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0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连通主义的个人学习环境设计与应用研究,答辩人:小川PPT指导教师:王小川 教授,主要内容,Main Contents,1,2,3,绪论,文献综述,4,主要研究结论,研究内容,5,研究不足与展望,绪论,绪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路径,研究背景,VLE的困境,“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诉求AAA,研究背景,网络技术的发展ABC,终身学习的需求,终身学习具有泛在性、非正式性、连通性等特点,传统的学习环境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的需求。,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权。,传统的VLE中所有的学生都使用相同的工具、学习同样的内容,这样的“均码”学习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我国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其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凸显了对个性化学习的关注,这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所在。,研究目的,以连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深入剖析个人学习环境的内涵、特征和功能,构建个人学习环境的理论模型并对其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结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连通主义的核心理念,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01,02,03,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将连通主义学习理论引入个人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等各个环节,为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和应用提供框架支撑和理论指导,实践意义,研究意义,利用本研究设计的PLE理论模型和学习活动流程,为学习者提高在线学习质量、优化在线学习过程、发展其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能力提供一种思路。,研究路径,研究综述,文献综述,创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关联性研究,如何科学地描述和理解个人学习环境的问题,如何利用新技术创建个人学习环境”等问题,包括PLE对学习者和教师的要求、PLE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及个人学习环境中知识流动等相关研究,文献述评,从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内外众多学者已经从理论视角、技术方法等维度描述了个人学习环境的定义及其内涵,并对PLE的技术实现方式、PLE对学习者和教师的要求、对学习绩效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关于个人学习环境的内涵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并未关注连通主义学习理论对个人学习环境的影响。其次,关于个人学习环境的内涵探讨仍然不够深入,并没有明确“人”、“资源”、“工具”、“服务”四者的具体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目前PLE模型并未关注学习者在个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活动以及知识建构过程。,已有成果,不足之处,研究切入,本研究重点从连通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审视并解决个人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其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把握连通主义视域下的PLE的内涵、特征与功能,进一步提出个人学习环境构建的理论模型,剖析模型的构成要素、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引导学习者利用个人学习环境开展非正式学习,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研究内容,研究内容,1.连通主义视域下研究PLE的适切性分析,连通主义视域下的个人学习环境,2.连通主义视域下PLE的内涵与特征,连通主义视域下的个人学习环境,个人学习环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习者个人资源网络、人际交流网络、工具和服务等节点相互连通、混搭而形成的自治、生态的环境系统。个人学习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和其它个人学习环境产生交互,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建立起知识获得的“管道”,以保证其个人学习环境可以持续不断的获得给养。,1.连通主义视域下PLE模型的功能分析,基于连通主义的个人学习环境模型设计,支持学习网络的形成,1,支持培育和促进信息流,2,支持学习生态系统的创建,3,2.连通主义视域下PLE模型的提出,基于连通主义的个人学习环境模型设计,3.连通主义视域下的PLE要素分析,基于连通主义的个人学习环境模型设计,学习者,4.连通主义视域下PLE模型的动力机制,基于连通主义的个人学习环境模型设计,在知识的半衰期日益减小的背景下,很多知识还没有来得及沉淀就已经被替换或修正,知识已经成为“河流”而不是“水库”,保证知识的流动循环是有效促进知识持续生成与创新的关键。这也是连通主义学习理论对个人学习环境研究最重要的启示。知识流动循环是驱动个人学习环境不断发展、持续进化的动力机制。,个人学习环境中的知识流动循环有两层含义。一是个人学习环境内部的知识流动循环过程。二是学习生态系统范围内的知识流动循环过程。,4.连通主义视域下PLE模型的动力机制,基于连通主义的个人学习环境模型设计,个人学习环境内部的知识流动循环过程,即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过程。学习者在与外界生态系统交互过程中,持续进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不断更新自己的个人学习网络.,4.连通主义视域下PLE模型的动力机制,基于连通主义的个人学习环境模型设计,多个PLE相互连接、互动,促进集体知识的共建共享,实现知识的创新并反哺学习者的个人学习环境。,5.连通主义视域下PLE模型的保障机制,基于连通主义的个人学习环境模型设计,知识的流动循环是个人学习环境运行的动力机制,知识流动始于学习者的个体知识建构,然后逐步向集体智慧发展。为了加快PLE中的知识流动循环,保障PLE模型的正常运行,我们分别从构成网络的“节点”、“连接”和“知识流”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策略。,连通主义视域下的个人学习环境的应用设计,个人学习环境的应用设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目标为前提,以工具和服务为支撑,以形成、拓展和延伸人际交流网络和个人资源网络为中介,以促进知识流动为最终目的。因此,个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连接相关节点,建立知识管道”、“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人际交流网络”、“编码知识、优化个人资源网络”、“共建共享、促发知识流动”等四个阶段。,1.连接相关节点,建立知识管道,连通主义视域下的个人学习环境的应用设计,连通主义学习活动开展的首要环节就是学习者在分析自我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选择关键节点,建立起知识获取的通道,进而保证学习者能够获得领域内最新同时也最契合学习目标的知识。在这一环节,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按照如下流程进行。,Stage1,Stage2,Stage3,2.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人际交流网络,连通主义视域下的个人学习环境的应用设计,(1)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偏好等特征,提取关键词并设置Tag标签,具有相同标签的个体可以通过某种聚合机制相互连接、评论和交流并形成学习共同体。(2)学习者以学习资源为中介建立起人际关系并形成学习共同体。不同学习者在学习、编辑、评价、推荐相同的学习资源时,他们之间就会基于当前资源建立起某种社会联系(学习同伴关系、协同编辑者关系、相似兴趣用户等), 而这种隐性的人际关联可以进一步挖掘并发展为学习共同体。,2.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人际交流网络,连通主义视域下的个人学习环境的应用设计,个人学习环境中的协作学习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协作学习活动,更多是个体按照自我学习需求,寻求相关环境给养以支持学习。学习者是协作学习活动的发起人,他可以邀请其它学习者参与协作过程并为其设置角色权限和活动范围,在学习目标达成之后学习者可以撤销协作小组,转向下一阶段的学习,也就是说,个人学习环境中的协作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而发起的一种“即插即用”式的协作活动。,3.编码知识,优化个人资源网络,连通主义视域下的个人学习环境的应用设计,个人资源网络是个人学习环境的重要营养成分,由学习者内部知识网络和学习者外部资源网络组成。个人资源网络既是不同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并缔结学习共同体关系的纽带,也是学习者管理个人知识的依托。个人资源网络处于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组织知识”和“零存整取”等方式将相关的知识节点和知识片段关联起来并完成知识的深度加工,以达到优化个人资源网络的目的。,4.共建共享,促发知识流动,连通主义视域下的个人学习环境的应用设计,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能够促发个人学习环境中的知识流动循环,进而驱动个人学习环境不断发展并持续进化。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贯穿于个人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培育开放的文化,激发学习者的知识共享动机,加速知识的流动。学习者要通过优化人际交流网络和个人资源网络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节点质量,成为其它学习者获取知识的 “管道”和“过滤器”,促进高质量的知识流动。,一、实施环境,连通主义视域下的个人学习环境的实施,实践环节以“个人学习环境”Elgg平台为依托。平台参与者包括来自于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0余名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二、实施内容,连通主义视域下的个人学习环境的实施,二、实施内容,连通主义视域下的个人学习环境的实施,连接关键节点,组建学习共同体,组织和加工知识,知识的共建共享,三、效果分析,连通主义视域下的个人学习环境的实施,本研究提出的PLE模型基本符合学习者的期待,“人际交流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工具节点”和“服务节点”是个人学习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建立个人学习环境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学习者能够及时获取到领域内最新、最相关的知识。学习者在Elgg个人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过程基本是沿着“连接关键节点”“组建学习共同体”“组织和加工知识”“共建共享知识”这条主线展开,由此基本印证了“连通主义视域下的个人学习环境应用设计”的合理性。,研究结论,主要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展望,研究不足与展望,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答辩人:小川PPT指导教师:王小川 教授,联系小川,小川PPT店铺:http:/xiaochuanppt.yanj.cn/,新浪微博:小川PPT,QQ: 2972667262,小川PPThttp:/xiaochuanppt.yanj.cn/,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