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4页
第2页 / 共64页
第3页 / 共64页
第4页 / 共64页
第5页 / 共64页
第6页 / 共64页
第7页 / 共64页
第8页 / 共64页
第9页 / 共64页
第1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前指导,积极准备 平常应对细心作答 志在必得,志在必得,对于语文高考,关健是要找到增长点.提高自己的总分。那么,怎样才能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呢?一、总原则仔细审清理意,细心周全答题,认真检查,做到志在必得。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开拓思维,善于左右联系,争取超常发挥。二、具体要求(1)保持状态,天天语文,每天都要进行语文复习。(2)合理用时,选择题稍快点,保证有50分钟写作文。,(3)缓解情绪,冥想放松。进入考场。尚未答题前,运用冥想的方式,通过短暂的想象或联想,使自己的悄绪缓解下来。(4)强化信心,适度亢奋。语文考试跟文学创作具有某些相似性,它必须保持适度的亢奋心理,才容易激发灵感,激活思维,要找到情绪的最佳点。(5)心无旁骛,置身文本。和语文教材一样,语文试卷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审美的天地。考生心无旁鹜地进入到文本之中,进入到试脱的审美境界之中,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6)告诚自己“欲速则不达”:不过分追求速度与激情,也不能犹豫恋战白费时间;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一、基础知识1、字音(1)从历年高考的题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组是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是加点字每对读音都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是(2)从所选的词来看,大都是常见字。个别生僻的字,可以不予理睬,当作正确的看待。(3)从字特点来看,大都是多音字和形似字。【答题技巧】A、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B、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小窍门】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抓住“另类”。特殊之一是古汉语异读的遗留,这在成语中表现明显,例如“虚与委(wi)蛇(y)”“一暴(p)十寒”“暴虎冯(png)河”“千乘(shng)之国”等等。特殊之二是不少多音字存在某一读音少”,而另一读音“多”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用“记少不记多”的简便记忆法。例如“遂”字只在“半身不遂”中读“su”,在其余词语中都读“su”;“烙”字只在“炮烙”一诃中读“lu”,余者读“lo”;又如“辟”字。读“b”的常见词有“征辟、复辟、辟邪、辟易、辟谷”五个,余下的就多读“P”了。,2、字形【题型】(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答题技巧】(1)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2)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3)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4)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5)用笔指着每一个字,绝不放过任何一处错。看词语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对的都像错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3、标点(1)顿号、逗号、分号(2)引号(书名号)(3)问号(4)括号(5)省略号与破折号、破折号与冒号(6)倒装句,4、熟语(1)近义词 A 实词注意分解语素,明确语义,注意词 语的上下语境,仔细推断。B 虚词最关键的是仔细分析分句之间的关 系,切不可武断草率,(2)成语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用法;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小窍门】:1、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2、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4、注意语义重复。5、主要抓“合乎语境”,成语考查重点可以概括为“合不合语境”。,5、病句(1)跟着语感走。即通过语感进行检测,可很容易地审出杂糅、赘余、语序不当等语病。(2)主干压缩法(即划分主谓宾法)。此法可很容易地解决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3)同类比较法。感觉拗口而查不出病因时,可举几个相类似的句子或短语进行类比,从而找出病源。(4)特点记忆法。掌握一般病句的基本症状,找出病源的出现规律。如句中的并列成分,关联词,和等,重点注意。要梳理整体框架结构,有时要细研到各词的关系。杂糅要理清两种结构。正确项有时也较模糊,需用排除法才能确定。(5)做题思路通常是:先检查句子的主干看是否缺成分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常见的典型病症。,六种主要类型成分残缺赘余。(a)介词结构,如。“通过”“对于”“由于”“作为”“关于”,或介词固定结构脱落,如:“以为”“把作为”“在上”;(b)较长的修饰语:(C)重复概念,如“胜利凯旋”、“人为的蓄意破坏”搭配不当(a)并列性短语引起(b)动宾搭配的固定结构如:“起到作用”;“达到目的”。(c)双面式的情况如:“能否”“高低”(d)介词结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a)并列性短语的排列顺序(b)复杂的定语和状语的内部排列(c)分句间的前后位置(d)关联词语位置不当,结构混乱。(a)主动句、被动句、“把”字句的混乱(b)词语误用引起的混乱。如:消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c)杂糅如:参赛者大多是以高二年级的师生为主。不合逻辑(a)自相矛盾。如:蔡文姬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b)语意相反(尤其注意双重否定、反问句)(C)概念范围不清。如: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d)强加因果。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e)主客倒置。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表意不明。主要由结构层次划分不清、指代不明、词义不明确、省略不当引起,二、社科文阅读(1)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划出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阅读题目,找出选肢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印证。 (2)社科阅读要按照以下步骤:读文章,理清结构;读题干,明确要求;读题肢,详细对照;读易错,敏感把握。 (3)常见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等。,三、文言文阅读【题型】 实词、虚词、文章内容、译句。【答题技巧】 读懂文言文文段,要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2、实词题。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3、虚词题。把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进行比较。先理解翻译学过的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4、内容归纳题。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不准确,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5、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四13、翻译题。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直译,要字字落实,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等。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固定结构 何以? (凭什么?) 奈何? (怎么办?为什么?) 孰与? (与比,哪个更?)岂(其)哉(乎,耶) (哪里呢?哪里呢?) 安哉(乎)? (哪里呢?) 顾哉? (难道吗?) 独哉? (难道吗?) 何其也! (怎么那么啊 何如哉! (该是怎样的呢!) 得无(微)乎? (该不吧?) 欤(耶),抑欤(耶)? (是,还是呢?) 与其孰若? (与其,哪如?),14、诗歌鉴赏(1)怎样读懂一首诗: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结合小注,理解诗的大意,对诗中描写的景物要绘图着色,分析其氛围色调;对人物要察言观行,体会其志趣心境。 (2)“六读”读标题,读作者,读注释和背景, 读意象,读技巧,读感情 (3)三个原则解释诗句;名词术语;分条作答 (4)三个重点景和情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 实和虚的关系,专业术语: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平实、典雅、自然、 清新、优美、质朴等。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 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效果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 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