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 学 院 作 业 统 一 用 纸(2012 2013 学 年 度 第 二 学 期 )课程名称 山水文学 专业(班级) 10 汉语言文学非师二班 姓名 桂丽丽 学号 1001421100 作业题目 浅析西游记中的山水描写 完成时间 2013 年 5 月 5 日 成绩 浅析西游记中的山水描写摘要: 众所周知, 西游记全部的故事情节及其中人物活动的场所几乎都在“山水”之中,如果说不满现实和变革现实的思想是作品的“主脑” ,那么“山水”则是其第二灵魂。 西游记中的山水描写不仅继承了此前山水文学的优越特质,形成了自己卓绝奇异的美学风貌,而且还将山水描写的功用很好地用于塑造人物,烘托环境,营造了取经路上跋山涉水的艰难历程,这样,进一步地讲,就为主题的深化升华奠定了情感基调。本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略谈自己的拙见。关键词:西游记 美学风貌 塑造人物 烘托环境 暗示主题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刻画山水时,形成自然流丽、清新淡雅、 “笔清而薄,淡而能隽”(郭频伽灵芬馆诗话卷三)的诗风。读西游记里的山水描写部分,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我认为吴承恩在刻画山水时继承了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风并有其发展,从而造就了如诗如赋的美学特质,并且注重山水描写的功用部分,使山水描写的价值增光溢彩。一如诗如赋的美学特质吴承恩笔下的山水,具有奇异的美学特质。整部作品少见丽山秀水,平坡缓流,映入眼帘的多为险山恶水、急川曲路,取经途中更是如此。1.作者对山水的描绘借鉴继承了汉赋的手法如第 89 回对“豹头山”的描写:“龙脉悠长,地形远大。尖峰挺挺插天高,陡涧沉涧流水急。山前有瑶草铺茵,山后有奇花布锦。埂头相接玉华州,万古千秋兴胜处。 ”从山前至山后,从山上到山下,从山石到水流,从松木到禽兽,其中对山水的描绘可谓面面俱到。第 59 回对“翠云山”的描写:“烟霞含宿润,苔藓助新清。 ”“猿啸翠岩忻月上,鸟啼高树喜晴空。 ”一个是夜晚的意象,一个是白天的景致,静动之景又都笼罩在淡淡烟霞之中。这两组时间上早晚对比和空间上的全方位展开描写,体现了散体赋所具有的在时空方面倾向于深宏博大,力求建立一个极富空间感和时间感的对象整体的艺术特色。 在此基础上,吴承恩对山水的描写还借助想象和夸张,对时空点上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描绘。尤其是第 59 回里对翠云山芭蕉洞的描写,把个芭蕉洞描写得宛若一幅中西合璧的油画,在山水描写中体现出图案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这种描写特征正如刘勰所说:“铺采摘文,体物写志” , “丽辞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 ,故“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文心雕龙诠赋)。 2.作者在山水描写中吸收了古代山水诗的营养由于西游记中的山水多与佛、道二教的人士有关,这些不是他们的“家”就是他们的布道之所。因而,作者也就把这些山水作为自己说“教”的“圣坛” 。这样,小说中山水就多少带上了佛道之气,就使得描写的语言有了玄言的成份。在玄言诗以及山水体道观念的影响下,作品中的山水描写形成了大全景式的构图,具有中国山水诗所特有的时空观念。如第 40 回对钻头号山的描写:“高不高,顶上接云霄;深不深,涧中如地府。 ”既有观看山顶的仰视又有由山脚看水涧的俯察。再如第 89 回对豹头山的描写:“尖峰挺挺插天高,陡涧沉沉流水急。 ”此中有尖峰之仰视,有陡涧之俯瞰。同时,作者又对此山水前后左右的松、石、兽、禽等作了细致形象的描绘。仰视这一角度的描写是为了突出山之高峻;俯视则为了强调水之险恶。另外,作者还写了生长在山中的各种植物以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语言绘声绘色,万象罗会,而且按照上下左右的空问顺序排列,形成了大全景式的构图。这种描写方式虽有山水诗描写方式之短:即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的固定模式,但更有山水诗构图之长:即所描写的语言境界不受具体的时问和固定的视点限制。朝夕之间的风云变化,阴阳开合,天地之际的山川景物,草木虫鱼,均被作者组织成一个顺应自然之道的和谐的境界,构成作者心灵中的宇宙空间。 如第 89 回中的描写:“龙脉悠长,地形远大。尖峰挺挺插天高,陡涧沉沉流水急。山前有瑶草铺茵,山后有奇花布锦。悬崖下,糜鹿双双峭壁前,獾狐对对”这里用插、流、飞、啸、伏、潜等一连串的动词来表现山势之高峻险奇,用“挺挺” 、 “沉沉” 、 “对对” 、“双双”等叠韵词来表现山峰的高险,涧流的湍急,山中怪禽猛兽遍地,成双成对,写出了环境之恶劣,更为危险的还是这山水之中常常有妖魔鬼怪显形。借助这些描写,说明取经途中不仅山高水险,还有兽禽威胁,妖魔作祟。 3.非常注意客观自然景物和主观心灵的融汇互通,由景生情,情景渗透;善于采用移步换形的手法,表现出诗篇结构形式上的散体性和自由性。如笫 47 回对“通天河”的描写:“洋洋光浸月,浩浩影浮天,灵派吞华岳,长流贯百川。千层汹浪滚,万叠峻波颠。岸口无渔火,沙有白鹭眠。茫然浑似海,一望更无边。 ”这段文字全为五言,可视之为“五言诗” 。其对仗工整,且注意押韵。再如第 36 回中的描写:“山顶嵯峨摩斗柄,树梢仿佛接云霄。青烟堆里,时闻得谷口猿啼好山!看那八面崔巍,四围险峻。应非佛祖修行处,尽是飞禽走兽场。 ”这段里有二言、四言、六言、七言,是一首杂言诗。行文不为形式所困、结构所构_,全为表达所需。其结构和形式近于古体诗,又不同于古体诗,散体性和自由性尽收眼底。 所以说赋化、诗化是西游记中山水描写的美学品质,险恶高峻是其选题上的特点,“潇然尘外的神姿和野云丽鹤的意志”是其鲜明的审美意识。 西游记的山水描写摇曳多姿,卓绝奇异,为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具大的美学贡献。 二山水描写的功用由比德转化为感情寓托“山水比德”作为山水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审美阶段,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对山水的审美主要侧重于山水的道德象征性,直到唐中期才渐渐式微,然而宋人对理趣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泯灭了山水诗的光辉。此后的山水描写主要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环境陪衬、氛围烘托和背景设置方面,小说家、剧作家也常常不厌其烦地描山画水,而且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们和人物性格、心境及遭遇融合在一起;更有的小说作品为了张扬海外风光,异域风土人情和佛教圣地,也不惜笔墨地大量描写山水,这种山水描写功能的转变在西游记中表现更为明显。如第一回对花果山美景的描写:“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 ,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 ,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青。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 ,四面原堤草色新。 ”作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描写山水,不只是为了突出壮美的山峰上生长着奇美的草木异花,活动着种类繁多的动物,更为石猴的出场创造了一个融壮美与奇美于一体的奇妙场所。作者如此着意山水,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唐僧取经的历史故事是“跋山涉水”的艰难历程,山水之多是其现实的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品。第二, 西游记中大多数妖怪与天上的神佛都有“亲缘”关系,他们又是作者所抨击的对象。这些妖怪不但有神佛袒护,而且武功宝贝又很厉害,他们又隐蔽在高山深水之中,不易发觉。为了“消灭”这些妖怪,作者塑造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这一超常的英雄,让他在取经路上降妖除魔,保护唐僧,借之表达自己不满社会现实的心声。这样,作者的审美理想便得以实现,也使得山水描写的功能由比德转化为感情寓托。 三山水描写对主题的暗示深化作用在文学作品中,有的景物描写不再仅仅满足于营造一种意境、渲染一种氛围,抒写一种心情,而是有特殊的涵蕴,这样的描写往往有暗示或象征作用。在西游记中,景物的描写主要是自然环境的描写,作者对大自然中山水的刻画,表现在取经路上所到之处的山山水水。在我看来, 西游记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分为美境和恶境两大部分。能表现取经路上的艰辛万苦,在于对恶境的描摹,让人身临其境,正是因为自然环境的险恶,才更突出唐曾师徒取经路上的艰辛及英雄人物的可贵之处。如第二十八回对黑松林的描绘:石崖高万丈,山大接青霄。根连地厚,峰插天高。两边杂树数千科,前后藤缠百余里。花映草梢风有影,水连云窦月无根。倒木横担深涧,枯藤结挂光峰,石桥下,流滚滚清泉;台座上,长明明白粉。远观一似三岛天堂,近看有如蓬莱胜境。香松紫竹绕山溪,鸦鹊猿猴穿峻岭。洞门外,有一来一往的走兽成行;树林里,有或出或入的飞禽作队,青青香草秀,艳艳野花开。此处写的是恶境,成行的走兽,作队的飞禽等让人感觉环境很压抑,似乎能预感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也正是这种环境描写,更好地写出了师徒二人在取经路上的误会与矛盾,唐僧赶走了孙悟空,孙悟空回到了花果山,不巧在这黑松林中唐三藏逢魔,失去了取经路上守护之神-孙悟空这个顶梁柱,救取唐僧可谓难上加难,以至于后文猪八戒去花果山请孙悟空,就出唐僧后,唐僧的道歉等,这些都突出了孙悟空这一斗战胜佛的英雄形象。同时,这种环境的描写也与当时师徒矛盾纠纷相吻合,切合心境,可谓一举两得。另外,纵观全文,作者对山水的描写也暗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即反暴政、苛政,崇尚清明政治的思想内涵。作者将对山水的喜好流露于人物取经路上的自然环境描写之中,并将这种感情贯穿于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之上,实为难能可贵。总之, 西游记的山水描写摇曳多姿,卓绝奇异,为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具大的美学贡献。其中对险境的描写是其选题上的特点,对自然山水的刻画,不仅凸显了作者超凡的叙事才能,还彰显了作品的深刻内涵,因此西游记真不愧为山水叙事文学的经典之作。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