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认识现状思考实践年省中小学美术学科发展年度报告引 言年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不断取得成绩的一年,也是全国上下对本轮课改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反思的一年。就美术新课程而言,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主要有:美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学科本体与综合化;视觉文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如何重新认识美术教学中的“双基”;美术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等等。针对以上美术课程发展的热点话题,结合我省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本年度就我省美术教学研究工作如何展开,新课程如何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提高等问题,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创新美术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拓展教研方式与行为作为今年的工作重心作了认真思考与研究。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实施美术教育的主渠道,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美术学科的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日前成为阻碍新课程推进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针对我省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现状,我们期望通过拓展教研的方式与行为,让广大教师能更多地参与教研,使教研工作真正具有针对性、研究性、参与性、实效性,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现将我们今年的思考与实践整理成年度报告,以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决策提高真实有效的信息,为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做好规划。一、对美术教学的“再认识”1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要求美术教学既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健全学生人格。而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则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比较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22从学科本身来看,首先,美术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直接和暗含的关系,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美术。由于美术教学具有艺术的基本性质,涉及到理性、逻辑、抽象,更强调形象、感性、情绪、想像、个性、创造、体验和实践,这些因素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新课程美术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包含技能技巧在内的、涉及更为广泛的艺术文化,是一种文化学习。因此,新课程美术教学体现了人文色彩,体现了素质教育特征,能提供其他学科所不能提供的教育价值,这些教育价值所导致的结果将构成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部分,从而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陶冶情操和完善人格,帮助他们更好的享受生活,创造生活。再者,“美术”本身的外延也在不断拓展,现代美术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大美术”的观念正在不断形成,有人干脆把“美术”称作“视觉艺术”,美术正在逐渐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其表现风格更加多元,表现形式更加多样,表现手法更加新颖,工具材料更加丰富,表现题材更加广泛。这就要求美术教学应不断关注“美术”自身发展的新的趋势、新的现象、新的成果,美术教师要在更加开阔的美术视野下审视自己的教学。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技术、数码影像、现代媒体更越来越多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特别是“读图”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美术教学应视野更开阔,现代设计、现代媒体、摄像摄影等内容应进入课堂,教学内容应更多样化、现代化、信息化,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美术教学创新。4从学生的需要来看,首先,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以绘画、工艺和欣赏为主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要求,而各种新的美术形式、表现方法、工具材料和新的信息获取途径以及美术与自我社会、美术与自然环境等内容成为学生普遍关注的3话题,其次,现代学生知识面更宽,信息渠道更多,自主意识更强,传统的教学组织与学习方式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美术教学应该从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学习方式与评价等方面,更多关注学生生活经验、身心状况、情感表达等等。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进行美术教学必须坚持美育的方向,以“育人”为中心,改变传统美术教学重讲解轻感受、重知识轻体验、重技巧轻审美、重理智轻情感、重共性轻个性、重模仿轻创造的弊病,把促进儿童青少年审美能力发展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二、当前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思考1美术课改取得的新成绩进入美术课改的几年来,全省的美术教师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研讨,树立了新的课程理念,并能落实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美术课堂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具体表现在:(1)在课堂中激活学生身心,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老师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激活美术课堂。(2)开放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老师们能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突出知识、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3)创设文化情境,健全学生人格。在教学中,教师们能将美术学科教学与相关的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有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4)因势利导,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领域、不同的课目,教师们设置情境,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究、讨论、合作等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获得情意的发展,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师“一言堂” 的局面,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4(5)综合探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们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表现的多样性,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思考(1)教学目标虚化或游离在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还有不少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明确、不到位,或者虚化,或者游离。主要表现为三种倾向:第一种是把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总目标等同起来。有不少的教师写教学目标时是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写的。第二种是教学目标太大,不具体,不具备可检测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湘教版我的太阳一课时,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太阳;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第三种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游离,尤其是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在教学中却变得模糊或缺失。导致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看起来很流畅,师生间的交互也频繁,学生的热情也较高,但一节课听下来,反思教学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什么,或体验了什么,答案不得而知。以教学目标来看一堂课,教师必须抓住教学内容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明确教学任务,要把有限的时间分配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要明确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素质,如何培养,怎样体现。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课标要求设计具体,必须依据学生认知基础和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科学、合理,应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2)偏重“综合” ,学科“本位”缺失 为改革学科独立性过强,学到的知识、技能过于孤立、片面、僵化,与现实生活脱离的弊端,此次课程改革提出了综合性学习,既有综合课程,又有学科内部的综合,还有超越学科设置的综合实践课。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但综合也需要一定条件,其基本因素就是学科自身。我们认为,美术课的综合,可以理解为美术与其它学科(如与语文、音乐)的互相沟通、互相联系;美术学科各领域之间的综合,如绘画与5设计、设计与鉴赏综合,或主题性的美术表现;美术与社会、现实生活方面的沟通综合。但无论哪个层面的“综合”,美术学科的特点不能丢,本体性不能丢,失去了本体,也就不存在综合。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盲目综合现象,有的与本课美术教学关联不大的音乐、文学、历史知识等等,都统统地牵扯到课堂中来,有的课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美术教学本质范畴,或者完全抛弃了美术学科性的东西。用一位美术教育界资深专家的话说:“那是荒了自己的田去种人家的地”。美术课中如果学科自身的特征,本体性都被“综合”得没有了,“综合”也就失去了意义。美术课中涉及到的综合应适时适量,精心设计,使综合性的优势发挥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3)过于强调学生“个性” ,忽略 “共性”一个人的成长教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家庭、学校、社会。学校以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因其计划性、系统性、基础性具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虽然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个性”,但就具体的每一堂课来看,应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学习美术的基本语言、形式法则构成原理与制作方法等等,在关注“共性”的前提下张扬学生“个性”。然而我们经常在教学中听到教师这样的话语:“你想用什么工具材料来表现都可以”,“你想怎样画就怎样画”,“你想画什么都行”,甚至有的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只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没有及时进行梳理、归纳与评述,没有把人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普遍看法告诉学生,以为这样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殊不知学习基本要求都达不到,独创性就失去了依据,即使独创也只会不伦不类。(4) “合作学习”热闹低效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逐步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 ”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得较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6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在有的美术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尤其是手工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看起来热热闹闹,却收效甚微,存在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的时机欠妥当,分组欠科学,任务欠明确,时间欠保障,评价欠合理,出现了“有的事情没人干,有的人没事干”的状况。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教师在选择这一教学方式时,应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帮助学生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教师应加强研究,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是教师教学观念的问题。观念决定行为,由于部分美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缺乏深入地学习和深刻地理解,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教师观与学生观未能正确形成,浮躁地追逐热点,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导致在教学实践中,或“矫枉过正”,或“不知所措”,或“穿新鞋走老路”。而良好教育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从学习到思考到实践,再从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循环交替、螺旋上升的转变过程。在实际情况中,中小学美术教师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学习观摩、培训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加之有的教师教学热情不高、专业化程度不足,使得这一转变过程相对滞后,这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中小学校和广大美术教师共同努力,通过教学管理、业务培训、教研活动等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三、我们的对策与实践7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