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0年第31卷第6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51 黄芩汤加减滴鼻剂对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血清组胺的影响 谢铮,傅延龄,郭冠伶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目的:研究黄芩汤加减滴鼻剂对变应性鼻炎豚鼠 模型血清组胺的影响。方法:用卵白蛋白(OVA)造成变应性 鼻炎豚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滴鼻剂 高、中、低频率组6组,连续给药4周后处死,抽取腹主动脉 血,离心后用EI ASA法测量血清中组胺含量。结果:与模型 组比较,西药组、黄芩汤滴鼻剂高、中、低频率组血清中组胺水 平显著降低(PO05),低频率组与西药组有显著性差异(PO05 3讨论 变应性鼻炎为现代医学病名,是以鼻痒、喷嚏、流清涕、鼻 塞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其临床表现与中 医学中的“鼽嚏”“鼻鼽”“鼽水”相类似。伤寒论中虽然没有 变应性鼻炎的明确的说法,但也有相关的论述。辨脉法记 载“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 声啼咽塞”,阐述了喷嚏形成的机制。金匮要略腹满寒疝 宿食病亦有“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 嚏”。伤寒论中的黄芩汤本为在太阳病篇治疗太阳少阳合 病自下利的治利祖方,其在论中的本以治疗太阳少阳两经合 病,少阳郁火不伸,内迫阳明,而致自利。172条有云:“太阳与 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 之。”方由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组成,其中黄芩苦寒,清解少 阳及内犯胃肠之邪热;芍药酸寒,泄热敛阴和营,并于土中伐 木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滋液,复其正气。 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气体出入之门户,协助肺行呼吸, 主嗅觉。肺主气,若其功能正常,肺鼻互相协调,完成其生理 功能则鼻窍通利,气体出入无阻,且香臭可辨,若肺脏气机失 调,不能宣发肃降而上逆,则鼻窍壅塞,通气不畅而为病。而 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个理论,已经成为中医脏腑表里学说的重 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通过经脉的络属得以体现,同时在生 理、病理上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且从胚胎发育 的角度来看:肺、气管是由肠的前肠发展而来,呼吸道上皮和 腺体由原肠内胚层分化而成,肺、气管与肠的结构来源是相同 的。而临床上肺部疾病与肠道疾病经常相互影响,肺病及肠、 肠病及肺时有发生,治法上也常用肺病治肠、肠病治肺。黄芩 汤本以下利为主症,其病位主在大肠,而鉴于肺与大肠在生理 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黄芩汤可以通过泻肠以清 肺的治法治疗肺系疾病。并且大量文献表明,组成黄芩汤的 四味药均合有抗过敏成分:在抗变态反应病方面,黄芩的主要 功效成分是黄苓苷71t3,白芍的主要功效成分是白芍总 苷_】 ,甘草的主要功效成分则是甘草酸1 ”,而大枣的主 要功效成分则是cAMP。因此,笔者认为,黄芩汤对于变应性 鼻炎甚至是变应性疾病都有着一定的治疗作用。 所以该实验中,笔者模拟了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观察黄 芩汤加减滴鼻剂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并初步探求其机制,是 否通过抑制组胺这个靶点来对变应性鼻炎起到治疗作用。组 胺在AR反应的多个环节中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在炎症开始 阶段中有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介质的 同时,也激活了些细胞,导致细胞因子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 蛋白(Eosinophil Cation Protein,ECP)等释放,后者具有很强 的促炎作用,并能进一步活化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 细胞等,再次释放介质和细胞因子,导致炎症反应的加剧,如 此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AR病情迁延”。 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组胺水平有 极显著提高(P005),低频率组与西药组有显著 性差异(PO05),提示高、中频率组在降低血清中组胺水平 方面与西药组无显著差异。 总之,该实验中,黄芩汤滴鼻剂能极显著降低变应性鼻炎 血清中组胺水平,从而对变应性鼻炎起到治疗作用。但是中 药方剂的作用机理为多部位、多环节、多靶点,因此,需要继续 研究其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靶点,进一步开发中 药植物性滴鼻剂。 2010年第31卷第6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53 参考文献: 1Bousquet J,Van Cauwenberge P,Khaltaev N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EJAllergy Clinical Immunol,2001,108 (Suppl5):147,334 1Strachan D,Sihhald B,Weiland S,et a1Worldwide Variations in prevalence of allergic rhin0c0njunctivitis in childrenJPediatr AI lergy Immunol,1997,8:161 3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55 4Grenorv C,Cifaldi M,Tanner LATarneted intervention pro grams:creating acustomized practice model to improve the treat 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in a managed care populations EJA M J Manage Care,1999,5:485 5林健,曹平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的复制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1994,14(3,4):198199 6Tanka KOkamoto YA nasal allemy model developed in the nuin ea pin by intranasal applieationof 2,4-toluene diisocvanateJInt Archs Allerny Appl Immun,1988,85(4):392 7郭建武单味黄芩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82,13(7):3940 8谷莉,周海涛黄芩抗炎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1996, 13(4):33 9张海波黄芩汤现代药理学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15 (4):3940 1O马云枝,张运柯黄芩煎剂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口中国药理学 通报,1982,15(5):39 u袁立军黄芩甙抗炎、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 学报,1992,15(7):33 12张建白芍和赤芍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9,8(4):29 13李健声白芍总甙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理 学,1991,12(4):25 14陈洪祥白芍总甙对小鼠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J药学学报, 1987,22(4):241242 15杨大森甘草药理作用研究J陕谣中医学院学报,1992,15 (4):37 16吴秀娥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1991,12(2):45 17冯力铭单味甘草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1993,10 (4):39 18陈小峰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65598 (收稿日期:2O1OO110) (上接第5O页)理作用,故穴位贴敷疗法可发挥药物、腧穴的双 重治疗作用而使疗效倍增。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穴位给药的生 物利用度明显高于一般给药,因腧穴对药物具有敏感性和放 大效应。穴位贴敷疗法主要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内分泌 功能,并具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从而促进炎症消散 和吸收的作用6。临床观察证实:该疗法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 炎可以减少RA发病次数,缩短病程,减轻其临床症状,降低药 物毒性和副作用,减少给药次数,提高临床疗效_7。在本实验 中笔者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大鼠后肢肿胀度,以评价大鼠关节 炎的程度,结果显示贴敷加甲氨蝶呤治疗组的肿胀度明显低 于其他治疗组。而作为关节炎活动指标的CRP,贴敷加甲氨 蝶呤治疗组明显低于其他治疗组,贴敷治疗组和甲氨蝶呤治 疗组要低于模型组,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贴敷治疗具 有促进炎症吸收和消散的作用,并且与甲氨蝶呤合用效果更 好。TNF_a结果显示,贴敷加甲氨蝶呤治疗组明显低于其他 治疗组,贴敷治疗组和甲氨蝶呤治疗组要低于模型组,2组之 问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贴敷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TNF_n的 含量,并因此有效阻断由TNF- 引起的免疫紊乱及炎症反应。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单方面的治疗 很难有效,笔者应用中医穴位贴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看重的 是其是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综合调理作用。所以可以推 论,贴敷治疗除了对TNF-a有抑制的作用,一定会对其他的发 病环节起到综合调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安梅,仲人前关节炎中B7:cD28cTI A一4g共刺激途径的实 验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412414 2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29 3张国恩,杨德华痹康饮合剂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实验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04107 4Wallis RS,Broder MS,Wong jY,et a1Granulomatous infectious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tumor necrosis factor antagonistsJClin Infect Dis,2004,38:12611265 61李亚娣,高明利穴位贴敷治疗风湿病的理论概述LJ中国中医药 杂志,2007,(5):2829 6刘广霞穴位贴敷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627 7高明利,宋林萱,张宝国“春秋分免疫贴敷法”防治类风湿关节炎 风寒湿阻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 (17):798O (收稿日期:2010一O416)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