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蒙娜丽莎 经典化的启示 在文学领域,不少学者的研究已经涉及 到“经典”及“经典化”问题。譬如,围绕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经典学 说”的讨论就十分引人注目。首先看布鲁姆 如何界定“经典”。布鲁姆专门在(西方正 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 一书里讨论文学 中的经典问题。他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 为经典,成为“记忆的艺术”,是因为它们 是达到审美巅峰的佼佼者,经典的力量和权 威是美学的力量和权威。按照他的逻辑,文 学作品的等级化也是自然产生的,没有人可 以把不够经典水准的作品册封为经典,也没 有人能够把己经达到经典水准的作品贬入非 经典之列,因为这完全是依赖文学作品自身 特性的客观存在。【I1由此可见,布鲁姆认为 审美性是产生经典的前提条件,经典也存在 着等级性。在此书的第十六章里,布鲁姆以 优美的文笔、翔实的考证,雄辩地让读者信 服他的学说莎士比亚是弗洛伊德的“精 神之父”。【2】布鲁姆认为,任何作家都会受 到前辈文学名家和经典名作的影响,这种影 响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是那种“熟悉的、在 脑子里早就有的东西”,但它也会使后人产 生受到约束的焦虑。这种唯恐不及前辈的焦 虑常常使后来者忽略文学本身的审美特征与 原创性,并让自己陷入前人文本的窠臼里而 无法自拔,这就是布鲁姆所谓的“面对前代 大师的焦虑”。|3 虽然布鲁姆谈论的是文学经典问题,但 在笔者看来,他的学说对艺术史研究也有较 大的借鉴意义。在这里不妨提一下“canon” 关联度上,布鲁姆认为“canon”在一j 度和层面上是等同于“classic”的。比! 他说:经典形成或者经典化(can, formation or canonization)实际上就是 歌传统中经典杰作形成的过程(a pro of classicformation in poetic tradition) 相形之下,在视觉艺术领域, 少数学者专门提及“经典”这个专f 语。笔者目前仅找到迈克尔巴克 尔(Baxandall,Michae1)撰写的“杰f (“masterpiece”)词条,其中他专门i 了艺术作品的“经典”。首先,他指 相较视觉艺术领域, “经典”在文学史i 会文化领域得到了更为充分的研究。其 经典艺术作品与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择方j 与“classic”的关联问题,有学者已经注 在着较大的差别。随着19世纪新古典主 意到这一点。在“canon”与“classic”的 识论的土崩瓦解,一种正在逐步形成的、 变的欧洲艺术杰作的经典范式得以形成,这 些杰作不再以此前的准确性为准绳,强调了 天才、创造力、智慧、充足,甚至还包含有 关种族与民族文化方面的英勇等特性,于是 便不可避免地就带有地区性和阶级性。I叫显 而易见,通过比较文学领域与艺术领域对于 “经典”概念的对比,文学领域对于这个概 念的把握与研究较为准确,也值得我们对其 进行借鉴。与此相关的两个概念是“经典 化”及“经典性”,它们与“经典”有着密 切的联系,对于“经典化”而言,它涉及到 “经典”的形成过程,布鲁姆一再强调这一 点;对于后者而言,则指的是艺术作品成为 经典之作之后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总之,这 三个概念密不可分。下面我们以莱奥纳尔 多达芬奇的 蒙娜丽莎的“经典化” 历程为例,来探讨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 二、蒙娜丽莎)“经典性”的确立过程 谈及艺术品的“经典化”, 蒙娜丽 莎 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例子。世界上没有 其他任何一幅画作能够达到像它那样妇孺 皆知的程度。f71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哪些 因素使得它成为经典的呢?唐纳德沙逊 (Donald Sassoon)认为,此画的名气之所以 超越了维纳斯、夏娃以及众多文艺复兴时期 的美丽女性形象,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举 例来说,第一,多次复制;第二,随着时代 的变迁,达芬奇的声誉日隆,不同时代的 研究者和批评家对这幅画不断的作出不同评 论;第三,几次重要展览的宣传作用。 实际上,早在沙逊之前,乔治博厄斯 (George Boas)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注意 到这个问题。 博厄斯提醒我们注意两点: 首先,在它产生的当时及随后一段时间里, 人们赞美的语词主要集中在达芬奇出色技 巧上,并未谈及此幅画像对观者所造成的效 果;其次,艺术史家、画家、建筑 币乔 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认为达芬奇 忠实地、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自然。在这一点 上,沙逊与博厄斯所持的观点相似,他们均 认为瓦萨里所描述的微笑是“美丽的”,而 不具有后世的人们所感受的“神秘”、 “难 以捉摸”等特征,这幅画之所以获得赞赏是 因为它是写实的,换言之,这幅画如实地、 自然地描绘了对象。毫无疑问,这与当时的 趣味是相符合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 达芬奇同时代的人看来, 蒙娜丽莎 并 不是其代表作。1 言下之意就是说,它在当 展览场景 时的影响力远远不能与今天相比。 细说起来, 蒙娜丽莎开始变得为 人所知是在17世纪。博厄斯的证据是:l7世 纪中期,达芬奇的名字和 蒙娜丽莎 再次出现,曾经在枫丹白露宫编纂艺术品 目录的班尔汤把 蒙娜丽莎称为“画 中之画、首屈一指”,但没有注明谁把它 评骘为第一流的画作,又因为何种原因被 奉为超凡之作。稍后的安德烈菲利比安 (Andrd Felibidn)给出了与瓦萨里相类似的 评价。I1。】无独有偶,沙逊也给出了证据: 1625年,身在巴黎的白金汉大公(the Duke ofBuckingham)向法国国王路易十三(Louis x)提出一个请求,即国王是否愿意将此 画卖给他,国王当即答应下来,但马上被侍 臣劝阻了。】总的来说,这两位学者均认同 这幅画在1 7世纪为世人所熟知的说法。 最近的研究表明,有关这幅画的信息最 早出现在一位红衣主教随从的日记里。1516 年,失意的达芬奇决意离开意大利而远赴 法国,并特意将此画放人行囊。一年之后, 一位名叫安东尼奥德贝蒂亚斯(Antonio deBeatis)的阿拉贡路易斯红衣主教的随从 曾经与画家有过一面之缘。贝蒂亚斯在Lt记 中将当时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我们看到, 在贝蒂亚斯的日记里,除了一批人体解剖素 描、 施洗者约翰 圣安娜与圣母子 (Saint Anne with the Virgin and Child)等画 作之外,他还提到了一幅关于佛罗伦萨夫人 的肖像。【1 显然,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 蒙 娜丽莎 。到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使得公众得以一睹(蒙娜丽莎的风姿。虽 然说卢浮宫已经被改造成为公共艺术博物馆 并向公众开放,但这个时期它主要为艺术家 们服务,他们在其中可以临摹和研习古代大 师杰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 (蒙娜丽 莎尚未获得广泛的关注。直到1855年,法 国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才打破了这种局面,卢 浮宫真正向世界各国观众开放,来自世界各 国的艺术家纷纷来到卢浮宫对古代艺术品进 行膜拜,并临摹画作, 蒙娜丽莎自然也 成为他们热哀于临摹的对象。J”】如此一来, 普通公众开始熟悉这幅杰作,艺术家们更是 通过研习及临摹等途径更为深入地了解它, 这两种因素所引发的结果便是它更为人们所 熟知。 另一方面,市场价值方面的提升,也 是促使这幅画知名度得以上升的重要推动 力。也许有学者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即不 认为作品的价值是衡量一件艺术作品是否是 经典之作的标准之一。但存在着这样一个悖 论,的确有些研究者发现:即使是艺术家本 人,他们也很看重作品价格对提高其声望的 作用。譬如,历史学家菲利波巴尔迪努奇 (Filippo Baldinucci)研究发现,伦勃朗曾 在拍卖会上抬高油画和素描的价值,目的是 为了强调他的职业声望。无独有偶,弗朗西 斯哈斯克尔(Francis Haskel1)在 赞助人 与画家 这部书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像17 世纪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Bernini,Gian 2013第6期-总翳21期l 155 Lorenzo,1598168O)这样的艺术家所得的 巨额收入也基于相同目的, “高昂的价格, 除了使艺术家生活得更为舒适外,还具有重 要的象征功能。它们抬高了艺术在世人眼中 的地位”。【I 由此来看,市场价值也是使得 艺术家获得声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不能 完全将其忽略不计。 让我们回到 蒙娜丽莎 这幅画。 在达芬奇死后,保罗焦维奥(Paolo Giovio)记下了其价格: “他画过蒙娜 丽莎,即弗朗切斯科德尔乔贡达 (Francesco del Giocondo)夫人,据说,肖 像披弗朗索瓦一世以4000苏迪买下。”_l5 需 要注意的是,这在当时已近乎天价了。到了 l9世纪, 蒙娜丽莎 在价格上略低于文艺 复兴其他大师的作品。沙逊是通过查阅卢浮 宫官方目录而得出这个结论的。_l6 尽管和 今天的很多艺术品的价格不能相提并论,但 在当时,这幅画的价格已经很高了。做一个 数字意义上的比较会更让人一目了然,1852 年,卢浮宫用于购减艺术品的经费总额是l0 万法郎,而蒙娜丽莎在当时的估价已经 接近这个数目了。 客观而论,艺术品的价 格在某种意义上对它的“经典地位”的确立 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蒙娜丽莎 也并不 是一个例外。 上文已经提到,在l 9世纪末,人们对 蒙娜丽莎 的关注度达到了一种前所未 有的程度。在此之后,这幅画在学术界越 来越热。譬如说,据贾恩卡洛马约里诺 (Giancarlo Maiorino)统计,l869年至l919 年期间,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版一本关于 达芬奇的研究专著。1 值得注意的是, (蒙娜丽莎真正获得崇高的声望是在20世 纪初,当然这取决于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在20世纪初,达-芬奇被视为文 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这归功于池 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这恰恰是此前的拉 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人所不具备的。 第二,不同时代对这幅画作的批评终于 将它的经典地位推向极致,它也从一幅写实 的、欢快的普通佛罗伦萨家庭主妇的肖像转 化成为“神秘”而“令人捉摸不定”的“美 女”(“la femme fatale”)形象。用博厄斯 的话来说,她成为“一个有无法抵御的诱惑 力的女性”。【l9 我们看到,艺术批评起到了 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也将蒙 娜丽莎视为研究对象,力图在这幅画里发 现无意识的动机;2O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医学界的学者们则围绕着画中女子的微笑做 出了大量的考证与推论,甚至达芬奇也在 他们的考察范围之内。我们以画中女子为何 微笑这个细节为例来说明问题。早在20世纪 5O年代,热那亚的一位牙医认为是牙痛使得 画中女子发出“神秘的微笑”。与此同时, 另一位署名为“神秘批评家”的神秘人士撰 文表明他的新发现。他认为画中的女主人是 一位聋子,她的微笑是因为想听清楚画家的 话而导致的结果。1959年,丹麦医生肯尼 斯D基尔(Kenneth DKeele)在专业医学 杂志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在这篇文章 中宣称:蒙娜丽莎正处于怀孕的状态中。画 家创造出完美的母亲形象,她的微笑是发自 内心的。此外,也有一些研究指向了艺术家 本人,譬如,一位研究者认为艺术家之所以 经常不能完成他的画作是因为他的持续的眨 眼,几此种种,这幅画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当然,20世纪的艺术家也未曾放弃对 蒙娜 丽莎 的模仿、揶揄及挪用行为。它甚至被 用来描绘一些政治人物,成为一种漫画母 题。21 第四,电视、电影及万维网等新媒介 的出现加速了这幅画的“经典化”进程。 譬如,l962年l2月l9日,蒙娜丽莎 抵 达美国并分别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和大都 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展出,历时近两个月之久。值得强调 的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专门为 展览主持开幕式并发表演说。开幕式盛况则 通过卫星向欧洲和全美直播。22 再以电影 为例,除了我们熟知的 达芬奇密码 之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