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学生飞翔想象谈诗歌教学的想象力培养向阳小学 邝爱莲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中年级的同学充分领悟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对于部分老师来说,就像是水中望月, 云里雾里,难于把握。因此课堂气氛常常低迷,更别说表现古诗文化的韵味了。因此,一直以来,诗歌的教学总的来说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肤浅,怎么也提不起兴趣了,直到有一天,参加了诗歌阅读教学专场研讨会,听了任玉平老师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才有很深的感悟,对照自己的诗歌教学,明白怎么样提升自己才能把诗歌教学效果提高。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文学作品是环境的产物,诗歌更是诗人的即兴感情流泻,特别是古诗,每首诗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没有情,诗人写不出好诗,同样,没有深入理解诗人写诗时的心境,同样读不好诗歌。而我,只是布置学生回去查资料,农村的学生很多没电脑,自己查资料不可能,而城镇学生有电脑,大都不许上网,甚至在规定的时间才能接触电脑,因此靠学生自己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几乎没可能,而我自己呢,却只是简单的走过场,完成就算了,根本不重视这一步。而任老师却花了较多的时间去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诗的创作背景,学生学起来很有味道,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我想:“磨刀不误砍材工”就是这个道理吧?二、课题理解,重在悟情在一般的教师的教学中,都是让学生首先紧扣一个“送”字引导学生提问题(谁送谁? 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么送?)这样的设计有点落入俗套,因为让学生把五个问题连起来说,实际上就是很容易理解诗题意思,学生哪有想象的空间呢?而任老师的独特就在于新,让学生用全新的方法演绎,她说:“你认为哪个词要重读?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学生会想到很多,可能是重点在黄鹤楼,因为这是名楼,可能是孟浩然,因为是名人,可能是广陵,因为是名城,也可能是送,因为是别情。这样,学生在理解课题中,把送的情感与人的内心世界,景物的映衬紧紧联系起来。三、联系预习,理解诗意。相信很多老师都遇到这样的现象,每到教学古诗,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参考工具书回答问题,那不是发表,是把别人的答案搬过来。这样,学生哪里是理解古诗呢?是把别人翻译出来的古诗意思记住罢了。任老师用的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四年级的古诗,学生为什么能理解得那么好呢?是因为与理解背景有关,学生已经知道这首诗是怎么来的。她的学生在学习古诗前,能充分,在预习中,对诗人,对孟浩然,对黄鹤楼和扬州有充分的理解,况且能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深厚感情。因此。在学习古诗时,他们能体验出诗人的情感。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再现他们所处的名楼周围景色的美,再现他们当时依依惜别的情景。感情体会了,诗歌的意思理解就不会太难。四、放飞想象,体会诗情。对这首诗的教学,我相信我跟其他的大多数教师一样,理解李白的依依不舍就可以了,听了任老师的课,我才知道我原来教学古诗是多么肤浅。没有引导学生理解李白的失落、羡慕的情感,因而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不深刻。而任老师却引导学生理解李白的这种感情:“当时的扬州是个多么繁华美丽的城市,而李白非常喜欢旅游,好朋友猛浩然能去了,他却因为有事不能同去,他心里有什么感受呢?”让学生想象出当时李白复杂的情绪,而不是简单的舍不得。 “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你望着孟浩然越走越远的船想些什么呢?长江应该还有其他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呢?”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体验出李白的依依不舍,李白的向往之情,李白的失落,从这两句诗中,诗人的情感是多么的复杂,否则不会望这浩荡的长江水而不回去。四、背诵积累,引导运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凭吞吐”。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不过,积累很多知识不会运用也是没什么用的,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诗句运用到我们平常的语文教学和生活交流中。任老师在拓展部分,她引导学生想象今天的送别情景,可以用上诗歌的句子来回答,她的学生积累了很多的诗,一句句送别名诗从孩子的口中源源流泻,此时此刻,学生就像一个个作家或诗人,在创作一个个感人的送别故事。老师能引导学生把积累的古诗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因此,学生对积累古诗也就更加感兴趣。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