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白族扎染为例薛康杰 Darrick0714live.com摘要:白族扎染是白族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有着独特而珍贵的价值。利用暑假,笔者来到云南省大理市周城村,对白族扎染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本文将通过论述白族扎染的历史、现状、生产工艺流程等方面,立足于产业链的角度,从原料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等三个方面对扎染产业进行分析。指出白族扎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传承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并以此为例,探讨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词:白族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传承,发展一、 引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去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我国又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是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所记录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展现着该民族的历史印迹。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整个民族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 年 7 月初,笔者所在的上海海事大学暑期社会实践 31 分队远赴云南大理白族扎染的发源地周城村,从产业链的角度,对白族扎染技艺开展了为期两周的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文化主管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以及大量民间手艺人和农户,收集到了大量的实时数据,从而探寻白族扎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整个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二、 本文的研究对象大理周城村简介白族扎染的源头周城村隶书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面积 4.7 平方公里。我们从周城村村委 2008 年的工作报告中了解到作为全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全村 2240 个农户,总人口10400 人,全村从事第一产业约有 6000 人左右,占总人口的 60%。当地家庭人口 38 人居多,有土地的家庭常年照料土地的人口占家庭总人口 1/4 左右,农忙时全家几乎都参与农业。以一个 8 口之家为例,在家照料土地的是家里的老人和妇女,有效劳动力不到 2 人,通常青壮年从事旅游服务行业或在当地务工(约 23 人) ,剩余的小孩 12 人在当地学校读书,寒暑假时帮忙做农活。家里的老人或妇女在农闲时在扎染作坊领印好花样的棉布扎花,充当临时扎工,平均收入 10 元/天。另外,当地旅游餐饮、扎染系列品、刺绣工艺品等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 77%,在人均收入中,二、三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总数的 96%。从上述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虽然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超过半数,但收入远远不及二三产业,说明当地农业其实并不发达,事实上周城村正在逐步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然而目前,村民仍然只把扎染当做副业,充分体现白族扎染目前正面临的困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通过政府的强制保护得以传承。三、 白族扎染保护的困境分析通过访问非遗相关部门以及扎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张仕绅及省级传承人段树坤和段银开,我们深刻地了解到对白族扎染进行生产性保护虽面临的困境。下面将对白族扎染现状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了剖析:1. 原材料困境化工染料代替传统染料目前周城村使用天然染料的作坊已经很少,会提炼植物染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当地最大的扎染作坊璞真综艺染坊至今只保留下来两缸染料,所以基本不使用。值得庆幸的是其大儿子目前正在种植板蓝根,估计明年可进行大规模投产,除此之外,其余的作坊均使用化工染料芥蓝粉对布料进行染色。相比于传统的植物染料,化工染料虽然污染大,但因其成本低廉,染色周期短、速度快且不易掉色,因而大部分作坊更乐意选择化工染料进行染色。另外扎染使用的布料一般为棉麻丝,多为棉麻。也可印染在普通布料上,但扎花针线必须为棉质针线,否则染色效果不佳。然而也正是因为化工染料的盛行使得白族扎染失去了其应该具有的少数民族特色,如无法走差异化生产道路,势必将淹没国内的服饰市场中。笔者认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保留其核心技艺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但是目前白族扎染面临着原料变革以及浸染技艺的失传两大原则问题。由此看来如果只单纯地依靠政府的强制措施将从原材料到加工配方等一系列工序保留下来势必无法做到对白族扎染的“生产性保护” ,而只能称为“抢救性保护” ,更无从谈及“可持续发展”了。2. 劳动力困境工资过低扎染手工艺中扎花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从事扎染的人员严重缺乏,劳动力不足。在全村 17 家作坊中规模较大的有 5 家,平时有工人 26 人不等,业务量大的时候,大作坊能雇 30 多名工人。大作坊有 7、8 口染缸,小作坊有 2、3 口。作坊自产自销,各家都有自己的客源,但仍然互相压价,各作坊多按需批发,余货零售。而村民都将扎染看作副业,导致农忙时出货困难,生产集中在农闲时,产量也不稳定。此外无论大作坊还是小作坊都没有固定的扎工,扎工主要由农闲时剩余劳动力(中老年妇女)充当,根据走访得到的数据显示,因大理巍山县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人工成本低,目前周城 60%的棉布运往巍山县用于扎花。由于各家扎染坊的扎花及染色工人工资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越来越多的人宁愿务农也不愿去从事扎染,大多数的年轻人对扎染兴趣不高,多选择外出从事其他行业,如旅游服务业、餐饮业等等,只有一些希望守祖业的老人才从事扎染,但也仅将其作为副业,只在农闲时进行。据了解周城村的扎花工人工资一般为每天 1520 元,而到周边景区餐馆饭店洗碗每天也能挣到 60 元,扎花工资低廉是扎染劳动力缺乏的主要原因。目前周城村从事扎花的农户仅有 400 人左右,且多为老年人和妇女,导致出现扎花技术粗糙,难出精品的现状,并形成恶性循环。3. 市场困境过度竞争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作坊间的过度竞争。与恶性竞争不同, 过度竞争中的作坊仍然会保持十分低的利润率。 据了解,扎染工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为流行,销量最好。当年的大理民族扎染厂销量最好时,销售净利润达到 150 万元,其产品远销日韩等国。而原料的差异导致各方面的成本差距的扩大使得两者成品的价格相差 610 倍,这点直接导致了化学染料的泛滥,国外厂商对其青睐程度逐步降低,扎染产品的国际市场也逐渐减小,扎染开始走低端路线,花形趋于统一,成本逐渐降低,然而成本的降低并没有实现更大的利润,反而促使作坊为争抢客户集体降价,这是因为每个作坊都是独立的经济体,在这种市场竞争格局下,任一经济体只要稍微改变其价格策略就可以占有所有其他经济实体的生产者剩余,最大化实现自己的福利。价格竞争是低层次的竞争,它容易扰乱竞争秩序,使市场走入无序状态,市场生命力较短。目前销售主要面向国内大中城市的旅游市场,扎染市场处于垄断竞争的同时,却又为买方市场,买方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作坊采取的定价基本是自己能获取利润的最低价格,目前市场上销售的1.5*1.5m 染布的成本利润率为 31.25%左右,零售价 6080 元不等。各作坊主之间长期的恶性价格战使得扎染产品的定价越来越低,从而导致了扎花浸染工人的工资无法提高,间接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扎染行业。此外,周城村目前还没有形成特定的扎染产品品牌,也没有统一的销售渠道,没有开设网店,原因是现在没有精品,对于非游客的消费者而言,放在网上根本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且无论是作坊主、员工还是传承人都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不具备网上销售能力,而相比之下巍山彝族扎染厂已有“三彝”品牌。4. 文化困境村民缺乏合作意识,目光短浅由于当地经济较为落后,且从事扎染业的多为中老年人,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视野的局限,村名普遍缺乏合作意识。白族扎染在上世纪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良好的运作模式,由周城民族扎染厂牵头,兴建了染坊和厂房大楼,已有的 100 多个染缸,并购置了脱水机,大型洗水机,熨布机等大型现代化机械设备。扎染厂采用统一扎染,统一印样,分户扎花,统一浸染,分户拆线,统一漂洗,统一销售的方式走专业化道路进行运作,通过规模经济达到控制成本的效果。这“五统一两分户”的模式,很好的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最大化的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并且,随着 1993 年通过国家商检局给予出口商品免检的殊荣,以及 1998 年获得国家进出口资质,确保了我们优秀的白族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远销国内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周城民族扎染厂于 2004 年倒闭,宣告了这一模式的结束。村民各自为阵,原先的大厂没有了,出现的是若干个小作坊。由于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刚开发不久,长期以来村民文化程度较低,大多只在乎眼前利益。一方面对于扎染,村民本来就把它当成副业,安于现状;另一方面在合作发展的问题上,中老年人对十几年前扎染厂倒闭的事情还历历在目,普遍存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难以改变。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即使合作经营,成立合作社,集体生产将产品集中统一外销,如何杜绝各家作坊私下销售较好的产品,上交较次的产品这样的行为,并建立一种公平交易的机制,也需要社会的思考,政府的解决。在这种没有合作的恶性的纯价格竞争下,白族扎染的可持续发展不容乐观。四、 白族扎染的保护思路针对上述五大困境,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学习,笔者提出三大建议:1. 科学发展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方式是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它既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开展此项工作方面的独创性,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相关文化“公约”的精神相一致。白族扎染工艺这项代表性项目有市场潜力,适合生产性保护,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恢复发展生产,真正实现活态传承。但白族扎染生产作坊多,生产力量分散,政府应该因地制宜,鼓励采取“传承人协会” “公司农户”等模式发展生产。同时,在目前的白族扎染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抛弃传统”的现象,政府应该加强监管、科学管理。白族扎染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和精美的民族工艺品,它的开发与保护,必须走精品化战略道路。手工扎花、植物染料的的种植和制作正是白族扎染独到之处,符合现代人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向往。 “手工”和“原始”将从根本上决定白族扎染产品的前途。在染色方面要坚持原始的手工植物染,在工序上不打折扣,同时要对已经研究出来的固色方法加以运用,立足用植物染色同样能达到化学染色的亮度和光鲜度。目前,从大理当地的旅游市场和扎染作坊反映的情况来看,扎染制品加工粗糙,往往都是以扎染布这种低端产品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从白族扎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当地政府和部门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其一,树立依靠扎染制品的精加工来赢得市场的观念;其二,依靠信息方面的投入,及时获取顾客的需要,适当改变产品的样式;其三,加强与艺术院校的合作,组织技术力量开发新产品,改变这种扎染制品大同小异的被动局面。从现代营销学的角度来看,产品的包装对于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而白族扎染作为优秀的民族手工艺和重要的旅游产品,走精品化发展的道路,精美的包装是必不可少的营销手段。2. 由政府牵头成立合作社,科学管理,严格监管建议当地政府组织染户先成立生产合作社,组织染户从原材料购进、产品销售、规模生产等方面由浅入深、有步骤的开展合作。首先,合作社要统一原料,即统一染料和布料的进货渠道,在原材料进货上严把质量关。其次,合作社要统一销售渠道,不论采取何种生产合作方式,一定要做到由合作社统一认证、统一销售,以前各家作坊建立的销售渠道可作为一种资源入股,这些分销商或顾客要重新与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并履行一定的义务,通过这些措施,严防扎染精品通过其它渠道在市场上流通。最后,合作社一定要由政府出面组织、担保,要由值得村民信任的、有能力的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管理。“生产合作社”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典型形式,成立合作社有利于白族扎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性传承,通过实地调研,很显然白族扎染技艺已经具有了较严重的濒危性,主要体现在老手艺核心的破坏上。然而,生产合作社作为一般纳税人,从周城民族扎染厂倒闭的经历来看,17%的增值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