做了些什么?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什么影响?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钱金燕: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处理起来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杜毅老师用两个漫画来导入本课,把二战初期的美国、日本和西欧分别比作大象、兔子、和老鼠把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日本和西欧分别比大象、河马、老虎。然后抛出问题兔子是怎么变成河马,老鼠是怎么变成老虎的?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给调动起来了,所以说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主持: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效的情景必然引发学生意识的激烈冲突,我们可以利用风趣幽默、形象生动的语言,趣味无穷的图片、漫画、故事、视频、高科技的技术等多种形式制造问题情景,使问题妙趣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