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利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及十一五工作思路水利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及十一五工作思路水利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及十一五工作思路水利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及十一五工作思路一、“十五”期间计划完成情况*市水利发展“十五”计划总投资 20.87亿元, 预估2017年底完成投资8.65亿元, 完成计划 36.66%。完成的主要计划情况如下:(一)防洪工程防洪工程主要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海河堤防工程加固建设。1、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十五”期间计划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69座,截止2004年底已全部完成,预估到 2017年底完成 66座,完成计划 95.6%;“十五”期间计划投资8169万元, 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6630万元, 预估 2017年底完成投资 8000万元,完成计划82%,重点项目包括大型小峰水库和中型东兴水库、三波水库除险加固。2、海河堤防工程加固建设“十五”期间计划完成海河堤防工程加固建设 81.4公里,截止 2004年底已完成25.5公里,预估到 2017年底完成 30公里,完成计划36.9%;“十五”期间计划投资 13478万元, 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 8530万元, 预估到2017年底完成投资9500万元,完成计划 70.48%,重点项目包括市中心区马正开海堤工程、榕树头海堤工程。(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工程主要包括水源工程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灌区节水灌溉工程。1、水源工程建设主要是白石芽水库工程建设,“十五”期间计划投资9000万元, 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 530万元, 预估2017年底完成投资9000万元,完成计划 100%。2、饮水安全工程“十五”期间计划解决饮水安全人数10万人, 预估到 2017年底解决饮水人数 12.92万人,完成计划129%;“十五”期间计划投资 3850万元, 预估到2017年底完成投资4500万元,完成计划 117%。3、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十五”计划完成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渠道硬化180 公里, 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97.5公里,完成计划54.16%, 预估 2017年底完成 110公里,完成计划 61.11%。“十五”计划投资 39100万元, 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6000万元, 预估 2017年底完成投资 9600万元,完成计划24.55%。重点项目包括那板北干灌溉工程渠道硬化和长歧水利灌溉工程渠道硬化。(三)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工程主要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十五”计划投资 2000万元, 截止 2004年底已完成748 万元, 预估 2017年底完成投资 748万元,完成计划 37.4%。(四)中越界河整治专项工程中越界河整治专项工程“十五”计划投资25000 万元, 截止 2004年底已完成14110 万元, 预估 2017年底完成投资 15000万元,完成计划 60%。重点项目包括那卜、修尧岛护岸工程, “五.七” 海堤工程、东兴城区护岸工程和咤管坡护岸工程。 (五)小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工程“十五”期间小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工程计划投资 18126万元, 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 15443.5万元, 预估 2017年底完成投资 16245万元,完成计划 89.6%。二、 “十一五”工作思路(一)指导思想*市水利发展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治水方针,牢固树立大水利观念,紧紧围绕面全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以提高水利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以水安全为重点,以水利市场化、产业化为基本途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讲求效益,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循环经济,深化改革,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促进生态节水型社会的建立,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市“大港口、大通道、大工业、大开放、大发展”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二)基本原则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和方针政策,使*市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水利发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水利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及十一五工作思路水利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及十一五工作思路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要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出发,把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作为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洪减灾工作要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水土保持要加强对重要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加强对生态脆弱地区和流域的治理与保护。3、坚持水利与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大力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同时,全面强化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职能。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协调各地区、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制度,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强水的供需管理,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发展的原则。解决好区域、城乡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5、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增强水利发展的动力。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按照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和建立水权、水市场机制,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和深化以公益性为主的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农村小型水利体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三)思路和战略框架 1、构建“三大体系”,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1)构建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防洪减灾体系。实行堤库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加快防洪控制性工程和河海堤防建设步伐,完善防汛指挥信息化系统,构建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防洪减灾体系。(2)构建保障经济社会不同需求的水资源供给体系。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以节约保护水资源为重点,形成城乡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航运用水等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格局。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和水库除险加固。加快灌溉渠系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山区小型治旱工程群建设。加快人饮安全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人饮集中供水、城镇供水、工业供水 。(3)构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水生态保护体系。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促进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流的综合治理,努力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2、打造“五大产业”,加快发展水利经济(1)积极发展城乡供水产业。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按照选好水源、市场运作、科学管理、提高效益的思路,大力发展城乡供水产业。(2)有序发展农村水电产业。坚持科学规划,严格规范,加强对中小流域水能资源的有序、有效开发,对农村水电的开发,从规划到竣工,实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3)加快发展水利旅游产业。加强景点景区建设,充分利用优良的水利工程环境,加大水利风景旅游的开发力度。(4)大力发展水利特色种养产业。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的自然环境优势,以及水面和周边土地资源,在保证水质和正常供水的前提下,以名、特、优、新品种推广和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为突破口,打造水利生态绿色产品品牌。水利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及十一五工作思路水利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及十一五工作思路(5)努力发展水利建筑产业和技术服务产业。在确保水利工程建设和做好技术服务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水利行业的技术优势,大力推进水利建筑产业和技术服务业的市场化。3、推进六项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与机制 (1)全面推进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2)加快推进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3)深入推进水利工程水价改革。(4)稳步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5)大力推进水利产权制度改革。(6)积极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4、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 (1)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和节水服务业,推进城镇节水。调整产业、产品结构,降低水消耗。(2)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运用水权水市场理论,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交易申报、登记、公示制度,充分发挥市场调控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控和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5、推进科技兴水,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1)结合市情、水情和水利建设的实际,加强水利科研,组织开展水利工程技术难题攻关,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2)做好水利信息化规划编制,加快水利电子政务系统、水利基础信息公用平台和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水利信息处理、应用和管理的网络化、电子化和智能化,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l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