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反思教学”的探索温岭市之江高级中学 潘晓斐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提出“反思教学”会促进教师的成长,并从“反思教学”的三个阶段,结合高一新课程教学中运用“反思教学”的案例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反思教学 原行为阶段 新设计阶段 新行为阶段高中新课程在我省实施近一年,其间给高中教师带来了新的理念,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对于已有多年老教材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顺应新课程理念下,反思教学越来越为人们重视,有专家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 20 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 20 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训,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颇受震撼,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经验 反思。结合本人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体会到“反思教学”对促成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颇大,下如下探讨:一、反思教学及其必要性反思教学,也可理解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早在 1910 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二、反思教学的三个阶段1原行为阶段教学前的反思 “原行为阶段”是指教师关注个人已有经验,充分展示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与风格,不受任何干扰的行为阶段。这个阶段往往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受经验束缚,不能很好地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教材、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使教学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时,教师应该“稚化思维”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力求做到找准切入点,点击兴奋点 ,寻求发散点,形成整合点 。如教硝酸的性质时我认识到新教材体现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趣的小实验和低成本实验的引入,从整体结构上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了空间,于是整合了以往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以下实验课题:设计实验研究浓硝酸的物理性质,查阅资料研究浓硝酸会有哪些化学性质,依据是什么?以往我会提问:用什么实验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根据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确定硝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应该说,这些问题都属于“启发式”教学,但设计引导的思维模式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及达到的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目标也不一样。 “思之不慎,行而失当” ,在新课程目标指导下,教师应该做好教学前的反思,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2新设计阶段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实践本身是一个丰富的,多元的,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加以调节的过程。从理想的教学设计到真正在课堂实施之间存在着差距,教师在期望与现实的碰撞中常常会遭遇挫折,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善于抓住契机,生成新的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极限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如对实验室氧气制法的教学复习中,学生极力主张用水电解来制取氧气,我的教学设计是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来制取。学生举例力争:用水电解虽然消耗大量的电能,但原料取之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产生一种无污染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过氧化氢需要制作,同时,还要有二氧化锰等催化剂的参与。二者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面对这种现实,如何不否定学生的想法,激发、引导学生是关键。我问一堂课 45 分钟内,我们要制取氧气并研究其化学性质,时间来得及吗?课堂静了下来,我灵机一动,用水制取氧气,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能否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象过氧化氢一样,也伴有催化剂来加快水电解的速率呢,这样既肯定了催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3新行为阶段教学后的反思新行为阶段,即教学后的反思,是教师有批判地在教学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使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 ,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写教学后记是最常见的教学后反思形式。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的教学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后继的教学,并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评价的能力。以下是笔者教二氧化硫后的两则教学后记:04 年,1.教学设计从大气污染与防治为切入点引入 SO2课题,介绍性质SO 2的溶解性; SO2的氧化、还原性; SO2的漂白性;SO 2的用途,知识目标基本达到。2.感觉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路子上走,有探究,有合作,还不够主动。3.学生学得不够快乐。06 年,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下,充分考虑了 04 年学生学得不够快乐的原因,教学设计做了如下改变:1.首先让学生查 SO2有什么用途的资料,学生叙述 SO2能和一些有机色素结合成为无色化合物,可用作纸张、草帽等的漂白剂,SO 2主要用于制造硫酸和亚硫酸盐,还大量用于制造合成洗涤剂、食物和果品的防腐剂、住所和用具的消毒剂。这样引入使学生在情感上喜欢接受 SO2.从而有兴趣继续学习 SO2,2. SO2的漂白性的探究采用趣味实验设疑:将盛有某无色溶液(过量 SO2通入品红试液后的溶液)管口系有气囊的试管加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气囊膨胀;将试管浸入冷水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气囊瘪了。教学互动的氛围良好,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3. 当学生思维的空间已打开,此时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能使品红试液褪色的物质有哪些?其原理分别是怎样的?通过互动和分散思维,达到前后知识系列化的目的。4.在课将结束时,提出 S0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介绍大气污染及防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5.这节课是公开课,学生有一点约束,讨论的气氛还不够浓厚,要不断改进。写教学后记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也可为我们今后的反思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使时代的春水汩汩地流入我们的课堂。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新行为阶段的反思(即教学后的反思)可包括以下三方面: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如,教材中有些生活情景的选择、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教学的不足之处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彩的片段赏析侧重于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展开过程中的亮点。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哪个教学程序安排的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即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这时最好能详细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回答。这些都可以作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技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述。三、新课程化学教学中的反思案例我在高一新课程化学教学中结合反思的三个阶段多次尝试了“反思教学” ,既使自己感受到了研究的乐趣,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的乐趣。案例: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教学中,原行为阶段是教师引入新课,如电子的发现使科学家想到原子的结构问题,因为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中性的,正负电将如何分布呢?著名科学家汤姆生提出了诱人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这个模型是否正确呢?接着教师呈现出几个重点问题:什么国家的哪位科学家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得出了何结论?这个结论与“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相符?为了解释这个现象,科学家提出了原子的模型是怎样的?用这个模型又如何成功地解释了实验现象?诚言这种授课方式,比起传统的“满堂灌”优越了许多。但同新课标要求的教会学生用科学家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相差甚远。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教师先将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教师提出问题: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正确呢?假如你是科学家,你如何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大家各抒已见,热闹空前,有的小组提出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但立即受到这样的反对,当时有电子显微镜吗?有的小组提出做实验,但不能拿出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大家激烈地讨论了许多分钟后,终于有同学提出用极细的子弹打击物体中的原子,从而探讨原子内部的结构。教师欣喜地表示,这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同时启发学生,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通常采用黑箱原理,就是先向黑箱输入某些信息,看它的反馈信息,从而对黑箱的内部结构作出推理。教师进一步引导:极细的“子弹”如何获得呢?“子弹”如果能“带电” ,我们就能根据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如何获得“极细的、带电的”子弹呢?让我们来看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吧。同学们兴趣十足,这时再引导学生看课本及动画“ 粒子散射实验” 。最后教师同学生一起得出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究中,科学家的思维是:提出问题(电子的发现导出了原子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 、作出猜想(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设计实验并做实验(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获取数据(大多数 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 粒子作大角度偏转,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