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课堂提问入手,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什么是有效提问,以及有效提问的标准和所要遵循的原则,并就有效提问的基本策略从准确把握提问时机与频度、合理运用提问方式、合理设置提问三个环节进行了深刻阐述,最终得出有效提问是实现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举。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提问 策略研究1目 录一 什 么 是 有 效 提 问 31.1 有效提问的含义31.2 有效提问的标准3二 有效提问遵循的原则42.1 提问的逻辑性原则42.2 提问的合作、探究原则42.3 遵 守 有 效 评 价 原 则 4三 有效提问的基本策略53.1 准确把握提问时机、频度53.2 合 理 运 用 各 种 提 问 方 式 53.3 合 理 设 置 提 问 5参考文献72引 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提问。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一 什么是有效提问1.1 有效提问的含义20 世际 90 年代中后期,课堂“有效提问”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开始进入我国教育研究者的视野,并逐渐为大家所关注,但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发展阶段。有效课堂提问更加关注师生主体的彰显,学生思维的开拓,教学对话的开展。关于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研究者使用的定义各不相同,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有效课堂提问”的概念。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就是要让学生开动脑筋,为理解学习内容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一系列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1.2、有效提问的标准1.2.1 要有目的性问题应目的明确,提问必须为教学要求服务。备课时就要考虑提问的目标:是为引出新课?还是为前后联系?或是其他?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只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1.2.2 要有启发性问题要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把握,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1.2.3 要有广泛性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不仅要提问优等生,也要提问中等生和学困生,做到好中差多方面结合,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 ,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 ,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 ,满足不同胃口的需要,彻底改变由优等生“大包大揽” 、 “一包到底”的局面,成为各抒已见、众说纷纭,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1.2.4 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3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二 有效提问遵循的原则2.1 提问的逻辑性原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 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2.2 提问的合作、探究原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我们都知道,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所承载的知识,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因此,课堂提问就必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必须本着平等、合作、对话的原则,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为前提,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他们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自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2.3 遵守有效评价原则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所提问题做出积极回应后,教师一定要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回答正确而且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表扬,应给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赞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进一步进行追问,逐步启发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 “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励学生继续学习。千万不能模棱两可或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帮助其纠正。总之,教师应注意将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方法和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达到有效提问后的有效评价。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什么情境下问什么问题。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思维的紧张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推进,及时调整自己的提问。例如,在4课的开始,学生的思维由平静趋向活泼状态,这时可采用激发式提问,多提一些低层次认知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可采用高层次认知提问,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三 有效提问的基本策略3.1 策略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频度课堂提问可以随时进行,但不同时刻的提问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间的选择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并抓住这些最佳时刻。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要善于捕捉提问的时机,取得最佳效果。同时要注意提问的频度,切不可“满堂问” ,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如果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 ,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更要注意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给学生留有合理的思考时间,那种提出问题后只停留 1、2 秒就开始点名回答,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反而会浪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去给学生提示,影响教学进度。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从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 35 秒钟为宜。3.2 策略二:运用各种提问方式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例如: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就是直接提出“为什么” “怎么样”这类问题,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 “有什么?”等。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 “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提问的方式有很多,作为教师要灵活掌握运用各种提问方法,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究,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问的作用。3.3 策略三:合理设置问题5要紧紧扣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设置提问,使学生明确重难点、理解重难点 、掌握重难点,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3.3.1 围绕教学“关键点”设问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如在圆面积计算教学中,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由圆转化的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则是教学关键所在。教学中,通过拼割法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后,我做了如下的设计:(1) 、请大家仔细观察,由圆分割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哪些联系呢?弄清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也就解决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了较广的思维空间,能促使学生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学生可以说的内容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有条理地罗列两个图形的联系,中等生可能说的稍欠条理,而学困生也能说出一点或两点来。总之,人人有言可发,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然后,教师再集中全班同学的正确意见,有条理的再归纳一遍:两个图形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大小没变;近似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近似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 (2) 、完成上述发现后再提问: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那么,根据上面的发现,圆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这时学生对圆与长方形的内在联系已经很明确,完全能对自己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以整理运用,独立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3.3.2 通过“连接点”设计问题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如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根据与之有关的旧知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只需先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分子和分子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2、你能想办法把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吗? 3、变成了同分母分数,现在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会运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自己学会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又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先让学生用列举的方法将 18 和 30 的公约数写出来,从中找出 18 和 30 的最大公约数;再让学生将 18 和 30 分别分解质因数。这时老师提问:18 和 30 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他们与18 和 30 的最大公约数有怎样的关系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提问,能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也能降低学习新知的难度,较好的把握了知识整体结构。 3.3.3 抓“致盲点”设计问题所谓“盲点”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盲点。如教学“正负数认识”时,当学生明白“正数、负数”的概念后,我提问学生“0”是什6么数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