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t.qq.com/tmxk_docin在现代经济中,农业产业化归根结底就是扩大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在农业或农村领域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接轨。这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基础方面,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战略途径和基本措施。了解和掌握农业产业化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关系,对于政府正确进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战略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山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领导下,我们以“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增收关系”为题,对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山西农民收入增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农业产业化的一般理论,我们的研究基本上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该课题从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方面着手进行,这些主要方面是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其收入变化的决定因素、发展结构变化关系及其规律性、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调查掌握的资料,对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做出总体判断,并提出在目前发展的基础上,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最为可能的空间。一、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和主要特点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情况的分析,确定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山西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的成功经验,探索农业产业化的演变规律,为课题的整体研究提供理论及实践上的支持。(一)制约我国及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农业呈现“四低一高”的特征,即农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面临的交易成本高。这也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农业商品化程度低,许多地区的农民家庭仍然停留在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状态,这种状况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特别是影响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使得主产地的农产品价格极大低于非主产地的价格,严重影响了主产地农民的收入。农产品加工程度低,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不仅从生产方面减少了农产品生产的附加值,同时也从消费方面相对减少了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由于初级农产品大部分属于生活消费必需品,其消费的收入弹性比较低,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食品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对初级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并不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因而导致部分初级农产品在低消费水平下的供大于求,价格下滑,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一种不利的交易地位,这是导致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又一重要原因。农民作为一个初级产品提供群体,其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特点,使之在市场交易中总是处于一种不利的交易地位。从山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看,这些特点在我省尤为突出。到目前为止,我省农民的文化程度虽然基本上都高于全国和东、中、西部的平均水平,但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却基本上低于相应的平均水平。这不仅说明其组织化程度低于相应的平均水平,而且说明真正用于农业的文化也低于相应的平均水平。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达到 9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重为 31 到 41,而我国农产品加工率迄今为止只有 40到 50,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有 2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只有 0.81。据美国农业部 2002 年出版的农业实况(FactBook2002)一书所述,目前美国人的食品消费支出中,有 80是用于农产品产后的集散、批零销售、运输、加工、广告、包装、餐饮服务等费用。在整个 90 年代消费者增加的食品支出中,约有 92是增加在农产品产后各种营销服务费用上。因此,延长产业链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环节。(二)我省的基本情况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十多年间,山西省委、省政府围绕山西农业结构调整,确定了雁门关畜牧生态经济区、东西两山干果杂粮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蔬经济区三大区域布局,突出发展小杂粮、干鲜果、草食畜和反季节蔬菜四大特色主导产业,着力推行“举龙头、搭桥梁、建基地、带农户、促增收”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均获得长足发展: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经营领域逐步拓宽,经营组织数量迅速增加,龙头企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程度迅速提高,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区域特色经济的规模化优势正在凸显,特色明显、重点突出、相互联动、协调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正在形成。1总体发展水平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呈现稳步发展态势,由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的探索阶段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企业数量逐年增多,资产规模不断增大,涉及领域拓宽。据调查统计结果,截至 2006 年底,全省各类年销售收入 50 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 3239 家,其中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产业化经营企业达 1687 家,3239 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资产达 339 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316.4 亿元,实现利润 15.9 亿元,带动农户235.7 万户。与十年前相比,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上升,乡镇市场迅速建立、服务设施快速增加。2山西省农业产业化行业中介及经纪人发展状况近些年,山西省农业产业化行业中介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截至 2006 年底,山西全省共发展中介组织 1552 个,且主要集中在畜牧、干鲜果、蔬菜三个行业。其中:畜牧行业 408 个,干鲜果行业 445 个,蔬菜行业 512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扩大到 1469 个,农民专业协会 53 个。全省 1552 个中介组织的总资产规模为 19.79 亿元,年经营收入能力为 9.37 亿元,利润总额为 1.81 亿元,可带动辐射农户 21.58 万户。山西省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形成起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06 年底,山西全省农民经纪人共有 53.9 万余人,从事行业达 7 大类 600 多个小类,年交易总额达到 318.6 亿元,年经营收入达 26.83 亿元,带动农户数量为 14.8 万户。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一是经营层次逐步提高,已由过去单个农户自产自销,发展到长年从事专业性营销;二是经营形式的产业化特征日趋明显,从小规模简单贩运,逐步向批量销售、契约销售、期货销售和联合销售转变;三是经营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从肩挑手提、信函联系,发展到目前拥有专用运载工具、现代通讯工具、现代办公工具等手段;四是营销区域快速拓展,由本乡本土,逐步延伸到外市、外省乃至国外市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散兵作战的多,联合作战的少;二是运用传统手段经营的多,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经营的少;三是从事收购销售的多,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少;四是自然成长的多,系统培训的少;五是无固定办公场所的多,只有 41的人有固定办公场所;六是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61.28。3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行业发展状况山西省根据区域资源分布、市场前景以及现有基础条件,突出区域特色,区别轻重缓急,依托重点项目,逐步打造出乳品、肉类、玉米高粱、干鲜果、蔬菜、小杂粮、薯类、中药材八大产业链条。第一,乳品产业链。从 2006 年统计调查数据来看,山西全省良种奶牛及改良奶牛存栏 33.03 万头,其中成年母牛存栏 21.40 万头。全省奶牛养殖业产值 15.14 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 9.83。目前,全省已建成常年饲养奶牛500 头(成母牛 300 头)以上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 60 余个。截至 2006 年底,山西省乳品加工企业共计 63 家,规模以上企业 27 家,省内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 3150 吨。全省乳品加工企业总资产 172888 万元,销售收入 211677 万元,实现利润 7615 万元,带动或辐射农户 7500 户,销售利润率 3.6%。第二,肉类产业链。山西省实施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来,优势区域的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区域优势日趋明显。具体表现为生猪、山羊、绵羊和家禽存栏数各地区调整变化较大。目前,山西中南部肉牛主产区牛肉产量占到全省的 67.8%;东西两山肉羊优势产区羊肉产量占到全省的 46.2%;34 个瘦肉型猪主产区猪肉产量占到全省的 66.6%;16 个禽蛋主产区禽蛋产量占到全省的 50.7%。全省已有各类养殖小区 3459 个,猪、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39.6%、75.3%、64.7%,羊舍饲养殖数量达到 230 多万只,占全省的三分之一。2006 年末,山西省已建成各类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157 家,比2003 年的 147 家增长 6.8;其中规模以上禽类屠宰加工企业 18 家,规模以上肉牛、肉羊屠宰加工企业 60 家;全省有规模以上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有 29家。另外,有饲草加工企业 28 家,规模以上饲料加工企业 64 家。第三,玉米、高粱产业链。目前,太行山玉米带和晋南、晋中、上党、忻定、晋北五大盆地的玉米种植优势区正在逐步形成,其总面积将占到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的 90%以上。规模化种植呈发展趋势,全省有 60 个县玉米种植面积在 15 万亩以上,21 个县在 30 万亩以上;截止 2006 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玉米加工企业 30 多个,年加工玉米 80多万吨,占全省年加工玉米总量(约 210 万吨)的 38.1。其中,年加工玉米 10 万吨以上的企业 10 多个。年产 1 万吨以上的饲料加工企业 65 家,饲料产量 120 万吨,占全省饲料总产量(约 195 万吨)的 61.5%。第四,干鲜果产业链。山西省干果产业链主要分布在东西两山。到 2006年年底,东西两山优质干果经济区为主的核桃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2和 65。以黄河沿岸、汾河中下游沿岸、滹沱河沿岸为主的红枣基地面积占全省红枣面积的 66,仁用杏、柿子、花椒等基地初具规模。优势产区花椒总产量占全省花椒总产量 70以上。第五,蔬菜产业链。2006 年,山西省蔬菜生产已基本形成了三大优势区域,即南部冬春蔬菜生产区、中部夏秋蔬菜生产区和北部延秋蔬菜生产区。2006 年全省 201.59 万个农户从事蔬菜种植。全省蔬菜总产值占到全省种植业总产值的 22.6%;2004 年2006 年,农民来自蔬菜的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5.9。2006 年统计结果显示,全省蔬菜总面积达到 598 万亩,产量 1609万吨,总产值 122.59 亿元,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 285 元,占人均收入的9。同期,全省设施蔬菜的总面积(113.8 万亩)、总产量(426.7 万吨)和总产值(51.4 亿元),占全省蔬菜播种总面积、总产量和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 19%、26%和 42%。第六,小杂粮产业链。小杂粮主要分布在东西两山 9 个市的 35 个县,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多年来,小杂粮占全省粮食作物总面积的 40,总产量的 20左右。2006 年,全省小杂粮种植面积 1516.9 万亩,总产量174.56 万吨。第七,薯类产业链。目前山西全省现有 12 个种薯生产单位,共建有组培室 550 平米,原种防虫生产网室及网棚 86 亩,微型薯原原种年生产能力1500 万粒,实际生产量不到 100 万粒;原种防虫生产网棚(室)130 亩,原种年生产能力 20 万公斤,实际生产 12 万公斤。根据自然条件和耕种方式,山西省从北到南大致形成两个薯类主产区:一是雁北和东西两山的丘陵山区,主要包括吕梁、大同、朔州、忻州及长治等市的山区。二是中南部平川及城郊,主要包括运城、临汾等地。第八,中药材产业链。据相关业务部门统计,2006 年全省中药材播种面积达 123 万亩,总产量达到 15.6 万吨,产值达到 9.7 亿元,农民人均药材收入 42 元。2006 年年底,全省共有基地型中药材企业 7 个。(三)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征1总体规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