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弗兰克-赫兹实验1了解电子与原子之间的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2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玻尔原子理论的理解。3由绘制的 IP-VG2 曲线求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1玻尔原子理论的理解;2求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讲授、讨论、实验演示相结合。3 个学时一、前言弗兰克-赫兹实验是 1914 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和赫兹设计完成的。该实验研究电子与原子碰撞前后能量的变化,能观测到氩原子的激发电势和电离电势,可以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为波尔的原子结构理论假说提供有力的实验证据。该实验的方法至今仍是探索原子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二、实验仪器F-H 实验装置、示波器。 三、实验原理玻尔的原子模型指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沿着以核为中心的各种不同直径的轨道运动。对于不同的原子,在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分布各不相同。图 1 原子结构示意图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对应的能量。当一个原子内的电子从低能量的轨道跃迁到较高能量的轨道时,该原子就处于一种受激状态。如图 l 所示,若轨道上为正常状态,则电子从轨道跃迁到轨道时,该原子处于第一激发态;电子跃迁到轨道,原子处于第二激发态。图中,E 1、E 2、E 3分别是与轨道 l、相对应的能量。当原子状态改变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若原子从低能级 En态跃迁到高能级 Em态,则原子需吸收一定的能量E:E=E m-En (1)原子状态的改变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原子吸收或放出电磁辐射;二是原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碰撞而交换能量。本实验利用慢电子与氩原子相碰撞,使氩原子从正常状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从而证实原子能级的存在。由玻尔理论可知,处于正常状态的原子发生状态改变时,所需能量不能小于该原子从正常状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的能量,这个能量称临界能量。当电子与原子相碰撞时,如果电子能量小于临界能量,则电子与原子之间发生弹性碰撞,电子的能量几乎不损失。如果电子的能量大于临界能量,则电子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把能量传递给原子,所传递的能量值恰好等于原子两个状态间的能量差,而其余的能量仍由电子保留。电子获得能量的方法是将电子置于加速电场中加速。设加速电压为 U,则经过加速后的电子具有能量 eU,e 是电子电量。当电压等于 Ug时,电子具有的能量恰好能使原子从正常状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因此称 Ug为第一激发电势。图 2 实验原理图弗兰克一赫兹实验的实验原理图如图 2 所示。电子与原子的碰撞是在充满氩气的 FH 管(弗兰克一赫兹管)内进行的。F-H 管包括灯丝附近的阴极 K,两个栅极 G1、G 2板极 A。第一栅极 G1靠近阴极 K,目的在于控制管内电子流的大小,以抵消阴极附近电子云形成的负电势的影响。当 FH 管中的灯丝通电时,加热阴极 K,由阴极 K 发射初速度很小的电子。在阴极 K 与栅极 G2之问加上一个可调的加速电势差 VG2,它能使从阴极 K 发射出的电子朝栅极G2加速。由于阴极 K 到栅极 G2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在适当的气压下,这些电子有足够的空间与氩原子发生碰撞。在栅极 G 与板极 A 之问加一个拒斥电压 VG2,当电子从栅极 G2进入栅极 G2与板极 A 之问的空间时,电子受到拒斥电压 VG2产生的电场的作用而减速,能量小于 e VG2的电子将不能到达板极 A。当加速电势差 VG2由零逐渐增大时,板极电流 IP 也逐渐增大,此时电子与氩原子的碰撞为弹性碰撞。当 VG2增加到等于或稍大于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 Ug时,在栅极 G2附近电子的能量可以达到临界能量,因此,电子在这个区域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几乎把能量全部传递给氩原子,使氩原子激发。这些损失了能量的电子就不能克服拒斥电场的作用而到达板极 A,因此板极电流 IP将下降。如果继续增大加速电压 VG2,则在栅极前较远处,电子就已经与氩原子发生了非弹性碰撞,几乎损失了全部能量。但是,此时电子仍受到加速电场的作用,因此,通过栅极后,电子仍具有足够的能量克服拒斥电场的作用而到达板极 A,所以。板极电流 IP又开始增大。当加速电压 VG2增加到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Ug的 2 倍时,电子和氩原子在阴极 K 和栅极 G2之问的一半处发生第一次弹性碰撞,在剩下的一半路程中,电子重新获得激发氩原子所需的能量,并且在栅极 G。附近发生第二次非弹性碰撞,电子再次几乎损失全部能量,因此,电子不能克服拒斥电场的作用而到达板极 A板极电流 IP又一次下降。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加速电压 VG2满足式(2)VG2 =nUg (2)时,板极电流 IP就会下降。板极电流 IP随加速电压 VG2的变化关系如图 3 所示。从图中可知,两个相邻的板极电流 IP的峰值所对应的加速电压的差值是 11.5V。这个电压等于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图 3 IP-VG2曲线图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将主机正面板上的“V G2输出”和“I p输出” 与示波器上的“CH1onX”和“CH1onY”相连,将电源线插在主机的后面板的插孔内,打开电源开关。2、将扫描开关调至“自动”挡,扫描速度开关调至“快速” ,把 Ip电流增益波段开关拔至“10nA” 。3、打开示波器电源开关,并分别将“X” 、 “Y”电压调节旋钮调至“1V”和“2V”, “POSITION”调至“x-y”,“交直流”全部打到“DC” 。4、分别调节 VG1、V P、V F电压至主机上部厂家标定数值,将 VG2调节至最大,此时可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稳定的 IP-VG2曲线。5、将扫描开关拔至“手动”挡,调节 VG2最小,然后逐渐增大其值,寻找 IP值的极大和极小值点,以及相应的 VG2值,即找出对应的极值点(V G2、I P)也即 IP-VG2曲线的波峰和波谷的位置,相邻波峰或波谷的横坐标之差就是氩的第一激发电位。(注:实验记录数据时,I P电流值为表头示值“10nA” ;V G2实际测量值为表头示值“10V” )6、每隔 1V 记录一组数据,列出表格,然后画出氩的 IP-VG2曲线。五、数据表格及数据处理1数据表格VG2(V) IP(nA)VG2(V) IP(nA)VG2(V) IP(nA)VG2(V) IP(nA)2画出氩的 IP-VG2曲线,求氩的第一激发电位。六、注意事项1、仪器应该检查无误后才接通电源,开关电源前应将各电位器逆时针旋转至最小位置。2、灯丝电压 VP不宜放得过大,一般在 2V 左右,如电流偏小再适当增加。3、要防止 F-H 管击穿(电流急剧增大) ,如发生击穿应立即调低电压 VG2以免损坏 F-H 管。4、实验完毕,应将各电位器逆时针旋转至最小值。七、教学后记1、本实验要测量的数据较多,强调学生一定要耐心测量。2、强调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并运用到实验中指导实验的进行。3、实验中示波器的操作也很重要,要求学生能调出 IP-VG2 曲线。4、本实验需要作图处理数据,要求学生能准确地画出 IP-VG2 曲线,并从中找出氩的第一激发电位。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