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组合“同居”空巢老人养老新模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很多老人,特别是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过着“出门一把锁、进屋一盏灯”的生活。他们精神孤独寂寞,每天守着电视过日子。更可怕的是,这些老人一旦患病,身边连个传话、跑腿的人都没有。在目前居家养老还不够完善、机构养老费用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一些空巢老人纷纷选择组合“同居”养老无血缘关系、不同年龄的老人,或老人与年轻人共同居住,生活上有个照顾,精神上有个依托。这种新的自助养老模式,虽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却也是空巢老人的现实选择,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组合、无需专业服务人员、花钱较少。 组合“同居”养老有哪些方式?如何让有需求的空巢老人能够更便捷地加入这种新模式,切实解决养老难题? 生活前沿 组合“同居” ,方式多样 记者了解到,空巢老人组合“同居”养老的方式多种多样,且各有特点与要求。 方式一: 亲家四人组成新“家庭” 李华涛和吴月芳夫妻俩都是独生子女。一天,正在上班的李华涛突然接到妻子的电话:“华涛,我妈刚打来电话,说我爸上厕所摔了一跤”放下电话,李华涛向领导请了假,开车直奔 200 公里外的岳父母家岳父严重摔伤,在医院住了半个月后出院,李华涛的母亲老胃病又犯了,不得不送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两家人这么一折腾,让李华涛和吴月芳身心疲惫不说,还耽误了工作。 这次岳父和母亲生病住院,使李华涛意识到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双方老人都年过古稀,身边需要人照顾,居家养老显然行不通。住养老院虽然舒适,但费用高,也缺少家的温暖。最后,李华涛和吴月芳征求四位老人的意见后,决定让他们组合“同居”养老。李华涛在郊区长租了一家农家小院,并对三间房进行了改造和装修,东西两间分别给父母和岳父母做卧室,中间一间做厨房和客厅。为了让四位老人夏天有一个乘凉的地方,李华涛在院子里建了一个凉亭,四周栽种了几颗葡萄,绿色藤蔓爬上凉棚,围成一个天然的绿色小屋。 四位老人住到一起后,每天早上老姐妹俩一起在厨房做早餐,老哥俩一起到院子里锻炼身体。上午,老姐妹在屋子里唠家常、听戏或者看电视,老哥俩则在院子的小菜园种菜、养花。生活中,四位老人相互关怀、照顾,无论谁有个头疼感冒,其他三位老人都端水送药。节假日,李华涛和吴月芳不再像从前那样风尘仆仆地去看望不在同城的父母和岳父母,而是在乡间小院陪四位老人吃饭,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或者组织四位老人一块去县郊游玩。老人们感慨:亲家住在一起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再也不感到孤独和冷清了。心情好了,疾病自然也就少了。 点评:亲家组合“同居”养老,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最适宜的一种养老选择,有子女亲情为纽带,关系会更融洽,矛盾也容易化解。 方式二:知青结伴过“老年集体户”生活 2016 年春节刚过,卢志军就带着老伴从吉林老家飞到了广西北海的“老年集体户” 。住在这栋三层小楼里的人,都是当年一同下乡的知青。他们轮流做饭、打牌种花,有病互相照顾,闲来忆苦思甜,生活倒也自由自在。 1968 年,下乡知青卢志军跟十几个同学组成农村集体户,直到 1971 年初才回城。同窗 3 年,下乡 3 年,集体户里的知青都像家人一样亲。因为错过上大学的机会,这批知青大多留在吉林各地生活工作,一直没有断往来。退休后,大家带着各自的家属开始频繁地聚会。在三年前的一次聚会上,老同学孙玉藤说:“我们反正也是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不如干脆住一起,成立和谐家庭,想玩下楼就能玩,想喝点小酒上楼就能喝,有人生病,大家可以一起帮忙照顾。 ” 孙玉藤的提议当场得到大伙赞同。卢志军说:“我们的孩子,有的在北京,有的在上海,留在吉林的也都单过,对父母不太顾得上。同学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挺不错。 ”常聚会的 12 人先后报名成为“和谐家庭”成员,后来觉得没有自己的特色,就改成了“老年集体户” 。 经济条件较宽裕的赵学甫先是把他在北海刚买的一栋三层小楼提供给大家过集体生活,后来又把老家吉林的一座四层小楼“贡献”出来作为“老年集体户”的大本营。于是,老知青们从松散的聚会变成了“同居” 。为避免日常生活中发生小分歧,他们轮流做饭,伙食费 AA 制,不做饭的就洗碗、抹桌子、拖地,每天做什么菜式也是民主商量。为了消除子女们最担心的健康意外问题,老知青们约定“集体户”人数不能少于 4 个,生病了大家一起照顾,重病送医院。 点评:老同学、老同事、老战友组合“同居”养老,彼此知根知底,房子可以由家庭条件好的人提供,也可以大家出钱合租。 方式三:免房租水电费邀年轻人同住 陈时发的三个儿女,两个在邵阳工作,只有小女儿在长沙工作。1992 年退休后,陈时发在长沙黄泥街开了四年书店,后来在家和老伴一起帮女儿带孩子。外孙女长大后在外上学,陈时发的老伴也在 2013 年过世了,110 平方米的房子里就剩下他孤单一人。为此,他决定登报招租,邀年轻人同住,免房租、水电费,只要求租客晚上陪他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同时碰上自己患病什么的,也好有个及时的照应,比如帮助打电话通知他儿女或送医院抢救等。第一个免费租客红云在陈家一住就是两年,每天下班后都会陪陈时发聊天,直到结婚成家才搬走。搬出陈家,红云偶尔还会来看看老人或打电话问候他一下,叮嘱有困难可以找她。红云说,陈时发和蔼可亲,待她像亲孙女一样,有什么好吃的都不忘给她一份。第二个租客小彭与陈时发一样喜欢看书看报,两人分别订有不同的报纸,互相交流着看。小彭走后,陈时发时常会想起他。现在的租客小刘是一名湖北籍理发师,老人对这个小伙子印象不错:性格脾气好,待人诚实有礼貌,经常帮忙做家务、搞卫生,还给他买些好吃的。 “除了看电视,就是一张报纸,陈时发一个人独居确实很孤单。 ”回想起第一次见到老人时的场景,小刘眼睛有些湿润了。在小刘看来,陈时发晚年衣食无忧,但精神空?寂寞。记得去中秋夜他被陈时发请去附近的餐馆吃饭,一老一少举杯对饮,一起团圆。小刘给陈时发买了月饼,还给他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正好借这个机会好好陪他说说话。点评:老少组合“同居”养老,可谓一石二鸟,既解决了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生活无人照料的难题,也解决了年轻人的租房问题。 记者访谈 组合养老,喜忧参半 对于组合“同居”养老这一新模式,社会各界人士认为其中喜忧参半,大家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支持方:现实需要,新的探索 梅 岚(空巢老人):我们这个村民小组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在家的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儿女不在身边,村里又没有养老院可入住,生活十分艰难。于是我提议,让那些八九十岁、身体不好的老人住到我家去。我家有一栋两层小楼,厨房也宽敞,我们几个年纪轻一点的老人负责种菜、做饭,年纪大一点的老人帮忙看家、择菜,解决一日三餐的问题。谁有个三病两痛,也能及时发现,相互照顾,及时通知就医。这种组合“同居”养老模式,是我们的现实需要。 王向荣(乡镇干部):空巢老人最怕的是寂寞。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与老人、或者老人与年轻人组合居住在一起,不需要聘请专门的养老服务员,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即使老人身体出现状况,也能及时发现并得到救护。这既省去了住养老院的昂贵开支,又能让老人消除孤独寂寞,在当前我国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无法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情况下,确实是一种新的探索。 反方:看上去很美,实际上问题很多 贺满珍(法律工作者):组合“同居”养老看上去很美,实际上问题很多。比如生活能够自理或行动有轻微不便的尚能互相照顾,如果完全不能自理,是否还能继续“同居”?再比如对突发事件诸如急病发作的应对以及一些重体力活,老人们往往力不从心,依然需要子女、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或志愿者帮助。还有“同居”中经济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容易出现偏差,没有亲情纽带和法律约束,容易引发纠纷。 陈 慧(社区工作者):多数组合“同居”养老是自发式的,没有在任何地方登记备案,他们既没有政府的引导,也缺少行业协会的监管,这样容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比如老人的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和子女情况等,所属村、社区和乡镇、街道办都可能一无所知,他们的生活与安全缺乏应有的保障,老人不安心,子女也不放心。 中间派:无奈的选择,顺其自然 周云鹏(大学教授):探讨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最理想的养老模式,对现实中的老年人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养老模式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老年人都有选择养老模式的自由。空巢老人组合“同居”养老,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现实生活中几代具有血缘关系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已不太可能,人人都住养老院似乎也不现实。 郭 丹(社会学专家):对于空巢老人的养老,我们可以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既然组合“同居”模式能够解决他们的养老难题,那就有它的合理性与存在的必要。我们既不能对此横加干涉阻止,也不要任意地鼓吹夸大它的功能与作用,而是应该顺其自然。 专家声音 监管完善,良性发展 专家认为,对于组合“同居”养老这一具有现实意义但还不够完善的新模式,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监管,帮助完善,使其良性发展。 其一:建立服务平台,多渠道牵线搭桥 目前的组合“同居”养老,基本上是老人自由组合,没有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帮助,难免存在诸多缺陷。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为有意愿加入这种养老模式的空巢老人牵线搭桥,提供信息服务。可以民政、街道等政府部门网站以及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民间组织为平台,也可专门建立由政府出资、第三方监管、社会力量共建的养老社交公益网站,包括手机客户端 APP 等,让老年人在安全、健康的资讯环境下,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组合。要以社区为依托进行管理,划分责任和义务,派出志愿者经常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做饭,让组合“同居”养老更加科学化。同时,对采用这一养老模式的空巢老人的年龄、身体、收入以及子女情况进行摸底登记,做好安全防范保障措施,对他们的需求与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 其二:观念上进行引导,完善相关制度法规 组合“同居”养老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流行。在德国,除了老人与老人之间组合“同居” ,一些心态年轻的老人还喜欢与年轻人一起“同居” 。在住房紧张、房租贵的情况下,一些老人甘愿把自己的房子低价或免费提供给年轻人和他一起住,前提是年轻人必须承担部分照顾老人的义务,比如陪老人聊天、打扫花园、外出采购等。现在,德国一些城市的民政局和大学服务中心经常会介绍大学生和孤寡老人“同居” ,大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同居形式。我国的空巢老人虽然也有这种需求,但往往囿于世俗观念而难以实现,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大力宣传引导,为其良性发展营造好的氛围。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等相关制度法规,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津贴等基本保障,将组合“同居”养老的设施配备纳入新农村建设和社区改造规划中,与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有效配合,为老人提供定期体检、陪伴娱乐、活动聚会、健康讲座等专业的上门服务。 其三:政策资金扶持,整合养老资源 一方面,要给予组合“同居”养老模式政策与资金上的帮扶,在土地占用、场地建筑、工商运营、吸纳投资、社会捐赠等方面实现税费减免。或通过财政划拨一定的专项发展基金,用于社会组织对组合“同居”养老服务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保障。另一方面,可以村(社区)为单位创新性地整合需求与养老资源,为组合“同居”养老提供便利。要优化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托儿所、学校、卫生服务中心等社区资源功能(如“多代屋” ) ,兼顾老人和儿童,统筹满足多种家庭的需要。比如德国“多代屋”模式中,政府每年给予运行资金,但特别限制只允许一半预算花费在薪水上,以鼓?钪驹刚叩氖褂谩?时,要鼓励民间为组合“同居”养老模式筹集更多的运行经费,如村(社区)集体经济、慈善捐赠、便民经营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等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