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42、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目标取向有哪些?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应充分考虑这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活动主题的目标设计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三种不同的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体验性目标取向和生成性目标取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活动设计中,这三种不同的目标设计取向可根据活动的性质相互补充,共同使用,使主题活动的目标设计更合理更明确。(一)行为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 是指在目标设计时,对学生提出可操作、可行为化的活动操作方式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它是对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学生行为变化的一种预期和规定,注重的是行为的结果。(二)体验性目标取向“体验性目标”是对学生提出的过程体验、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体验性目标是一种过程性目标,它注重的是行为的过程本身,而不是行为的结果。过程本身就是目标,经历过程就是获得了参与活动的体验,体验就是活动的目标。(三)生成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是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而自然产生或引发出来的活动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成性特征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取向具有生成性目标的性质。生成性目标注重在活动中与各种教育情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关注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产生的新的活动目标,要求以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待课程目标的地位、作用以及目标的实现过程。43、课程评价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课程评价是依据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做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联系:都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4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是什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一)立足学校立足学校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校为本,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建设上。和校外课程资源相比,学校课程资源具有自身的优势。(二)源于生活1、鼓励学生从生活世界里寻找活动主题2、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的世界是个性化的世界,生活是与需要、愿望、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学生的经验、兴趣、个性差异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主题的选择应与儿童生理、心理协调,具有新奇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和宽松的学习氛围。3、活动主题选择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4、鼓励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有: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与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和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考虑该课程学习方式上的特殊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学习是为了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发展学生本身的综合实践能力。45、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科课程有什么意义? 其一,作为一种以实践作为取向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共同商讨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社会调查,演示、实验、表演、交流与讨论等,整个过程都是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完成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整合必然带来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生活空间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改变单一的学科课程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孔已己”培养程序。其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一个基本点就在于打破各门课程的分割,加强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使课程从书卷中回归到学生的生活。脱离了知识堆,孩子们反而更能从内心里不断地“悟”出不少东西。4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什么?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4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特点是什么?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不同于学科课程,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有其特殊性。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一)发展性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协商共建,充满民主与平等的过程,是最终落实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发展性,体现在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上,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最终实现课程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发展性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情感、意志、兴趣、习惯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二)人性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评价的内容要注重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观察或辨别学生整体反应,即使是评价问题的设计也具有足够的真实性和情景性,以便真正考察到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评价的结果上也更注重生命的活力,富有人情味。以往教师关注的是通过考试、考核来判断学生,现在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关注学生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关注人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充满了人性化。(三)民主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是一种深层的教育民主的追求。其表现的方面有:1、评价标准的民主性。2 、评价过程的民主性。 3、教会学生评价学生。(四)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实践于教学。此外,在评价方法的选择运用上我们也要把握整体观,要注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以保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五)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多元化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的各种活动方式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呈现自己学习结果的形式也可丰富多样。对于学生评价而言,学生自我、教师、家长、同学、校内外人士都可以成为评价者。这些不同主体、不同角度的评价将更有利于提供丰富的评价信息,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进步和课程的有效实施。(六)去常模化常模参照测验只适合于“精英教育”选拔所谓尖子学生的需要,并不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常模基准的评价阶梯几乎是事先确定的。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的理念相违背。个体标准是以学生自身为参照标准,让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由于评价的基准是自己的过去,只是努力就能体验成功的喜悦,领略进步的快乐,所以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并体现自己发展的独特性。(七)过程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呈现与教学,而是不局限于课程教学,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活动,如拓展学习时空,让学生走入自然、走向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内容应包括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既是活动的相对终结,也是活动的持续起点,更是活动的循环过程。48、 综合实践活动是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热点问题,为什么? 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要源于生活,指向实际。活动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综合实践活动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且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所以我认为活动应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学校开展文明礼貌教育活动时,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有哪些不文明的表现行为,它的成因或诱因是什么,行为人的心理如何等等。如在环保日,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环境污染的现状及相应的环保措施。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身边很感兴趣、很实际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操作性却很强。综合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热点问题。因为社会是一个大学校,其内容是五彩缤纷、包罗万象的。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生最终要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人,处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小学生也应当关注这个社会,观察思考社会呈现出来的生活现象,逐渐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感受现实世界,关注社会和国家大事,剖析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是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思想品质。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社会是一本真正的大书,社会生活热点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资源。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激发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欲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从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社会热点问题有许多,诸如环境保护问题、小学生课业减负的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小学生上网的问题、提倡节俭的问题、诚信危机问题、地沟油问题别认为孩子还小,其实孩子们对大人们在茶余饭后讨论的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他们也是挺感兴趣的。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探究的社会热点问题做为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开拓视野,积累经验,丰富知识。例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已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自然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全球关注的焦点。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环境问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一次讨论确定主题的活动中,一个学生就提出学校附近有一条内河,距离教室只有十几米远,夏季天气炎热,坐在临河边的教学楼里的孩子们会闻到一股一股臭味。于是,孩子就萌发了一个念头,要开展一次拯救家乡内河的主题活动。从了解家乡河流入手来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不是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一万倍吗?于是,我带领孩子们分组查找河水污染的原因、查阅有关资料、走访当地水利部门、了解家乡河流的发源、水系、流经区域,了解家乡河流的历史变迁、生态现状、探究家乡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最后,经过多方努力,同学们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出倡议书发动社会力量一起来保护内河,呼吁人们不能往河里随便乱扔垃圾,工厂不能往河里随便排放污水,水利部门要定时安排工作人员清除河面上的垃圾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改,河面上干净了,空气清新了,难闻的味道也就没有了,孩子们为自己努力的结果感动兴奋与自豪。通过自己亲历亲为,学生深深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善待环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认识到做为小学生要从小养成关爱自然的良好习惯,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只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美好。总之,时政大事往往是社会聚集的热点、有争议的问题、疑难问题,具有很大的思维量,学生要有独到的见解就需要更多的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实践天地。4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活动课程有何区别和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异于活动课程的另类课程,更不是对活动课程的取消或否定。在本质上,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秉持着同等的价值观,同样的宗旨目标和同样的育人功能,所不同的是实践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了更鲜明的时代精神与特色,更突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了研究性学习在课程构成中的特有作用,在课程设计上更趋于规范,如课程名称更为确切,目标更为清晰,内容更为综合,要求更为规范等。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位与活动课程的范畴,是基于这类课程的性质作出的基本判断。这就意味着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在认真总结活动课程建设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准确的把握时代的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稳步推向前进。50、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是什么?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