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轼的超然自适与儒道释思想的关系一、超然自适与儒家思想的关系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 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会有以下表现:一、殉道。即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自沉汨罗江。二、抱怨。即在诗中抒发穷困愁苦、怀才不遇的怨气。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以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陈子昂之“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但到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超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 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苏轼从小就有“奋厉有当世志 ”的儒家济世的志向,即 “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的思想,十六 岁时,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史苏轼传 中有这样的记述:苏轼少时,母亲 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范谤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愿你去完成理想。 ”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长大了也要做范谤。而当现实命运是“ 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的时候,他并不消沉悲 观,其诗词显出了黑色幽默的味道,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30 ,“吾生如寄耳,岭海亦闲游”31, “生逢尧舜仁,得作岭海游”32,他把贬谪岭海这样的不幸当成君恩,使他得以游山玩水,这样飘然旷达的胸襟何尝不是一种适世的智慧呢?二、超然自适与道家思想的关系苏轼少年时代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他自幼喜欢庄子。在其诗词中随处可见道家思想的影子。 “方士三山路, 渔人一叶家”33, “方士三山” ,道家语也。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34, “姑射仙人”是庄子 逍遥游 中的故事:“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 绰约若处子。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这个故事是比喻一种很高的修养。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此外, 庄子养生主 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 发于硎。”这讲的是修养的 问题 。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种高远的、不受拘束的、超远旷达的思想, 庄子里还讲了很多。苏轼小时侯读庄子,他说:“吾昔有见未能言,今 见是书,得吾心矣。 ”35说 明苏 子对道家学说精髓早悟。而“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 难” 、“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 “身外徜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这种忘情物我、超脱物外、人生如梦的感叹,深受道家的超脱物我的思想影响。道家的“ 空无”指的是外物的空无。 “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 ,道家语也。前者典出 庄子齐物论, “虚舟”出自庄子山木。在这里, “虚舟”代表的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淡泊。道家思想的另一个精髓就是“逍遥” 。在 苏轼的诗词里,这种“逍遥” 是由“谪仙”李太白所表现 的。李白性不 羁而好老、庄,人称“谪仙” 。苏轼词云:“临江一 见, 谪仙风采,无言心许”36 。道家的思想里,也有“空”和“无”。与佛家的“ 空”和“无” 不同的是,道家的“ 空无”指的是外物的空无,而佛家则是一切皆空无。在词中, 苏轼多次用“ 狂”字,如“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37 、“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38 、“老夫聊发少年狂”39、 “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40 、“垂杨系马恣轻狂”41、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42、“谁怜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忆孟诸”43,此“狂”,即源自李太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之狂。李白近于癫狂,而苏轼疏狂,二者程度不同,但“逍遥”、 “潇洒”之意,二者同源于老、庄。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说“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 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他只想“ 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 这样的仙风道骨正是道家思想对苏轼的渗透,从而成就 苏轼豪放超然、飘逸豁达的修行。 三、超然自适与释家思想的关系苏轼有一诗:“一念失垢 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 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 结发受长生。 ”44其诗句清丽脱俗,婉如出水莲花,佛家之空灵跃然纸上。苏轼的超然自适里,有着几分儒家济世之苦心,几分道家“ 逍遥”,又有着释家的睿智和空灵。“寓身此世一 尘沙” ,禅家语也;“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取慧能偈语“本来无一物,何 处染尘埃”45之意,亦是禅家语。 “人生如梦”,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本来就是佛家的思想。绍圣三年(1096 年)七月,苏轼妾朝云卒,苏轼作诗悼之,并作墓志,于惠州栖禅寺大圣塔葬处作亭覆之,名之“六如亭”。 “六如” ,出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 作如是观。 ” 万事万物,于佛家看来,不过是空,以此眼光看世界, 则一切忧惧,都是尘土。苏轼的洒脱里,带着佛家的淡然和空灵, “伤心一念 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他从来就认为“万事从来风耳过,何用不著心里”, “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46 。他认为,凡事只有 “游于自然”“忘情物我”达到“无愁可解 ”的境界才是最上乘。所以他虽被贬南荒儋州,却有“三适” 就物质生活讲,苏轼父子在儋州确实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但就精神生活讲,苏轼仍“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47。组诗谪居三适集中表现了他这种“超然自得 ”的生活情趣。一是 旦起理发:“少年苦嗜睡,朝谒常匆匆。爬搔未云足,已困冠巾重。何异服辕马,沙尘满风鬃。鞍响珂月,实与竏械同。 ”年轻时候,睡眠很好而忙于朝 谒,痒未搔足就要衣冠楚楚地朝谒上司,拜会同僚,如服辕之马,如竏械加身,很不自由。现在好了,每天可以“安眠”到“ 日出” ,才起来梳头,清爽极了:“老栉从我久,齿疏含清风。一洗耳目明, 习习 万窍通。 ”二是午窗坐睡,两脚盘在蒲团上,两肘靠着竹几,沉沉入睡,重游“ 无何有”之乡:“蒲团盘两膝,竹几阁两肘。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 ”三是夜卧濯脚:“长安大雪年,束薪抱衾。云安市无井,斗水宽百忧”,长安柴贵,云安水贵,都不可能舒畅地濯足。儋州虽然米贵, “得米如得珠”;但柴水不缺,可任情“ 濯足”:“瓦盎深及膝,时复冷暖投。 ”这里虽然缺药,但洗脚就可疗脚疾:“土无重 讲(脚肿) 药,独以薪水疗。谁能更包裹,冠履装沐猴!”谁还会再次把足裹起来,去做虚有仪表的猕猴呢?以上三适,都是在官场中享受不到、也体会不到的人生之趣,所以他说:“ 谁能书此乐,献与腰金公(腰悬金印的人)?”苏轼的这种忘情物我,无愁可解的达观性格是与佛家的“静而达”思想影响有关的。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人生是无常的,充满痛苦,只有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彻底摆脱苦恼, 进去涅槃境界。佛教的基本学说有“四谛 ”48、“八正道”49、 “五蕴”50 、“十二因缘”51、 “三法印”52、“三学”53等。而三学是佛教修行的根本之道。三学即是戒定慧。而苏轼忘情物我主要受戒定慧之一的“定” 的影响。定是指精神的安定统一,但心静为方法有种种程度的不同,普通人日常心静的欲境界,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统一;真正的精神统一称为根本静。修心禅定主要目的是使心统一,从而能以明镜止水般的心,观察诸法实相,获得正确的智慧;使心空明,从而能采取适切的判断,作出迅速确切的处置。禅定的目的,即在依定得慧。54由此可见,苏轼之“左角看破楚,南柯闻长 滕。钩帘出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崎 岖真可笑,我是小乘僧”55 已深悟佛家以慈悲为怀之思想。他了悟人生实相, “万事从来风耳过,何用不著心里”、 “寓身此世一尘沙” ,只愿“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56,只愿挂“累累一串珠 ”,“遗响下清虚”57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