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县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与提升汇报材料旅游业是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有鲜明经济特征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嵊泗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嵊泗作为唯一的国家级列岛型风景名胜区,只有充分挖掘特有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加具备吸引游客的魅力。为挖掘提升嵊泗旅游文化内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升景区旅游文化特质 精心打造东海渔村三期,根据规划将渔民画设定为“东海渔村”特色渔文化主题元素,形成以休闲度假、渔民画主题体验、渔村观光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体系。景区建设还将融合祭海、请愿祈福、渔民运动会、渔民画创作大赛等节庆赛事活动,挖掘东海渔村粗犷、纯朴的原生态文化风貌。 推进“吉祥三宝”(帆、链、舵)旅游景观建设,经多方论证和实地勘察,初步选定景观建设选址方案:寓意“一次扬帆,风调雨顺”的“帆”,拟设置在石柱渔家乐进门口的广场中心;寓意“沉沉锚链、深深爱情、有缘牵手、终身相伴”的“链”,拟设置在北朝阳景区内的“夫妻度”桥上;寓意“一朝掌舵、鹏程万里”的“舵”,拟设置在和尚套景区入口广场中心。 二、打造特色旅游文化节事 如何打造嵊泗特色旅游文化节庆赛事活动是值得我们研究、探索的课题。嵊泗贻贝文化节已举办六届,侧重于不同主题,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地方知名度、提升社会经济效益,至今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节事品牌,开辟了一条“以节促旅”的好路子。嵊泗有独特的海洋海岛文化,但由于贻贝这一载体有本身的局限性,从整体上说,贻贝文化节还欠缺强大的文化吸引性。为此,我们在继续举办好嵊泗贻贝文化节的前提下,201X 年我县还先后承办了中国海洋旅游论坛、鉴真东渡与嵊泗列岛国际学术研讨会,201X年迎来了东海知青旅游节,与东海知青协会、知青之家联盟进行了深入畅谈,达成了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互惠互利等框架协议,推出以知青为主要客源“知青嵊泗生态游”产品,丰富嵊泗旅游淡季产品。我们也在尝试各种不同的节庆活动来推介嵊泗、提升嵊泗旅游知名度。 三、塑造旅游文化形象 推出渔俗文化一台戏。为了更好地展现嵊泗特色民俗文化,丰富旅游活动内容,201X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县文化馆、县旅游局共同完成创作了“东海谣”渔家风情演绎,并于当年7-8 月份每个周末在县海洋文化中心上演,年度演出场次9 次,累计观看人数约达 5000人次。东海谣节目内容丰富,表演形式独特,舞美效果绝佳。整场演出采用嵊泗方言作为演出形式,通过四个篇章,即祖先的小船、妈妈的网梭、鱼汛的歌、爱的村落,将海岛人民的生产劳作、生活方式以及婚嫁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歌曲、舞蹈、布景、道具等演出环节都融入了嵊泗港、景、渔这一海洋文化特色,展示了丰厚的海洋文化底蕴。 推出嵊泗旅游形象歌曲。201X年由县县政协委员汪亚伟创作的嵊泗旅游宣传歌曲岛礁最是嵊泗好mv 完成制作,并在县电视台和交通船只中投放播出,歌曲以优美的旋律、秀美的景色全面展现大美嵊泗,受到普遍好评。 策划设计嵊泗旅游商品。在今年我局选送的嵊泗渔民剪纸在“201X浙江旅游商品大赛”中荣获金奖,是本届全省五家获此殊荣的单位之一,这是我县首次在省年度旅游商品评比中获得金奖,并在XX市中排名第一。我局将以此为契机,推进嵊泗渔民剪纸的外宣工作,提升该旅游商品的知名度。今年我局还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设计包括渔家乐(民宿)一次性用品、滨海旅游服饰及配饰、沙滩用品、旅游纪念品在内的四大系列,共设计三十多个旅游商品。首批渔家乐(民宿)一次性用品设计方案将在 6月底与大家见面,计划将制作一批民宿产品投放到嵊泗渔家宾馆中,提升嵊泗渔家宾馆的旅游文化品味。 四、强化渔俗文化人才培训 在 201X 年委托县文联编制嵊泗列岛景区(点)导游词作为导游培训试用教材,内容涵盖景区介绍、历史沿革、气候特征、渔俗禁忌等嵊泗海洋文化知识。在导游员培训中,我们还增加了嵊泗渔歌的培训内容,要求每位导游员至少掌握2 首原汁原味的渔歌如东西南北风、带鱼煮冬菜、哥是舢板妹是缆等,在接待游客的过程中将嵊泗特色文化更好地展现出来。201X 年与县文广局联合出版嵊泗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列岛遗风,作为导游培训资料,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本土文化的培训。 今后我局将继续凸显海洋、生态、文化三大主题,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不断培育旅游新的亮点。依托大量丰富的人文、自然等资源,努力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提高档次,打造旅游精品。坚持以人为本,从发展大旅游业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协调发展海产品加工业、休闲渔业、餐饮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综合产业服务体系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