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目注:打 * 标记的是主观题绪论:、马克思主义的狭义和广义是什么? P3 1)从侠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 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P14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3、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什么? P9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创立的关于 “ 绝对理念 ” 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 “ 合理内核 ” ,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4、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P7 1)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2)实践基础是 工人罢工和起义第一章、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 P28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 、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 P46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量变引起质变, 在新质的基础上, 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3 、辩证的否定观的含义是什么? P47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 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4 、实践的含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P34.39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 、 矛盾的含义及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P43 矛盾的含义是: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 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6 、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P56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第二章*1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P64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第四,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一是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 二是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2 、认识过程包含几次能动的飞跃。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P68 两次,一是从实践到认识;二是,从认识到实践。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第一,用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四,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 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3、认识的本质,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P68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4、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P70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践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5、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P84.85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一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而真理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6 、 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P73.74.75.88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理论创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是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 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 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第三章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关系各是什么? P105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遇有内在联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P97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P98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4 、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P113 首先,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从图的根源” ,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5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130 1)人们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们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们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们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第四章1、价值规律的作用 P148 第一,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P154 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 (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2)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3、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哪三个不同阶段,分别执行哪三种不同职能? P165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与此相关联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 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 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P165 有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 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要加快资本周转的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5 、 阐述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结合当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分析该学说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P168 内容: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 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 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实践意义: 1)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 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是无产阶级烦的资产阶级、 解释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2)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 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 如果撇开制度因素, 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业余有重大指导意义。*6 、 阐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深化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的认识。 P152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当今时代, 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 应当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以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更快的发展。第二, 深化对科技人员、 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 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中意的条件下,应充分肯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创造价值中付出的劳动,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相对称, 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科技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 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是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 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还可以为人所掌握, 而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所以,应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摆到重要的位置。第四,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 而价值分配是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 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